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董明珠與雷軍的锂電新戰争,歡迎閱讀。
文 | 萬聯萬象,作者 | 時楠,編輯 | 小峰
" 小米的車燒了,但格力電車跑了十幾年,從沒有發生火災事故!"
小米高速事故尚未平息之際,董明珠在格力年度股東大會上的公開喊話,直接将雷軍架在了火上。
從 2013 年到 2025 年,從手機到新能源汽車,從比業績到比安全,董明珠與雷軍的每次 " 對戰 " 都引人注目。只是這次喊話背後,有着更為沉重的思考。
01 格米的跨界暗戰
董明珠與雷軍的恩怨,始于 2013 年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禮。
當穿着黑 T 恤的雷軍說 " 五年内小米營業額超過格力的話,董總輸我 1 塊錢 " 時,穿着香奈兒套裝的董明珠立刻拍手反擊:" 要賭就賭 10 個億!" 台下觀眾瞬間沸騰——這哪是企業家,分明是武俠片裡約戰紫禁之巅的絕頂高手。
這場賭局最終以格力 1981 億險勝小米 1749 億收場。但兩位大佬的梁子算是結下,從此中國商界多了一對 " 歡喜冤家 "。
并且,勝敗背後也暗藏危機:格力空調業務占比仍超 80%,而小米生态鏈收入已突破 400 億元,IoT 設備連接數達 1.7 億台。這場賭局反而刺激了雙方的跨界野心。
2015 年,格力推出第一代手機,開機畫面強制顯示董明珠照片,定價 1600 元對标紅米。盡管銷量慘淡(累計不足 50 萬台),但董明珠堅稱 " 格力手機未來将取代家電遙控器 "。
小米的反擊更為凌厲:2019 年推出 1999 元的米家互聯網空調,通過 " 三級能效 + 智能互聯 " 切入低端市場;董明珠一邊在采訪中冷笑:" 小米空調就是找代工廠的貼牌貨 ",一邊祭出 " 十年包修 " 的大招。
兩位大佬的戰争很快蔓延到全屋家電。雷軍玩起 " 小米生态鏈 " 魔法,99 元的電飯煲、199 元的空氣淨化器像下餃子一樣往外冒;董明珠則堅持 " 掌握核心科技 " 路線,格力的電飯煲非要強調 " 用造空調的标準 ",冰箱也要宣傳 " 零下 35 ℃不結霜 "。
到了如今,兩人在新能源汽車汽車賽道,再次劍拔弩張。
格力造車始于 2016 年收購珠海銀隆(現格力钛),其核心資產是钛酸锂電池技術。該技術因能量密度低被主流車企抛棄,但董明珠看中其安全性:" 銀隆的電池放在火上烤都不會起火。" 格力钛主要生產公交車、環衛車等商用車,2023 年銷量僅 6200 輛,不足比亞迪商用車的三分之一。
小米則選擇高舉高打:自建北京亦莊工廠,首款車型 SU7 搭載寧德時代麒麟電池,上市 24 小時訂單破 8 萬輛。雷軍在發布會上強調:" 小米汽車的目标是媲美保時捷、特斯拉。"
這場橫跨十年的商戰背後,是中國制造業兩大路徑的對決——格力代表的傳統實體巨頭與小米代表的互聯網跨界新貴。
02 锂電的安全危局
董明珠此次發難,直指新能源汽車行業最敏感的命門——安全與成本的平衡。在這個碳酸锂價格跌成白菜價、車企瘋狂内卷的時代,活下來的可能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懂得 " 既要又要 " 的平衡大師。
2025 年 4 下旬月,碳酸锂期貨價格跌破 7 萬元 / 噸,較 2022 年 60 萬元 / 噸的歷史高位暴跌 88%。這一 " 雪崩式降價 " 引發連鎖反應:動力電池成本占比從 40% 降至 25%,車企降價空間擴大,但安全隐患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動力電池安全是系統工程,涉及材料、結構、管理三大維度。當前主流的三元锂電池能量密度高但熱穩定性差,磷酸鐵锂電池安全性更優卻低溫性能不佳。據應急管理部統計,2024 年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中,56% 與電池系統缺陷直接相關。
碳酸锂降價促使更多車企轉向成本更低的鈉離子電池或二線廠商電芯,但這些選擇可能犧牲循環壽命與一致性。
