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中國人,正在擠爆新加坡,歡迎閱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NO.2688- 中國人擠爆新加坡
文字:冷夜寒星
制圖:果 / 校稿:辜漢膺 / 編輯:e
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幾乎已是節假日國内各大熱門景點的常态。而國界之外,赤道之上的南洋之地新加坡亦不能幸免。
自 2023 年 12 月起,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相繼對中國公民實行免籤政策後,不少國人都将 "新馬泰" 作為出國遊的首選目的地。
當每月超過 20 萬的中國遊客湧向這個只有 735.2 平方公裡的國家時,其規模有限的旅遊市場便呈現出了一種被中國人擠爆的狀态。
夜幕下的廟街,人頭湧動
(圖:壹圖網)▼
最大客群、最豪遊客
在中新兩國籤證互免政策實施後,今年 2 月份到訪新加坡的中國旅客便已超過 32 萬。這使中國重新成為了政策新加坡最大的遊客來源國。
在過去的 2024 年上半年,入境新加坡的中國遊客達 145 萬人次,在外國遊客中名列第一,超過了印尼的 130 萬人次。
▼
即便是受疫情和籤證影響的 2023 年,中國赴新加坡遊客也達到了 136 萬人次,雖然略少于印度尼西亞,位列第二名,但給新加坡帶來的旅遊收益卻是最多的,其消費總額達到了 123 億元人民币,妥妥的最 "壕" 入境遊客。
乍一看,一年才上 130 多萬,這樣的遊客規模似乎并不大,但是,新加坡的建成區面積僅 500 多平方公裡,能夠用于觀光旅遊的區網域也就更小了。在新加坡熱門景點,你可以遇見操着不同方言、來自全國各省區的中國人跟你搶拍照位。
以暑期為例▼
洶湧的中國遊客,讓新加坡熱門地段的某肉骨茶連鎖店在下午就早早的就挂出了 " 餐位已被旅行團訂完 " 的中文告示(新加坡第一語言是英語),讓環球影城等熱門遊樂項目不得不用中文大聲提醒有關事宜,讓不少國内新興餐飲、零售品牌紛紛把新加坡作為海外市場試水的第一站。
在旅遊消費市場的驅動下,國内開通新加坡直航的城市已近 40 個,是目前除曼谷外,開通中國直航航線最多的國外城市。新加坡航線還是近年來不少國内機場升格為國際機場的首條航線,可見其在出境遊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加坡樟宜機場掠影
(圖:shutterstock & 壹圖網)▼
那麼,新加坡何以吸引中國人?小小的新加坡真的值得國人跨越山海去踏破鐵鞋嗎?
多元荟萃的南洋遺珠
74% 左右的華人群體,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這些标籤都是無數國人趨之若鹜的關鍵因素。
馬來族雖然是新加坡最早的土著居民,但是這座處在連接印度洋、南海和馬來群島海路交通要衝的島嶼,早已被遠在重洋的外的中國人所知曉。當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到訪時,這裡已經有中國人定居。
橫屏觀看▼
13 世紀以來,由于南洋的熱帶農產品貿易的一度活躍,新加坡更是一度吸引一些廣東、福建居民下南洋經商居留。
清末,由于社會動蕩、百姓生活艱難,導致一些沿海居民離開家鄉,前往東南亞地區開拓新的生活,而新加坡成為了他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牛車水是新加坡早期的華人聚居地,也是中國遊客必去的打卡點。高大威嚴的佛牙寺龍華院,多彩而又精致的新加坡騎樓,熟悉但又别樣的海南雞、雲吞面、肉骨茶等等,構建出一副獨特的南洋唐人街景象。
▼
在各地的商館、會館間,矗立着福建人修建的天福宮(媽祖廟)、廣東潮州人修建的粵海清廟、海南人修建的瓊州天後宮,信仰也曾在過去一百年間随着下南洋的冒險精神一同扎根在這片土壤。
印度裔小學生拜華人寺廟,信仰的力量……
而新加坡的殖民地歷史和現代國家發展戰略,又使得英國、印度等地的移民不斷遷入,從而形成了今天新加坡多元文化匯聚的特色,能夠給遊客帶來 "觀一國而遊多國" 的體驗。
