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内容創業風口已來,誰還沒上車?,歡迎閱讀。
圖源視覺中國
「今年開始,我感覺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在做視頻号。」媒體人賀樹龍,在前些日子的文章中這樣寫到。
起步很早的他,于 2020 年底時就和朋友們一起策劃耕耘視頻号,但那個冷啟動階段的產品,并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正反饋。所以他們「堅持很久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并且覺得這個產品以後也就那樣了。」
然而在 4 年後,這個起初由十幾個人悄悄上線的產品,卻得到了馬化騰「的确不負眾望」的評價,更成為騰訊最新一季财報中最頻繁被提及的產品。
視頻号的不俗發展,為内容創作者帶來一波強勁的「變現風口」。
風從何處來
" 互聯網最後一塊流量窪地。"
幾乎沒有人會反對關于視頻号的這個注解。尤其是在全網月活用戶規模同比年增 1.8%、使用時長年增 2.9% 的時代下,在騰訊今年 Q1 季度财報中「用戶使用時長同比增長超 80%、廣告收入同比增長超過 100%」的視頻号,仿佛如同沙漠綠洲一般的存在。
倒不是說微信有什麼仙術,這種反差感主要來源于視頻号的後發優勢。
雖然很少有人把微信也列進殺時間的讨論範疇,但這是個幾乎不存在目标群體這一概念的國民應用。汽車自媒體創作者陳震說:「視頻号覆蓋了一些不刷 SNS 的人,我身邊就有這種只關注自己極小領網域的人,而且相對來說是挺高淨值的一撥人 …… 很多老板會用通訊工具,但不會刷他認為不重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無論内容創作者和商家是想尋找更成熟的更年輕的更高收入的更下沉的 …… 消費者群體,大概率都能找到,只要你的努力方向沒有錯。
視頻從業者李浩一直在向那些尋求增長的品牌安利視頻号,理由也很簡單:「在成熟視頻平台極強的馬太效應下,指标前 5% 的賬号拿走了這個行業 80% 以上的流量」。無論是苦不均衡久矣的腰部長尾,還是希望鞏固多維聲量的頭部品牌,誰都不甘心将這塊突然閃現的增長陣地丢失。
尤其是,這塊陣地的耕耘不再單純依賴算法命中,或者流量充值。結合熟人關系的社交分發,是視頻号不同于其它平台的根本增長機制。
圖源視覺中國
李浩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他在湖南小縣城開花店的表姐,由于疫情原因,将店面從商業大街挪到了小巷之中。她非常擔心生意會下滑,但李浩教她做視頻号:「用視頻号來發買家秀、賣家秀,當你的顧客買完花之後,你要加他們的微信,要讓他們多幫你的視頻點贊。」
然而,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做法,卻從根本上改變了表姐的命運,這種基于熟人社會、真實社交的自然裂變,使得這不顯眼的小花店,反而比原來在商業大街的時候更好。
微信名片中的視頻号卡片,與公眾号、朋友圈,共同組成了一個鮮活立體的人設。而且由于這種人設是基于真實線下熟人關系的,所以天然具有信用背書和高粘性。這也是絕大多數 SNS 或短視頻平台所不具備的——因為中國人在其它 APP 上聊得再好,最後基本還是要走到加微信這一步。這種閉環的流量價值,不言而喻。
他們上車了
2022 年年底,正在經營一家地產廣告公司的陳吉文,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
當時地產行業已經不太景氣,陳吉文的公司只是小本生意,也沒有什麼現金儲備。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他用盡辦法借了 400 萬元來支付員工工資和辦公室租金。
2023 年初時,他決心去做短視頻,但彼時的行業已然紅海,他對能否做出來毫無信心。
曾是某電視台記者的姜雨晴,也面臨着與陳吉文類似的困惑。雖然她有穩定的職業,但這種在舒适圈裡走下坡路的日子并非她所求,幾番考慮後便頂着周圍人反對之聲,辭職投身短視頻創業。
她稱「最開始就是完完全全的草台班子,除了我,團隊成員都是零經驗」。甚至于連第一支視頻都是冒着雨請朋友拍下來的,「兩個人的配合總覺得不夠完美,說不上哪裡不對」。
但生活不是影視小說,陳姜二人頗含勵志光環的創業初心,并沒有立刻為他們換來打動商業之神的好運。
陳吉文先與夥伴嘗試了原創卡通片,半個月產出一條,「流量都很差,反饋也不好」。随後又去做了紅樓夢的解讀,「也沒有人看,流量之慘淡,實在堅持不下去」。
就在他開始自我懷疑之時,刷到了一個很喜歡的搞笑賬号。無聊之中,他将該賬号翻到了底部,發現「這賬号早期拍了三十幾條,一點流量沒有」。這個大發現令陳吉文「一下信心就起來了」,原來喜歡的賬号早期也沒流量啊!
