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漲到9分!這種“大逆不道”的電影,我們等了太久,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今天是重陽節,一個感恩敬老的節日,想聊一部應景的高分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
▲來源:豆瓣海報
很遺憾這麼好的電影還沒有看到各大視頻平台的推送。
我是逛商場臨時決定去看電影,對一堆眼花缭亂的中文片名審美疲勞,就選了部泰國片。
全場不到 20 個觀眾,電影結束直至片尾曲放完也沒有一個人起身離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坐在椅子上,與其說是回味電影,不如說是平復自己的情緒。
值回票價的慶幸感,讓我很想對國產電影說,不要動不動就搞噱頭,找社會熱點當主題了,學學人家吧,把阿公阿婆的家長裡短認認真真拍出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展現驚心動魄的人性,一樣能打動觀眾,一樣能拿口碑高分。
▲來源:電影《姥姥的外孫》截圖
從傳統道德觀的角度看,這部電影其實挺 " 大逆不道 " 的。
幾千年來," 孝 " 字就像一塊沉重的磐石,壓在每個華人頭頂。
觀念将孝順和愛強行揉到一起,為了強調孝道與愛的唯一關聯性,中國還有句俗語叫 " 談錢傷感情 ",無論儒家文化還是國家法律規定,贍養老人、恪盡孝道都是每個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很少有人願意把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親情與金錢回報混為一談,似乎這樣就會玷污親情的純潔,消解責任的崇高。
但真實呢?真實的人性是這樣嗎?
我看到的真實,是愛和孝順都可以摻假,可以佯裝。
有時甚至荒謬到要用喪禮上靈堂的豪華程度、哭聲大小,來衡量愛的大小、孝順與否,仿佛老人生前從未被遺忘在原地,等待一次次報到式的團聚。
所以,我欣賞這部電影,它沒有重復那些聽起來很白月光其實又很脫離現實的傳統觀念,而是勇敢把真實存在的人性,擺到台面上來探讨。
比如,影片主線就是探讨養老盡孝和遺產繼承的關系,我用一個比較精煉的詞來表達,叫 " 情感經濟學 "。
它契合了電影的英文片名 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翻譯過來就是《如何在姥姥去世前賺到幾百萬》,一個非常直白的切入點。
當生死親情和金錢聯系在一起,顯得涼薄異常,很好笑,也很可悲。
對我們這些常年接受傳統教育的中國家庭成員來說,實在是大逆不道。但有多少人是在道德審視上口頭挑剔,内裡則是另外一套,還美曰其名生活所迫、老有所用呢?既然如此,不如撕掉虛偽的面具,大家一起來聊點真話。
現實中,很少有人不在 " 孝道 " 這件事上打算盤,或帶有異心地審視盡孝道的人。
世界迅速往前,子孫離散各地,被遺忘在原地的姥姥,一直都是默默衰老,迎接生命的凋亡。直到死亡逼近,子女們争奪遺產的心思浮出水面,親情突然戲劇般地變得濃烈。
小兒子索伊沒有正經工作,欠下百萬泰铢外債,每當生活過不下去,就會回姥姥家要錢。
姥姥雖然嘴上說不想他來看自己,但每次都會幫他填上債務漏洞。
對于遺產,小舅舅無需費心經營,性别、血緣上的天然優勢,就是他在兄弟姐妹中的底氣。
大兒子阿強成家立業後只聽得進老婆的話,買了大房子卻從沒帶老人參觀過,每次家庭團聚都如同盡義務,總是第一個離場,卻在老人時日不多時表示希望把母親接到自己家,美其名曰想當母親的 " 全職兒子 ",遺產仿佛成了母子間最後的羁絆。
主角阿安也是在得知堂妹因照顧病重的爺爺而繼承房產後,才搬到姥姥家,照顧姥姥的飲食起居。
他的初始動機和兩個舅舅一樣:得到遺產,這是一場大家彼此間心照不宣的 " 陽謀 "。
但如果僅僅展現後輩們對遺產的算計,整個故事也會流于俗套。
影片更難得的是,不僅将家庭内部真實的金錢算計展現出來,還借助這條線表現了姥姥的一生。
年輕時,姥姥也是某人的女兒。
她被父母指婚給一個 " 爛人 ",艱難度過不堪的青春。
後來,姥姥成為某人的母親、奶奶、姥姥。
大兒子小時候身體不好,喜歡吃牛肉的她開始戒掉牛肉,給兒子祈福;小兒子不成器,她總是心軟,幫他打發上門催債的人;
意識到突然體貼的外孫其實也在盯着自己的遺產,她不動聲色,只是給外孫換上為他新買的白襯衫,希望他能找一份好工作。
面對病痛的折磨和對死亡的恐懼,姥姥會在深夜崩潰,哭喊自己的父母,渴求他們帶她離開。
父母的漠視,是姥姥一生的傷口。
等她自己成為母親、姥姥,當她面對兒孫們金錢和情感上的索求,她又該怎麼做?
