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品牌“人格化”退潮,風格化當道,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吳怼怼,作者 | 鹹魚魚
在蜜雪冰城的雪王卡通片上線前,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營銷從業者重提 " 品牌的人格化運營 " 了。
然而,就在幾年前,人格化運營還是非常流行的詞匯。
在那會,品牌官方号下場賣萌非常普遍,甚至不少品牌都在設計 Q 版虛拟形象。最典型也最成功的,大概就是江小白,繼而如三只松鼠、張君雅、釘三多、AC 娘以及 2233 娘等,也都從中撷取了不小的關注。
但近年來,「人格化運營」越來越在低位徘徊,停更的品牌号越來越多,更不下去的虛拟小劇場也有不少。時至如今,鮮少有新品牌持續奉行人格化策略,放眼望去,皮上皮下仍在活躍的幾個官方藍 V,大多都是老面孔。
很明顯,雖然還沒有人站出來旗幟鮮明地表示「人格化運營」遭遇潰敗,但若幹品牌的轉向已經說明了問題。
那麼,品牌的人格化運營是如何潰敗的,以及,如果品牌仍有執念又要怎麼做?我們展開聊聊。
由新媒體掀起的人格化運營
進入新千年以後,移動互聯網成為現實,人們一邊直面信息爆炸、信息海洋,一邊被迫适應新的傳播環境。
在這種背景下,大公司和商業品牌也冷靜下來思考新的溝通模式。從轟轟烈烈的去乙方化到躍躍欲試的自媒體轉型,再到躊躇滿志的品牌人格化運營,品牌營銷好似舉步邁入新世代。
确實,前有變革暗藏,後有大批量用戶湧入線上,品牌營銷當然要風起千樯。CNNIC 的數據顯示,至 2010 年 6 月底,我國手機網民用戶達到 2 億,三年後,這個數字是 4.6 億。
移動端觸網用戶激增,不僅是新一代互聯網人野心膨脹,商業品牌的表達欲也空前高漲,而節點性事件的頻發,則讓消費者直觀地感受到品牌主的大跨步。
至 2015 年前後,兩微幾乎成為品牌開号标配,一大批品牌在自建官網外,開始認識到要布局社媒,直面公眾,而動作快的品牌,已然乘上社交媒體的早班車。
2016 年 10 月 31 日,一名網友在微博發布了一段王健林調侃海爾砸冰箱的講話截圖,并艾特了海爾官微。
不甘示弱的海爾官微随即轉發回怼,一通 " 人本位 " 輸出,不僅引發一片圍觀,還掀起了微博史上第一波藍 V 團建——彼時,傳說中的 " 藍 V 聯盟 " 紛紛跟随海爾開啟炸毛模式,上到搞廚師培訓的新東方,下到校園門口賣本子筆的晨光文具都參與其中,品牌博取的熱度也空前高漲,從網民到營銷人,都深感興奮。
以海爾掀起的微博藍 V 團建為起點,而後新媒體便迎來了品牌号人格化的放飛期。
2017 年 2 月 14 日,一年一度的情人節,但支付寶卻在公眾号玩起了報數遊戲,點開推文,一個「汪」字,寫盡俏皮,也以小撬大,拿下了 10 萬 +。
同樣操作的,還有浪到飛起的杜蕾斯,小機靈一抖,污萌人設一立,就引來一片圍觀和掌聲。
當然,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體驗也是新奇的。畢竟,在互聯互通的 " 後喻時代 ",什麼是流行,什麼是有趣,不再由品牌定義,而是由消費者來決定,人們也樂于見到一個品牌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表達。
賣萌也好、抖機靈也罷,總之,人格化運營就這麼流行開來了。
而後幾年裡,随着基礎工具的技術進步,使得視頻生產的門檻變低,在兩微之外,又有新的社交媒體平台崛起。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們見到了 B 站聯通小姐姐憑借跳舞一躍成為二代官方号話事人,以及阿裡系組了一個動物園上 B 站、上抖音。
最鼎盛時,就連遵守「大生產 + 大品牌 + 大媒體 + 大渠道」這一傳統營銷模式的強勢品牌,都忍不住對号入座,不是搞虛拟形象,就是推拟人化 IP,主打一個真實陪伴。
因此起勢的品牌也很多,酒水飲料有江小白,國貨美妝有花西子,造車新勢力也沒落下,小鵬汽車靓麗出街,幾乎把人格化三個字刻進輪毂。
與此同時,一種觀點也在互聯網上彌漫,諸如 " 品牌人格化就是将品牌當成一個人去運作 ",以及 " 單純的品牌是虛拟空洞的,一旦進行品牌人格化之後,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就會越來越具象,逐漸變得生動和豐富多彩。"
甚至連羅振宇也為人格化站台," 互聯網時代,特别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是基于人格魅力帶來的信任與愛,是品牌的去組織化和人格化。"
不過,他們可能沒想到的是,短短幾年間,人格化就從營銷風口退下,而且是悄無聲息的那種。
人格化運營是如何從主流讨論中消失的?
