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美國專業媒體長文解析東大“六代機”,他們覺得性能蓋世嗎?,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裝甲鏟史官 ,作者裝甲鏟史官
請關注我們的備用号,以防失聯!
作者:瑞翔
編輯:小布
商務合作請聯系
成都戰甲科技有限公司
馮老師:18611085496(微信同)
叢老師:13707821945(微信同)
2024年12月26日,兩款東大先進戰機首次亮相,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有軍迷奔走相告,把它們分别稱為成飛的"南六代"和沈飛的"北六代",也有人拒絕盲從,在它們究竟是不是六代機的問題上抱有懷疑。由于并非由官方正式發布,軍迷手裡僅有民間拍攝的模糊照片,關于這兩款新機的性能分析也只能偏向"自由心證法"。前面我号也連續刊載了多篇文章《别吵了!"殲-36"當然是六代機,但争論這個并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沈飛"六代機"和南北"六代機"差别:我們有一點不成熟分析》,《東大"六代機":我們的一點不成熟分析,看從外形能讀到多少東西》,《東大"六代機"飛了,美帝的"六代機"現在怎麼樣了?》對南北"六代機"以及美國"六代機"進行了分析,但一直沒有把老外們如何看待東大"六代機"的内容發出來。近日,美國"戰區"網站刊登了一篇"深度分析"《東大下一代隐形噴氣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本文摘其要點,以飨讀者。此文有點長,幹貨多,閱讀請有耐心。
一、模糊的定位
從手機拍攝的影像來看,這兩款飛機機頭都帶有空中數據收集裝置,都有飛機伴飛,且起落架都呈放下姿态。這些防御性措施都暗示新機是首飛不久即被大眾目擊,進一步說明人們看到的"六代機"極有可能處于技術驗證階段,而非設計更成熟、可以馬上用于量產的原型機。
兩款飛機到底要發揮什麼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東大下一代重型戰鬥機計劃中的競争對手,但也可能會作為并行不悖的獨立項目各自發展。
據了解,東大的下一代戰術空戰願景與美國類似,其中可能包括的有人駕駛戰鬥将充當獨立的"射手"、無人機的指揮和控制平台、關鍵的情報收集和通信節點以及強大的電子戰平台。這涉及人工智能和數字工程的大量使用,新通信架構、下一代隐身技術、傳感器和發動機技術也是實現新願景的基石。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藝術作品中的下一代空優戰鬥機(NGAD)概念
在新空戰願景中,"第六代"這個詞屢被提及,其實每個國家根據可用資源、技術知識和空軍的戰術需求,對"第六代"的定義都有差異。對外界來說,東大空軍對"南六代"的定位究竟為何,就如霧裡看花一般。我們将其稱為"殲-36",只是為了行文方便。雖然正在開發下一代載人戰鬥機,但東大對某種"區網域轟炸機"的裝備需求也是明擺着的事實,即介于重型戰鬥機和戰略轟炸機(如轟-20)之間的一種作戰平台,命名規則為殲轟-XX。殲轟-XX的目标是:擁有相當大的作戰半徑,能夠遠離海岸,但不能像戰略轟炸機那樣執行洲際任務;有效載荷大,但比戰略轟炸機少得多,能面向多用途戰術應用,可以在競争激烈的印太戰場上打擊高價值目标。而"殲-36"的真實定位可能就是殲轟-XX。
相比之下,"北六代"的定位也許相對清晰一些,大概率就是第六代戰鬥機。
二、關于殲-36的性能分析
相對于"北六代",殲-36的影像信息相對豐富一些。
1
氣動外形
該飛機采用大型改良三角翼無尾結構,突出的前緣延伸部分無縫融入機頭部分。總體而言,殲-36比殲-20顯得更長、更寬,内部容積大得多,并且隐身性顯著增強。取消尾翼、鴨翼和邊條将大大增強飛機的"寬帶"隐身能力,換句話說,這将有助于減少不同頻段的雷達系統的探測範圍,特别是從各個角度實現隐身,而非僅僅是從飛機的正面。
