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9.3到4.9,只因這三個字,歡迎閱讀。
徐克的新片終于官宣了。
《射雕英雄傳》,主演肖戰、莊達菲。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大概很多人都松了半口氣吧。
謝天謝地,終于是部武俠片了。
畢竟。
他的上一部電影,還是創造了記錄,但同時陷入争議的《長津湖》系列。
徐克沒繼續拍主旋律算是粉絲的一大心願。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這玩意," 費 " 導演,尤其是香港導演。
比如說麥兆輝,拍出過《無間道》之類的經典警匪片,但 21 年後的今天,他的《檢察風雲》豆瓣只有 4.9。
比如說彭順,拍出過《見鬼》之類經典恐怖片,但 21 年後的今天,他的《驚天救援》豆瓣都不敢開分。
而兩者的票房,至今仍徘徊在 5000 萬上下。
21 年的時間,說長不長。
但改變一個人,卻可以很徹底。
當這些黑幫 / 警匪片或者鬼片導演徹底扎進主旋律的海洋裡。
當這種港式主旋律,突然之間又徹底失靈。
當這些曾經獨當一面的導演最終變成了 " 爛片之王 "。
我們不禁好奇。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它的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散發着花香的泥沼?
01
紅海退潮
不得不說,主旋律題材影片,是曾經讓香港導演們 " 起死回生 " 的。
還是拿徐克來說。
大眾口碑上。
從 2001 年開始,徐克電影在豆瓣評分,超過 7 分的僅有 3 部。
《智取威虎山》《長津湖》《水門橋》。
全部都是主旋律。
電影票房上。
貓眼統計,徐克導演的作品票房前五位分别是《水門橋》《長津湖》《西遊伏妖篇》《智取威虎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圖源貓眼專業版 APP
其中三部主旋律。
有了口碑才會有期待,有了票房才會有投資商遞錢,可以這麼說,之所以《神雕俠侶》沒拍成而《射雕英雄傳》拍成了,兩部《長津湖》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其他人呢?
林超賢。
《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都超過了 8 分,票房更是驚人,《長津湖》(聯合執導)歷史第一,《紅海行動》歷史第十一。
圖源燈塔專業版 APP
接下來的作品,光是這兩年就有 5 部在列。
劉偉強。
《中國醫生》《中國機長》都是十億起跳,其中《中國機長》更是接近 30 億的票房。
這兩年,他還有《上甘嶺》和《雪龍号》準備上映。
就像于冬曾經說的,如今港片頹勢,他要和香港導演一起在新的領網域再創輝煌。
他們的确做到了。
自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開始。
一套 B 級片 / 類型片的主旋律打法在香港導演群體裡駕輕就熟,暴力共煽情一色,血漿與笑點齊飛,陳國輝的《烈火英雄》、李仁港的《攀登者》、成龍的《辛亥革命》、麥兆輝的《非凡任務》,以及前面提到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 《紅海行動》《建軍大業》《中國機長》,一部比一部 " 生猛 "。
其中 2017 年劉偉強導演的《建軍大業》,主打視覺上的爽,要炸出花樣。
僅南昌起義一場戰役的拍攝鏡頭數就近乎 3000 個,最終整部戲的戰争戲份占全片近 40%;在三河壩戰役中,創造出單鏡頭 200 炸點在一分鍾内同時引爆的壯觀景象。
林超賢的主旋律三部曲,也都是炸翻了天的。
《紅海行動》
感覺像什麼呢?
之前,主旋律就像一盤寡淡的素菜,要求健康,且無雜質,人人都不愛吃。
但香港導演來了之後,把這盤菜一股腦倒進了麻辣火鍋裡,加入各種調料,越來越重口,人們也越吃越香。
而到了《長津湖》。
火開到了最大,料加到了最猛,你甚至感覺到那已經不是辣了,而是直衝天靈蓋。
炮火幾乎從未中斷,一浪接一浪的感官刺激,直至結尾。
問題是,這樣一來,誰還能吃得了下一盤菜?