董明珠力推的钛酸锂電池或是另類解法。這種技術雖因能量密度低(僅 90Wh/kg)被乘用車市場抛棄,但其 2 萬次循環壽命遠超磷酸鐵锂的 3000 次,且能在 -50 ℃極端環境工作。
格力钛公交車已在哈爾濱、拉薩等極端氣候城市運行超 5 年,零自燃記錄具有一定說服力。不過,钛酸锂成本是磷酸鐵锂的 2 倍以上,在乘用車領網域難具性價比。
在電池安全和成本依舊難以平衡之際,行業迎來了政策收緊:2024 年 3 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修訂版),新标準主要修訂了熱擴散測試的技術要求,由 " 着火、爆炸前 5 分鍾提供熱事件報警信号 " 修訂為 " 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 "。
當行業從野蠻生長進入淘汰賽階段,安全這個曾經被犧牲的 " 軟指标 " 正在變成 " 硬通貨 "。就像手機行業經歷過爆炸門後,現在沒人敢在電池上偷工減料。那些在價格戰殺紅眼的玩家遲早會明白:
消費者或許記不住誰家的續航最長,但一定會記住誰家的車上了社會新聞頭條。
03 誰能穿越周期
當下,不僅是小米和格力,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 " 極限生存挑戰賽 "。穿越周期的密碼,整個行業都在尋找。
羅蘭貝格預測,2025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将出現首次洗牌,尾部品牌淘汰率超過 60%。價格戰與安全戰的雙重絞殺下,行業将呈現三大趨勢:
技術民主化與專利壁壘并存:随着 CTP(無模組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技術專利陸續到期,二線車企可用更低成本獲取成熟方案。但頭部企業已轉向全固态電池、锂金屬負極等下一代技術,廣汽計劃 2026 年量產能量密度 400Wh/kg 的固态電池,這可能重塑競争格局。
政策紅線與商業紅線合流:歐盟《新電池法》強制要求披露碳足迹,中國拟将熱擴散預警時間從 5 分鍾提至 10 分鍾。法規趨嚴将淘汰無法承擔合規成本的小企業,擁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企業(如比亞迪自研電芯、電機、電控)将獲超額收益。
用戶認知從參數轉向系統安全:J.D. Power 調研顯示,消費者對電池安全的關注度從 2021 年的第 5 位躍升至 2024 年的第 2 位。車企開始引入航空級安全标準:極氪 001 的電池包可承受 50 噸重卡碾壓,問界 M5 的電池防水等級達到 IPX8,這些具象化測試正在重構用戶心智。
此外,穿越周期的密碼,或許藏在那些 " 精分 " 的車企戰略裡。比亞迪一邊自研刀片電池玩針刺實驗,一邊把成本控制做到每度電比同行便宜 200 塊;特斯拉 4680 電池難產也不慌,因為它的電池管理系統能讓老款電池多扛兩年。
這些 " 既要安全又要便宜 " 的騷操作,活像在鋼絲上跳芭蕾。有投資人說得精辟:" 未來能活下來的,八成是那些能把電池包做成 ' 瑞士軍刀 ' 的企業——安全是刀刃,成本是刀柄,智能是開瓶器。"
如今,格力的電動公交依然在北京的街頭奔跑,但身影卻越來越少。小米汽車在出事後,也出奇的安靜低調。董明珠和雷軍的此番交手,依然看點十足。
04 結語
董明珠與雷軍的這次較量,本質是兩種產業哲學的碰撞。
格力押注基礎材料與長周期技術,小米信奉快速迭代與生态協同。在碳酸锂價格擊穿成本線的今天,所有玩家都必須回答:當降本觸及安全底線時,究竟該堅守還是妥協?那些活下來的企業,必然是既懂得控制成本的藝術,更精通敬畏生命的底線的智者。
當小米 SU7 和格力钛公交車在某個紅綠燈路口并排停下時,不知道董明珠和雷軍兩位大佬會不會相視一笑:
" 要不,再賭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