無尾設計還可以提高巡航過程中的效率和性能,但将在機動性上付出代價。其設計者顯然接受了這一折中,優先側重了比傳統戰鬥機更好的直線飛行性能、作戰半徑和有效載荷。
1)機翼:
殲-36的機翼後緣具有不少于15個的單獨分段控制面,帶有分離式升降副翼,為飛機提供偏航控制和空氣制動,用以彌補無尾飛機的高不穩定性。位于發動機尾噴口下方的控制面可能用于半推力矢量協調,以進一步增強可控性,特别是增強向上俯仰響應。另外,這種飛行控制面的布置究竟如何影響後向隐身效果尚不清楚。
2)機身:
腹部中央機身區網域與殲-20有一些相似之處,特别是武器艙配置。殲-36的内部容積可觀,但應該是向燃油的儲存做出了傾斜。彈艙比殲-20的要長一些,且深得多,但是似乎不足以布置旋轉武器,除非是搭載大量體積小的彈藥。額外的空對空武器側彈艙可能存在,但還沒有明确的證據。無論如何,能夠攜帶幾枚巨大的防區外武器一定是殲-36的關鍵能力。
3)進氣口:
進氣道是殲-36最具話題性的外部特征。該機采用獨特的三引擎布局,2個進氣道設計在機腹,1個在機背。進氣道本身看起來并不新奇,似乎與F-22和F-35上的技術相似。腹部進氣道具有類似F-22上的附面層隔板,頂部似乎是無附面層隔道的DSI進氣道,類似F-35、殲-20和殲-35那樣,采用鼓包為發動機提供穩定的亞音速氣流。進氣道方案是隐形設計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使用2種進氣道配置最終實現的效果令人好奇,可能會導致性能包線不同的發動機之間的總原始推力不相等。
■從側面看殲-36背部的進氣道非常明顯
機身裡的進氣道如何埋設對于通過使用蛇形管道來防止雷達反射(即從發動機風扇表面反射雷達波)至關重要。3根進氣道比2個進氣道無疑會占用更多寶貴的内部空間,多出的那個進氣口也增加了飛機重量和飛行阻力。一般來說,3台發動機也比雙發更耗油。殲-36的三發方案也許說明東大發動機技術還存在不足,需要使用3台發動機才能實現性能目标。
但是除了更大的推力之外,三發方案也另有優勢:對于發電能力極其重要,而六代機必不可少的各類發射器、傳感器、通信系統、冷卻系統、飛行控制系統以及未來定向能武器都必須仰仗充沛澎湃的電力供應。
4)尾噴口:
殲-36的尾噴口布置與YF-23類似,位于尾緣内側,搭配終止于上尾緣的下部平面架狀布置邊緣,這無疑是有利于雷達隐身和紅外隐身的。美國的B-2和YF-23率先采用了将尾噴口隐藏在機尾後緣之前的方案。此方案中,噴出的熾熱廢氣分散開來,被機尾上部冷卻,減小了紅外特征。并且,縮在機尾邊緣内的尾噴口憑借着遮擋也能減少被雷達發現的可能性。
■殲-36的尾部
5)隐身性:
除了進氣口、尾噴口和總體形狀之外,還可以看到鋸齒狀起落架艙門等一些已為人所熟悉的常規隐身設計。雖然談不上突破性,但殲-36仍比東大空軍此前的戰鬥機更先進。考慮到這是一架技術驗證機,隐身處理方面不夠精細倒也無可厚非。
6)起落架:
殲-36的起落架不是單輪而是雙輪。雙輪相比單輪會導致更大的重量和復雜度,還會減小機身内部空間,但為了應對重型戰鬥機的重量必須做出妥協。例如,總重接近100,000磅米格-31和蘇-34的起落架即使如此。殲-36到底有多重尚不清楚,但根據目前已知情況以及采用三發的事實,總重量應當遠超過100,000磅,甚至可能接近 115,000 磅。
7)座艙蓋:
這部分頗顯神秘,因為很難看出什麼細節。從已有影像上看,似乎沒有框架的座艙蓋相當寬,這意味着可能采用并排雙座的座艙配置。這無疑有利于機組的配合,但可能導致極為關鍵的前向隐身性能受到損失。當然目前并不清楚殲-36究竟如何配置機組人員,但考慮到其作為"六代機"所承擔的潛在任務,幾乎可以認為就是2名飛行員。
8)傳感器:
