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iPhone真能美國造?美銀:成本至少增加90%,大部分零部件仍需全球采買,歡迎閱讀。
蘋果是否可能将 iPhone 轉回美國本土生產?
4 月 9 日,美銀證券發布最新研報指出,盡管從技術角度來看,美國具備足夠勞動力完成 iPhone 的最終組裝,但全面轉移產線回美的現實操作難度極高,且成本代價巨大。美銀估算,僅将 iPhone 的最終組裝環節轉移至美國,成本就将上升 25%,若疊加對等關稅,總成本或飙升 91%,嚴重擠壓蘋果利潤空間。
因此,分析師明确表示,除非新關稅長期存在且不可逆轉,否則蘋果不太可能大規模将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
轉產美國為何如此艱難?
一方面,蘋果全球供應鏈高度復雜,大部分零部件的子組件仍需在其他地方生產、組裝,然後進口到美國。完全轉移 iPhone 供應鏈到美國是極其困難,即便可行,也可能需要很多年。
這種復雜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是過去幾十年蘋果精心構建的結果,包含了數百家供應商的緊密協作。
另一方面,若僅将 iPhone 的最終組裝環節搬至美國,不考慮關稅,iPhone 成本會因美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增加 25%。如果還疊加對等關稅政策,對從其他國家進口的零部件征收關稅,以 iPhone 16 Pro Max 為例,整機成本可能暴漲至 91%,從目前的 649 美元攀升至 1242 美元,嚴重侵蝕蘋果的利潤空間。
所以,蘋果若考慮将生產線移至美國,需獲得全球零部件和子組件的關稅豁免才有可能實現。分析師寫道:
" 除非明确新關稅将長期存在,否則蘋果不太可能大規模轉移生產線到美國。"
美銀指出,面對潛在成本風險,蘋果并非沒有應對方案,例如可以向供應鏈施壓降低成本,或者提高產品價格,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蘋果還可以調整產品發布節奏,可能改為兩年一更,減輕對產業鏈的衝擊。短期内,蘋果還可以加快推進自動化進程,用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工組裝流程。
不過,美銀仍維持蘋果 " 買入 " 評級與目标價 250 美元不變,背後原因有幾大核心原因。
首先,AI 有望驅動新一輪換機潮,美銀預計蘋果将在 2025 與 2026 财年迎來一波 iPhone 更新周期。其次,服務板塊持續擴張,App Store 和廣告業務表現穩健,為公司提供穩定的高毛利收入來源。
第三,蘋果自研芯片戰略持續推進,不僅強化產品差異化優勢,也顯著提升了整體利潤率。第四,公司擁有強勁的自由現金流,并持續推進資本回購與分紅計劃,有助于增強股東回報。
最後,随着 AI 能力的增強,蘋果在機構投資者中的吸引力也在提升。未來若能在設備端推出 AI 功能,有望打開全新的增長空間,成為股價的重要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