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吳曉求:我國股票市場需要建立一套常态化的流動性儲備預期機制,歡迎閱讀。
新京報貝殼财經訊(記者黃鑫宇)12 月 29 日,在 2024 全球 PE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在主旨發言時提出,為防範出現巨大不确定性,我國的股票市場需要建立一套流動性儲備的預期機制。
" 這裡不是特指‘平準基金’,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需要形成一種市場流動性儲備的預期機制,特别是當我們的股票市場出現重大風險的時候,這種常态化的機制能夠自動地穩定市場情緒,讓大家有預期和信心底線。" 吳曉求解釋道。
準确而言,他是在闡述 " 當前進一步建設完善我國資本市場所需要深刻理解的三個重要認知 " 時提出的這一觀點。
在吳曉求看來,我們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 34 個春秋,雖然我們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面對如何發展好資本市場,仍顯得缺乏深度理解與判斷。
在談及建立常态化流動性儲備預期機制時,他表示,此前,我們對股票市場面對重大風險或不确定性時應構建 " 底線 " 思維機制,缺乏充分認識。這種情況,直到 "9 · 24" 一攬子金融政策出台,特别是央行創設的 " 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 " 與 " 支持回購、增持股票的‘專項再貸款’ " 兩大全新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币政策工具的出台,才出現轉變。
" 這兩個工具,某種程度上具備了資本市場流動性儲備預期機制的一些特點,它們給了市場一個底線的信心,所以我們看到,随後這個市場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成長與财富增值的效應,雖然比較緩慢。" 在吳曉求看來,這類流動性儲備預期機制的建立,與投資者所說的 "9 · 24" 後的行情有密切關系。
吳曉求認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與過去相比,已經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要理解,最終促成這個變化的出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股票市場開始形成這類流動性儲備預期機制。當然,監管部門一系列制度改革所發揮的基礎作用,不應忽視。但如何真正實現市場的有效、公平,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認真探索。" 他說道。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