最早開啟人格化運營的白酒品牌江小白,剛入市時是文藝青年,段子、雞湯信手拈來,但一經時光洗禮,也知道不能只打情懷牌,已然從表達瓶過渡到口味瓶。
而風流不過的杜蕾斯,車速過快,總會迎來翻車和罰款。
至于小鵬汽車,人格化定位一劍雙刃,陪伴是足了,但品牌與人的心理距離未免拉的太近。在知乎上,有網友花式提問,從「小鵬汽車的銷量是不是被名字嚴重拖後腿了?」到「小鵬汽車高層知道名字影響了銷量嗎?」,品牌營銷範式轉換,而人格化潮起又潮落。
所謂日久見人心,當品牌人格化的劇情跟着流量的指向亦步亦趨,那麼除了加冕,也有可能走形。
事實上,自眾多藍 V 在 B 站卷宅舞卷到用戶都見怪不怪時,人格化運營的黃金時代就定格了。
以官方号入駐 B 站玩梗為分界點,許多官方号更新的頻率越來越低了,停更的也不在少數,而人格化運營這一理念,也漸漸從主流讨論中消失。
作為人格化運營浪潮的親歷者,金山文檔的官号就曾在即刻現身說法:
" 前些年依托大環境各個藍 V 百花齊放,很多公司是看到競争對手的品牌在做藍 V 趕緊跟随做,那個時候關注的點也不是什麼 roi,只要内容好粉絲開心,老板就覺得有價值。
但是現在,像聯通這樣财大氣粗就願意花錢搞品牌年輕化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去做藍 V 面對的終極拷問:你能賺錢麼?别扯什麼品牌就是價值,能不能 0 成本漲粉?然後粉絲變現?開直播能帶多少貨?
回答不上來?那就别做了,更何況現在說錯話各種麻煩,不然就交給外包有東西更新就行,或者直接斷更吧 ......"
到了近兩年,人格化運營的呼聲更趨低迷,一方面是消費者見怪不怪不買賬了,另一方面,則是品牌很難把控人格化運營的尺度。
有不少把人格化玩的溜轉的品牌,在這些年裡遭到了反噬,其實主要原因是品牌号不同于個人号,即便打造了人設,也不會真的成為人。
于用戶來說,品牌再怎麼人格化,也做不到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對話。
這其中,不少品牌号,在個體和品牌之間的定位是模糊的,要麼運營性格十分抖機靈,要麼就在用戶苛刻的情感互動中演變為一個客服角色。
成功人格化的品牌号,應該是品牌形象的另一個窗戶,可以讓用戶通過它更好地了解其後的品牌和產品,并最終為品牌帶來效益。
但實質上,大多數品牌的人格化,都沒有成長軌迹,也不是一個視窗,它只是切号的小編在混臉熟。
有運營從業者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經歷,他提到,21 年,他所在的公司在 b 站也開設了賬号,起初目标是混個臉熟,做做品宣,不涉及變現,那年預算批得特别充足,自由度也高,當時以行之有效的抽獎 + 跳舞 + 專業性内容為框架做賬号,大半年做到了十萬粉出頭,也有幾百萬播放,預算甚至沒花完。
然而,轉年風向就完全變了,一切向錢看,一切為了拉動銷售,預算幾乎砍光,乃至賬号直接被停了。
如今來看,刹車刹的這麼迅猛,并非沒有原因。
人格化運營 " 花錢多 " 和 " 出活慢 " 都只是表象,更深的原罪在于 " 價值低 " 和 " 效果差 "。當品牌營銷從 " 賣萌 " 轉 向 " 對話 ",從 " 面向一群人的創意 " 變為 " 面對一個人的服務 " 時,人格化運營的缺陷就很明顯。
人格化退潮,風格化當道
另一方面,人格化的退潮,還關乎消費審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知,人格化運營提了這麼多年,只在大眾品牌間流行,其中佼佼者如老鄉雞、蜜雪冰城雪王,以及八十萬藍 V 總教頭海爾,都是用戶很熟悉,群眾基礎很牢固的常見消費品牌。
近年來興起的、稍微垂類,或者新潮一點的品牌,都對這種人格化運營避之不及,一方面,是依靠抖機靈建立的互動太瑣碎,另一方面,是來自小鵬、江小白等人格化品牌的負面反饋太強烈。
所以,在上網衝浪日漸普遍,在線營銷失去神秘的當下,人格化運營不再是品牌的第一選擇。
首先,是渠道紅利沒有了,由 DTC 和種草平台構成的消費環境,曾經給了消費品牌用極低營銷成本獲取高曝光率的機會,但遺憾的是,随着大眾消費力下行以及運營同質化的加重,人們的互動熱情大幅降低。
其次,是後消費時代,大眾審美變化,活潑近人的品牌風格不再具備橫掃一切的魅力。
可以發現,當下,大眾品牌格調進一步打開,從老錢風、靜奢風的興起到多巴胺、美拉德的流行,後消費時代的品牌運營,需要風格化,而非人格化。
人格化與風格化,只有一字之差,但品牌呈現卻相去甚遠。
人格化是強運營邏輯,是有性格的交流,像是老鄉雞、蜂花以及蜜雪冰城,它們是人格化運營的代表,而它們之所以選擇這種運營邏輯,偶然和必然各占一半。
以蜂花和雪王來說,它們更多是產品出圈後,在用戶自來水中養成的運營人格,而非主動來抖的機靈。
但對當下的品牌來說,風格化才是第一選擇。這不僅是出于保守牌的考慮,也受消費審美迭代的影響。
神譯局在《新時代如何做品牌營銷》一文中,曾提出這樣兩個觀點:
第一,每個品牌都必須評估自身文化的緊密性和松散性。如果有一種普遍的無規範感,那麼很可能你的閱聽人正在尋找某個特定的視角;
第二,打造品牌單一性。所謂品牌單一性(Brand singularity )是指公司品牌、CEO 品牌和雇主品牌都是一個意思。它能產生強大的飛輪效應,無論你的品牌接觸到誰,以何種方式接觸到他們,你都能确保每次傳遞的都是同樣響亮的信息。
采取風格化運營策略的品牌,自帶視角統一性,比如 Lululemon 的文化密碼,比如 Crocs 洞洞鞋的價值認同,它們以強烈的風格出鏡,并在長期穩定的内容輸出裡脫穎而出,而非像上一個階段的品牌那樣,為了拉近與用戶的心理距離,去打造一個有缺陷的人格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