傳感器不像氣動外形那樣一目了然,但是已有的影像也露出一些端倪。首先是殲-36機頭兩側的兩個大天線孔,看起來與側視機載雷達(SLAR)陣列孔徑一模一樣。3個陣列(機頭兩側各1個,機頭前部1個)将大大擴展殲-36的雷達覆蓋範圍,多任務能力也将得到增強,包括不同的雷達模式、電子攻擊和通信功能。殲-36機頭的寬度可以容納巨大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在3台發動機提供的澎湃電力加持下,大孔徑的機載戰鬥機雷達非常适合作為傳感器融合的重要基礎。在傳感器融合的願景下,飛機收集的幾乎所有信息都可以合并、關聯和整合,形成一個無縫的戰術"圖景"。這些信息可能來自雷達、被動紅外探測系統、數據鏈,武器系統、電子戰系統、敵我識别(IFF)系統和導航系統,共同構成六代機的超級戰場感知。
■F-22A駕駛艙圍繞傳感器融合原理構建,為飛行員提供出色的态勢感知
高空飛行的殲-36能夠跟蹤飛機,拍攝詳細的垂直合成孔徑雷達地圖,并獲取飛機周圍目标區網域的地面移動目标指示器(GMTI)和船舶跟蹤數據,其寬達270°的視野在機身後方存在盲點。由于具備這樣的關鍵能力,殲-36就可以在防區外長時間監視防守森嚴的敵方區網域。在空對空作戰領網域,當殲-36"隐藏"在敵方飛機雷達的多普勒陷波中(本機飛行方向與敵機飛行方向垂直,令敵機的多普勒雷達将本機信号濾除),避免被對方發現時,側視機載雷達允許本機保持對敵機的态勢感知,并能夠引導空空導彈攻擊敵機。
■利用敵機的多普勒陷波隐藏本機的示意
俄羅斯五代機蘇-57上也有類似的測試雷達。
■蘇-57機頭側方的側視機載雷達N036B
■蘇-57機頭側方的側視機載雷達如圖中左下黑圈中所示,紅圈是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F-22A也計劃配備側視雷達,但由于預算原因在開發過程中被大幅削減。
■F-22的側視機載雷達方案示意
殲-36雷達的廣角覆蓋也極大地幫助與其聯網的其他飛機感知戰場态勢,尤其是無人機。可以說殲-36的強大态勢感知能力使其俨然成為一款"迷你預警機",可以在能力較弱的有人駕駛戰鬥機前方運行,并為後者發射的導彈提供引導。
■有人/無人協同作戰
在殲-36機鼻兩側似乎還有2個相對較大的光電孔徑,而目前已知任何類型的分布式孔徑系統都不需要那麼大的視窗。這表明該機打算配備強大的光電和紅外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與側視機載雷達一樣,可以在深入嚴重威脅的區網域時監視飛機的兩側,還可以增強飛機的前視紅外搜索和跟蹤(IRST)能力(這是被動探測、跟蹤和攻擊隐形目标的關鍵方法)。
■殲-36的腹部
9)機動性:
具有高速飛行能力,是殲-36三發布局的題中應有之義。如前所述,更強的發電能力也是選擇三發的重要原因。
基本可以肯定,東大空軍正在尋求比目前已知的任何其他飛機更長時間維持超級巡航(在不使用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飛行速度超過1馬赫)的飛行能力。這将為更快地飛往目标區網域提供保障,并提高飛機在接近和進入高威脅區網域時的生存能力和戰術靈活性。對于遠程任務,除了超級巡航之外,飛機還可能亞音速飛行,所以東大有動力完善自适應變循環發動機。目前該機可能使用現成的發動機,在飛機的後續迭代中完全可能安裝更先進的發動機。
飛得高也是殲-36的主要設計目标之一,其實用升限可能會達到50,000英尺,甚至超過60,000英尺。高度可以增加機載武器的射程,也可以增加視野以更充分地利用機載的先進傳感器。當不能深入敵方嚴密防御的區網域而執行防區外偵察時,飛得越高,可以觀察到的地方區網域也就越大。同時,飛得越高,殲-36前部的座艙蓋和背部的進氣口等特征對隐身性能的負面影響就越小,因為敵軍的傳感器大多位于其下方。當然,高空飛行還利于提高燃油效率。