于是陳對夥伴說,咱們也像他那樣拍 30 條,如果第 30 條還不火,咱們就再也不幹了。
然而,命運比他還沉不住氣,陳吉文剛拍到第 10 條,浏覽量就破了「10 萬 +」。如今,他所創辦的「閃電制片廠」已經擁有了 100 萬 + 粉絲,其獨特的趣味新聞解讀,甚至創下過利用幾分鍾的創意,就斬獲點贊及轉發均為「10 萬 +」的超級爆款的記錄。
陳吉文的視頻号 " 閃電制片廠 "
姜雨晴的焦慮同樣不遑多讓,雖擁有電視台記者的從業經驗,她卻依然在創業兩個月左右陷入了流量焦慮。盡管曾經一天兩更,但流量依舊「不溫不火」。她覺得手裡的選題都快拍完了,但依然沒有出現大爆款,「團隊的磨合也不 ok」。
直到幾個月後,她和團隊新招來的成員,一起拍「如何從車内判斷與障礙物之間距離」的視頻時,突然感覺到「一切都順了」。而這條感覺很順的視頻,也果不其然「瞬間就爆了」,有了 10 萬的點贊,又有了 20 萬的點贊,随之,「一個視頻火了,會讓其它的視頻也都跟着慢慢火起來。」
後來,她逐漸得知,很多粉絲是在家庭群或駕訓班群裡看到她的視頻再找過來的。而她身邊的朋友也開始說「看到誰誰朋友圈轉你視頻了」,這些朋友可能并沒下載其它短視頻軟體,卻并不妨礙他們是視頻号的用戶。
如今,她在這個 80% 從業者都是男性的車評圈,蛻變成了知名汽車自媒體人,其創辦的「懂車一姐」擁有 200 萬 + 粉絲——「當車企想針對家庭圈層或女性用戶進行投放時,我當然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姜雨晴的視頻号 " 懂車一姐 "
雖然充足的流量能夠讓他們的創業歷險稍稍安心,但接下來的商業化試煉同樣棘手。
上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的陳吉文,希望快速變現還清債務。然而團隊成員有限,主要都是内容制作,沒有全職的商務人員。在初期,偶爾有一兩個客戶來問詢還能應付,但當流量越來越高,有時候一天五六個意向客戶過來溝通,其中還包括不少代理方,溝通流程非常長,占用了大量工作時間。
同時,有了廣告公司的前車之鑑,他還擔心客戶的付款周期是否足夠快以及能否按約定付款。如果客戶付款出現問題,他根本無力維權,公司還可能被欠款拖垮。
陳吉文說,在商業化過程中,視頻号互選平台幫了他們很大的忙。
互選平台不僅幫助創作者對接客戶資源,還對客戶進行審核篩選,避免了雙方長時間溝通和試探的過程。同時明碼标價,簡化合同籤訂和付款流程,将收款周期大幅縮短至 15 天左右,大幅減輕了創作者商業化中的溝通和運營成本,讓創作者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内容創作上。
這些支持讓入駐視頻号互選平台的創作者快速增長,同時也讓同期的爆款商單增長迅猛。微信廣告公布數據顯示,2024 年視頻号互選報價作者數量超過 20 萬,10 萬贊商單内容同比提升 283%,千萬播放商單數提升 375%。
「懂車一姐」也是在視頻号互選平台上完成了商業化從無到有的突破。在互選平台的支持下,「懂車一姐」目前每個月至少能接到三四個商單。
還有座位嗎?