是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徐克,親手把他盤的這個席,給掀了。
把重視覺奇觀的主旋律之路給走死了。
以至于後人無法跟随。
沒招了。
只好抛棄重口味的佐料,輕裝前行。
但是接下來。
去年國慶檔。
《萬裡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搜救》四部齊上陣(其中兩部由香港導演操刀),最終只有饒曉志的《萬裡歸途》以 15 億的票房勉強守住了 " 主旋律商業大片 " 的臉面。
這次退潮之中,頹勢最為明顯的則是由香港導演的主旋律影片。
譬如羅志良導演 + 甄子丹主演的《搜救》,不僅在檔期内票房墊底,還以 3.9 的低抽成為羅志良電影生涯中口碑最爛的作品——
好于 0% 的劇情片,4% 的災難片。
今年五一檔。
《長空之王》《廉政風雲》《驚天救援》三部齊上馬(後兩部香港導演作品),其中只有《長空之王》一部票房超過了 5 億。
其中《驚天救援》,目前只有 3.8 千萬的票房,坊間已經開始紛紛猜測片方得虧多大。
這裡還不算陳嘉上的 " 撲街 " 之作《暴風》,3 千多萬票房,林德祿的 " 創歷史 " 之作《掃黑行動》,豆瓣僅僅 3.7。
香港導演拿掉了那層 B 級片的皮之後,人們忽然發現,這菜,也太沒營養了吧。
就像人們對林超賢《緊急救援》的吐槽。
情緒支撐中空,再緊張刺激的大場面,也必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
一代導演,就此被抛棄。
02
陷入泥潭
抛棄的原因當然和人們對主旋律的 " 需求 " 有關。
主旋律是什麼?
不但有歷史題材,還有現實題材。
它曾經在市場的盛況前所未有地高漲。
能占到年度票房總額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譬如去年的情況,有博主統計發現——
" 每 3 塊錢票房裡有 1 塊是屬于主旋律影片的 "。
圖源 @做電影的連城易脆
但好景難長,潮起,也潮落。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主旋律重鎮國慶檔,票房越來越低。
為什麼?
一個詞:疲勞。
早年,香港導演的主旋律是靠 " 技術 " 赢得了觀眾的 " 芳心 "。
比如《智取威虎山》。
徐克将電影改得很有 " 娛樂性 " ——
拍出武俠片 & 漫畫風的快意爽感。
尤其是座山雕的老巢。
無論從造型還是對白上都完全是徐克式奇思妙想的產物,看不出半點以往主旋律的影子。
除此之外,才是飛機大炮,槍林彈雨。
但後來的人,基本上只學了後者的一招鮮。
只有視覺奇觀了。
吃一頓火鍋可以,一天三頓,一連幾天都吃火鍋,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受不了。
味覺疲勞了。
于是人們會去尋求其他口味,譬如情感力量。
也是因此。
《中國醫生》明明質量不佳,豆瓣卻依然取得了 6.9 分。
而《萬裡歸途》,更是給出一個相對有血肉的外交官——
他在最英勇的高光時刻,卻不可控地流露出人本能的恐懼。
但這是香港導演擅長的嗎?