航程是殲-36的另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标。加油機數量不足以及加油機的低生存能力都促使該機具備非常大的作戰半徑:比照西太平洋地圖,作戰半徑超過1,500英裡将非常有利,最好達到2,000英裡。具備大航程的殲-36可以與其他遠程戰鬥機和無人機直接編隊,這無疑是開發更多戰術的關鍵。
■東大的CH-7長航時無人機是眾多正在研發的隐形無人機之一
總體而言,殲-36有可能執行遠程防空、空對面打擊、防空壓制等任務,并具備非常強大的防區外監視能力,并可作為無人機控制器和網絡中心。其航程、速度和有效載荷将對敵軍的重要資產構成嚴重威脅,從水面艦艇到支援飛機(尤其是脆弱的加油機),即使在遠離東大海岸的空網域亦是如此。而由加油機構成的空中走廊對依靠"短腿"作戰飛機執行介入任務的美軍來說,可以說是"阿喀琉斯之踵"。所以,殲-36就是為在整個第二島鏈範圍内挫敗美軍介入這一任務量身打造的。
最後,殲-36的估計性能具體為:最大速度至少2.5馬赫且具有超級巡航能力、航程1,864英裡/3,000公裡、燃油容量(44,000磅/20噸)和彈藥(10噸,包括8至16枚空對空導彈或4至8枚空對地導彈)。
三、"北六代"
相比之下,另一款體型較小的"北六代"的影像信息就要少一些了。
首先,盡管明顯比殲-36小,但該機仍然屬于重型戰鬥機級别。
■"北六代"的腹部
氣動方面,大型菱形進氣道讓人不禁想起殲-20,很可能是DSI進氣道。最近拍攝的飛機照片顯示,其腹部中心有一條深槽。這可能表明進氣道與機身的融合度很低。這條幾乎縱貫了整個機腹的凹槽暗示着"北六代"配置着2個分開的彈艙,而非殲-20和F-22上那樣的1個大型彈艙。對于一款追求隐身效果的戰鬥機來說,這樣的一條溝壑有點不可思議。
總體而言,類似上單翼的設定和板塊狀的機腹讓人想起F-22和殲-20,并且讓該機看起來比殲-36的融合翼身更厚實。該機的機頭呈鏟狀,與YF-23類似,機頭下部橫截面呈大的半菱形,底部有連接脊。
該機的上單翼(或中單翼)有點像改進的"拉姆達"翼型,沒有設計尾翼。類似的布局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在美國的設計概念中。很多人相信,這架飛機具有與内翼區網域齊平的機動水平尾翼,可在需要時激活,起到類似方向舵的作用。轟-20的設計據說也啟用了類似的概念,即機尾在緩慢飛行時向上傾斜以增加穩定性。但事實可能與這些人的預期相反,它的後緣有飛行控制裝置,而不是所謂的大型控制面(會增加重量和復雜性并減少燃料體積,這似乎與設計的可能目标背道而馳)。
■軍迷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的渲染圖,可見尾緣翻起的大型控制面
"北六代"有2台發動機,其二維噴嘴似乎與F-22非常相似,這暗示其具備推力矢量。考慮到笨重的無尾設計,這對于增強機動性和穩定性非常有用。這些噴嘴也有助于減少信号特征,但效果應該不如殲-36上。
該機采用單軸主起落架,每側只有1個輪子,說明其總重比殲-36低。不過,這不足以說明該機的重量輕。F-15E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80,000磅,而F-14約為75,000磅,類似的起落架仍然可以支撐這些重型的戰鬥機。但當重量高于100,000磅時,例如蘇-34和米格-31,每側2個輪子的配置則更為普遍。
■飛機的背部細節仍然未知,包括其座艙蓋設計,甚至一些人猜測該機可能沒有載人。
總之,"北六代"似乎更像一款多用途制空戰鬥機,而不是殲-36那種非常重的大航程飛機。"北六代"的尺寸仍可能比殲-20更大,隐身能力更強。其相當大的作戰半徑可能遠遠超過殲-20,并且有可能進行長時間的超級巡航。機動性不會是該機的強項,但是推力矢量确實實現的話,"北六代"仍具有足夠的敏捷性。
四、東大美帝六代機
當這東大的南北六代機被曝光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美國的同行此時處于賽道的何處。