公眾号适合寫長文章,但能寫長文章的是少數。
對于内容創作者來說,視頻号的這波創業變現風口已然全面拆掉了上車門檻——
1、你不需要有在電腦前坐幾小時輸出長文的能力和時間,視頻生產工具的極大成熟,甚至已經幫你規避掉了擔心和逃避的借口。
2、經歷過内容創業草莽時期的人可能還會記起,彼時商業洽談之曲折多變,價格之不透明,以及甲乙雙方的扯皮違約,都是令很多不擅長這類溝通的非社牛人群極其頭疼的。如今騰訊成熟的廣告系統,甚至能夠幫内容創作者定制令廣告主順眼的商業主頁。互選平台的廣告主一年就增加了 264%,安心的錢足以慢慢去搞。
此外,與單一内容模式不同,作為「原子化組件」之一,視頻号與公眾号、小程式、企業微信等組件形成了串聯,不僅獲得了騰訊體系内眾多流量入口加持,還打通了公私網域、開發接口與變現渠道。
于是,伴随着視頻号與公眾号創作者一同上車的,還有短劇和小遊戲的從業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論是拍攝短劇還是制作小遊戲,或者寫一篇公眾号拍一段視頻号,對平台來說都屬于内容提供者。那麼哪怕是今年上半年的「當紅炸子雞」,短劇從業者的訴求也有相似之處:
1、降低進入門檻; 2、商業變現更順暢; 3、得到平台的反哺與激勵。
而微信廣告通過将廣告金到賬周期縮短、提供廣告金激勵等方式,極大提速了短劇經營的商業循環,最終實現了變現 ARPU 同比提升 94% 的成績。
短劇和小遊戲的火熱,同樣可以将這種「潑天富貴」外溢到視頻号與公眾号的創業者身上——前者可以成為後者的廣告主,在同閉環内的轉化效果更直觀。
那麼微信這股紅利可以持續多久呢?
我想到了兩個人對微信體系做過的評價,而他們的話語中有一個共同的詞,就是「幹淨」。
首先是前騰訊首席技術官張志東,他曾說微信最大優點是商業模式比較幹淨,不是在透支流量狀态下做的。「我們所有業務不管商業還是非商業,先衡量它對用戶具體帶來的價值是什麼,再決定要不要使用這個流量。而不是說去測試用戶的忍耐力下限、一直到擊穿它為止。」
還有上文介紹過的陳吉文,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視頻号開始創業時,他是這樣回答的:「視頻号的界面設計,是最清爽的。因為我們是做設計廣告出身的,所以對產品層面還是很挑的。它的界面設計很克制、友好,所以讓我們很想有一種去做個号的衝動。此前的平台,并沒有讓我們產生這樣的衝動。」
幹淨、克制、不透支。即便在視頻号冷啟動的歲月裡,微信也并未随波逐流,對創作者展開激進的賦能動作:「不花錢買内容而創作者還願意來,才是一個可運轉的生态。」
這也讓視頻号更有利于生态自行造血與長尾内容分發。這些價值基礎,亦令這個 13 歲的國民應用具備了更長壽的基因。内容創作者也可以免受短期行為的誘惑,「不追風口,不追流行,做純粹聚焦而稀缺的事。」
這可能是近些年難得的大規模的内容創業風口了,甚至于,這并不需要你已經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或者逼自己成為一個不像自己的人。
你只需在這片土地上,肆意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