聖安德烈大教堂、新加坡總統府、新加坡植物園等,正是英國統治新加坡時期的歷史建築,歐洲的維多利亞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羅馬經典風格、哥德式建築特色等都能在新加坡的建築中找到。
依次為:教堂、總統府、植物園
(圖:壹圖網 &shutterstock)▼
在殖民開發中,英國殖民當局還輸送了不少印度移民到新加坡。而在當代,由于印度人口的劇增和人地矛盾的凸顯,來東南亞務工的印度人比比皆是,他們已經成為了新加坡重體力勞動的主力軍。
打工之印度人在新加坡
(圖:shutterstock)▼
印度族群聚集的小印度(Little India),簡直是印度的 " 縮影 ",這裡不僅有印度特色的手工藝品、香薰、香水等,連印度本土的 "髒亂差" 也被移植到了這裡。
供奉着迦梨女神的維拉瑪卡裡拉曼神廟(Sir Veeramakaliamman Temple)和斯裡尼瓦沙柏魯馬神廟(Sir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裝飾華麗精美,其獨特的充滿印度教眾神的雕塑外牆和屋頂建築十分亮眼。
" 小印度 " 的色彩真的非常豐富
多圖,感受一下這炸裂的視覺衝擊
(圖:壹圖網 & shutterstock)▼
而甘榜格南的馬來族則用色彩斑斓信、裝飾精美的哈芝街為人們呈現了一番别樣的南洋伊斯蘭風情,一改了人們對穆斯林保守、嚴肅的刻板印象。
進入 21 世紀,新加坡更是決心将旅遊業打造成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逐步将濱海灣 ( Marina Bay ) 與聖淘沙島 ( Sentosa ) 打造成綜合性休閒度假勝地。
從金沙酒店和濱海灣花園的擎天樹,到聖淘沙島上東南亞唯一的環球影城,再到頻頻出現的短視頻軟體上的樟宜國際機場 " 星耀樟宜 " 的雨林瀑布奇觀,新加坡被越來越多的國人列入旅行目的地。
擎天樹的日與夜
(圖:shutterstock)▼
一言難盡的遊覽體驗
多元文化融合、卓越雨林生态和現代城市景觀共同構成了新加坡豐富而立體旅遊觀光形象,但是在不少去過新加坡的國人眼中,新加坡并未達到他們行前的心理預期——
華人而非國人,他鄉而非故鄉的深刻體會,讓新加坡也較難迎來中國的老顧客。
新加坡街頭掠影
漢語在新加坡不僅使用場景較少,連機場、地鐵等公共交通設施中的漢語标識的數量都遠不如日韓和歐洲一些熱門旅遊目的地。
而不少新加坡公共服務人員盡管有着華人面孔,但卻無法用漢語交流。這就給一些原本以為可以操着漢語暢通無阻的遊客帶來了極大交流和出行障礙。
新加坡在建國後,采取了諸如提升英語教育權重和官方語言地位、摒棄中國傳統文化、向西方靠攏等一系列 " 去中國化 " 傾向的政策,加之新加坡下南洋發展的華人群體大多是在近代定居于此,其後裔雖有一定的血緣文化認同,但不會有太多的家國認同。
而新加坡發達的經濟社會和相對成熟國家管理模式,雖然能為遊客提供安全的旅遊環境,但是這就意味着遊客要不可避免的要面對這裡高消費。
新加坡面積狹小,以金融貿易、電子石化、航運物流、旅遊等作為支柱產業,必然導致其難有國土空間用于農業生產,其農副產品大量依賴進口,這就導致新加坡旅遊的食宿成本并不低。
近些年,随着中國經濟社會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不少飽覽祖國大好山河的國人,在遊覽新加坡之後無不悻悻而歸,新加坡的一些旅遊項目無論内容,還是設施,相比中國國内同類型項目已無明顯優勢。
比如全球最小又年久失修的環球影城,多園多票但種類、項目已不如國内同類型的新加坡動物園,污染不少又充斥着大量船舶的海灣沙灘。
新加坡動物園指示牌
更别提兩大植物園溫室 " 灌裝 " 的雨林景觀,讓不少遊客感到一種在熱帶雨林氣候區還要看人造雨林的荒唐感……
新加坡的确被中國人擠爆了,但新加坡的旅遊口碑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給 "爆" 了。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