美國軍方近年來已經飛行了至少一架、甚至很可能是多架先進技術驗證機來測試"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的技術和概念。美國人相信這些驗證機的最新版本在所有核心要素方面都更為優秀,尤其是隐身性能和發動機性能,包括傳感器和通信等在内的子系統技術也可能領先于東大同行。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六代機概念
■柯林斯航空航天公司的六代機概念
然而美麗的PPT數據在現實中卻都懸而未決,因為美國空軍暫停了該計劃,以便重新評估其指标和成本。美國空軍捉襟見肘的預算,可能會将重型六代機變成更小、戰鬥力較差但成本低得多的飛機,甚至可能完全跳過新型有人駕駛飛機,而專注于現有的型号,如F-35和B-21。
在未來的太平洋空戰中,真正重要的是在戰場上投下足夠數量的鐵和火來赢得勝利,而不是依靠在沙漠中保密外衣下進行的少量試驗。所以就算被砍掉的美國NGAD戰鬥機再出色,也比不上可能某些方面稍弱、但将來形成戰鬥力的東大六代機。
五、結語
盡管沒有正式官宣,東大網友的狂歡也只是基于一些不慎清晰的手機視頻,但是以殲-36為代表的這兩款具體性能仍不明朗的"六代機"仍然給世界帶來了不小的震撼。作為暗中較勁的對手,美國人的心态無疑是復雜的,既對東大新型戰鬥機的技術水平不以為然,又對自家命運多舛的NGAD項目如鲠在喉。相較而言,《東大下一代隐形噴氣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一文作者的觀點比較客觀。他傾向于相信成飛和沈飛的作品沒有超過美國NGAD的技術水平,但也同時認為,就算是東大的六代機在某些子系統或者某些性能領網域不及美國的NGAD,但是一旦有所不及的前者真正實現了作戰部署,而NGAD的各種先進科技仍僅停留在實驗室和測試場中,那麼兩者之間的任何比較就變得毫無意義。
美國人當然明白,在未來的西太平洋戰場上,東大需要具有高生存能力和非常大作戰半徑的重型戰鬥機是相當合乎邏輯的。美國人同時也明白,在這樣的戰場上繼續遂行所謂的介入戰略,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随着東大南北六代機的試飛正在拉大。在NGAD戰鬥機遙遙無期的情況下,美軍甚至開始嘗試開發隐身加油機,以圖未來在東大六代機的威脅之下維系西太平洋上空脆弱的"加油機橋"。這,恐怕也是東大六代機引發的蝴蝶效應。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隐身加油機概念
作者有話說
東大"南北六代機"上天後,網友們樂見東大科技大進步,一部分自媒體完全是讓"南北六代機"指标上天,當然美國人也可能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态。今天在這裡放美國媒體的文章,也是旨在于提供一些西方專業媒體眼中對東大"南北六代機"的認識——我們當然要肯定東大航空能力的進步,正如Walker大人說的這是一座東大航空發展的裡程碑(MileStone),但也千萬别盲目自嗨。話說到最後,依然是鼓勵大家給嚴謹的編輯作者團隊們淺淺的打賞一下,這不周五晚陪完孩子就馬上吭哧吭哧來幹活了。
延伸閱讀:
别吵了!"殲-36"當然是六代機,但争論這個并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東大"六代機":我們的一點不成熟分析,看從外形能讀到多少東西
裝甲鏟史官作者群像
瑞翔
通信工科野生軍迷,關注前沿軍情(尤其美軍),也在故紙堆中勾勒戰史真相。愛好研究大國之間的縱橫捭阖,也樂于了解各國軍隊最新科技。但作一漁樵,濁酒壺中鼓角聞,笑談任平生。
原創不易,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