顯然不是。
他們只是 " 技術工種 "。
相對于情感表達,他們更懂得的是,如何掐準有限時間和成本,如何在繁雜的環境内完成實景拍攝。
林超賢就曾自信地說:" 能用這種方法去拍電影,全世界只有香港。以前所有人都是這麼拍的,我們很懂怎麼去控制環境。"
他也會說:" 我心中沒有主旋律,不懂主旋律是什麼意思 "。
盡管這話或許有點揣着明白裝糊塗,但确實可以窺見 " 打工人 " 的心态:我只是完成我的工作就好。
于是當觀眾的熱情退潮,不再熱衷于追逐視覺奇觀,他們毫無疑問就沒有什麼立足之地了。
有人重尋他路。
比如爾冬升,拍了部情感向的《海的盡頭是草原》。
但更多的人,甘願繼續做個流水線技術工。
比如林德祿的《掃黑行動》被網友精辟總結其 " 看似飽滿實則擺爛 " 的劇情:
100 分鍾政治課 + 大 G 廣告 + 半分鍾高考英語聽力 + 五分鍾速度與激情 +5 分鍾港式動作 + 警察 & 黑社會女兒擦邊球愛情。
這次麥兆輝的《檢察風雲》,同樣的——
從頭至尾都透着一股子 " 努力但應付 " 的雞賊,堪稱名導現身教學如何摸魚地完成拍片 KPI。
動作戲強行安排,就算主角是不善武的檢察官。
炫技專用的飛車戲,不管是否符合人物性格邏輯,反正硬來。
好像,拍完了能上映就挺好的了。
我反而覺得是帶着我們往一個(明确的)方向走,省得拍出來沒法放映,浪費不少時間。
麥兆輝答 " 在内地與公安部合作拍《非凡任務》會覺得創作上限制大麼 "
沒有人在意。
自己走的這條路,究竟還能走多久。
他們就像陷入泥潭中的一群人。
明知道此路不通。
但為了路邊的花草香,還是一步一步地深陷下去。
03
回望對岸
回過頭來再看這群香港導演,似乎,你也無法苛責他們的選擇。
他們離開香港來到内地,正是香港電影最艱難的時刻。
那些年,他們外部喪失了台灣市場,内部被好萊塢電影入侵,再加上接二連三的巨星離世,整個電影業都一片蕭條。
換句話說,他們來内地拍攝主旋律電影,是 " 求生 " 來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的離開,事實上,讓香港電影本身,更是雪上加霜。
他們的離開不僅是個人的選擇。
同時他們也相對地帶走了大量的技術工種,以及成套拍攝體系(尤其是港片一直以來是師徒制傳承)。
這讓香港新一代的年輕人,連學習、試錯的機會都沒有了。
留下的,只有一個蕭條的戰場。
于是。
一邊是賺得盆滿缽滿的景象。
一邊又是一窮二白的現狀。
兩相對比明顯。
但有意思的是,十年之後呢?
來内地拍攝主旋律的香港導演逐漸荒廢了自己的創造力。
畢竟,是人都有惰性。
在一個不需要什麼創造力的環境中待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荒廢掉自己的技能,再好的導演也會淪落成為一個 " 爛片導演 "。
而與此同時。
香港本土那些無人幫助、獨自成長的年輕人,卻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不但是兩年之内,三部新導演作品屢破紀錄。
更重要的是。
新導演們的作品不約而同地走向了關照現實的道路。
比如前兩年的口碑之作——
楊曜恺的《叔 · 叔》、黃绮琳的《金都》、陳健朗的《手卷煙》、李駿碩的《濁水漂流》。
《濁水漂流》
比如去年的 " 四字導演幫 " ——
何爵天的《正義回廊》,劉國瑞的《白日青春》,林森的《窄路微塵》,曾憲寧的《燈火闌珊》,賈勝楓《流水落花》。
所呈現的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 " 新氣象 "。
就像《正義回廊》。
奇案片在香港歷史悠久,劉偉強拍過(《香港奇案之強奸》),林超賢也拍過(《魔警》),但顯然,何爵天借的并不是 " 老前輩 " 們的經驗,走的也并不是 " 老前輩 " 的路。
它自翁子光的《踏血尋梅》長出。
并獨自成型。
所以,港片能否再創輝煌我們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
" 前輩 " 和 " 後生 " 的确是往兩個不同結局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只是不知道,這些被罵慘了的香港主旋律導演。
如今再回頭看一眼自己的城市,那個他們成長起來的,被他們抛棄,卻又再次復蘇的電影業。
是否會有一種悔意?
也或許。
他們會依然安于 " 享受 " 着泥潭裡的花香吧。
本日打工人:巴斯特冷面
還沒看爽?來瞅瞅這幾篇呗:
這嘴多少個脫口秀冠軍也打不過
她閉嘴才真的輸了
國產愛情:" 更适合東亞女性體質的恐怖片 "
近 9 分,這尺度是愛奇藝能播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