這種索求包裹在親情與孝道中,是所有東亞人熟悉,也難以逃脫的。
面對索求,如何分配家庭内部的金錢和情感,也是每一個非獨生子女家庭難解的命題。
《姥姥的外孫》大膽點明了東亞語境下,這層大家都不願去捅破的窗戶紙,告訴我們親情與利益之間,無法完全做到楚河漢界、泾渭分明,二者就像彼此纏繞的枝條,千絲萬縷,難舍難分。
雖然最後小安心态的轉變,讓影片主題似乎又回到了 " 孝不為财 " 的偉大上,但小安對老人的復雜情感,道德層面上對 " 勞動換取遺產 " 這一行為正義性的難以判定,都為影片帶來了新鮮的思考:
當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衰落,我們需要重新來理解養老這件事。
影片還有一條暗線,是全片中最銳利的台詞:
" 兒子繼承遺產,女兒繼承癌症。"
這句話出自姥姥的女兒阿秀," 癌症 " 在這裡更像一種隐喻,暗指她與母親,以及家族裡其他女人一樣,有着在宗族制統攝下被擺布、被無視、被理所應當的一生,仿佛癌症詛咒般在她們的血脈中傳承,無法預防,也無法療愈。
相比家族裡男人們對遺產的關注,阿秀是唯一不圖母親什麼的。
她中年喪夫、兒子辍學,在超市打工,既沒有卸下對母親的贍養義務,也沒有為了遺產刻意讨好母親。
但在潮汕 " 重男輕女 " 思想的影響下,即便懂事最早,辍學幫家裡分擔,投入最多精力照顧母親,她也始終得不到相應的認可和回報。
患癌後,外孫曾喋喋不休地問姥姥,在她心中,到底誰才是第一順位。
她想了很久,對女兒說:
" 我不知道我心裡誰排第一,但我最想你陪在我身邊。"
雖然遺產沒有女兒的份,但她還是希望臨終時女兒陪在身邊。
這是一種讓人失語的諷刺:
希望女兒,或者只能指望女兒來贍養自己,但遺產沒有女兒的份。
其實,姥姥自己也是 " 重男輕女 " 傳統思想的受害者。
姥姥一直有個特殊的夙願—為自己買塊風水絕佳的墓地。
她覺得,如果墓地環境好一些,後代會更願意來看看她,同時也顯得子女孝順,旁人不會說閒話。
一塊風水絕佳的墓地,少說也要 100 萬泰铢。
姥姥想起,爹娘去世後遺產都歸哥哥所有,光唐人街的房產就賣了幾百萬泰铢,哥哥現在住着大别墅,生活相當富足。
于是,姥姥帶着明仔,去找哥哥幫忙。
沒想到,前一秒還與妹妹深情叙舊、相擁合唱的哥哥,下一秒就變得冷言冷語,讓她以後不要再上門,外嫁女是潑出去的水,我們的姓氏早就不同,不同姓就不是一家人,自己絕不會出一分錢。
女性被家庭牢牢束縛,承擔的職責與獲得的地位、遺產的最終分配的不對等,不僅發生在阿秀和姥姥身上,也遍布在電影之外的每一位女性的生活中。
父權制婚姻的狡猾之處,不僅是讓女人們因不同的身份互相割席,還在割席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身份更穩固些,去打壓另一個女性獲得權益的正當性。
正如伍爾夫所說:
" 作為一個女人,我沒有國家。"
作為一個女人,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也是一件難事,無論身在娘家、婆家還是夫家,女人都逃不掉在家裡的 " 外人感 "。
所以很小時候,我就清楚地知道,對一個女性來說,任何期待和依賴的念頭都缺乏實質意義,能讓你活得越來越好的,只有三樣東西:
強大的自己、充足的金錢、内心的平靜。
▲來源:自制
影片最後,明仔從護理中心接回了姥姥。
" 第一順位是誰 ",已經不重要。
小兒子想給阿安一些錢,作為照顧老人的回報,阿安拒絕了并對他說:" 拿着吧,以後沒有人會這樣幫你了。"
小兒子怔了片刻後默默地将錢收回。
或許在那一刻,小兒子才幡然意識到,這個世上除了自己的母親,再也沒有人會如此無私地愛自己。
成人世界的情感難免由于利益得失而有所殘缺,這是我們要面對的真實。但看見人性的暗處,并不意味着陷入冷酷。
而是為了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拾起那些被抛卻在記憶之外愛的體驗。
因為,當愛被重新感悟到時,它可能已經離你遠去。
祝所有老人重陽節快樂
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莫過于我長大,你未老
我還有能力去愛
而你還在❤️
資源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