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曾打敗 YouTube 的「美國虎牙」,如何在遊戲視頻領網域落敗?,歡迎閱讀。
在中國,短視頻領網域最能賺錢的播主,是做直播帶貨的,動辄上億的交易量令人心驚。
在歐美,賺錢能力最高的,帶的「貨」是遊戲—— YouTube 吸金能力排行榜,前幾名常年被遊戲播主占領。或者,可以說,遊戲直播在歐美,熱度和中國的主播帶貨可以相提并論。
在美國,一家名為 Twitch 的遊戲直播平台,最高時候曾經拿下遊戲直播市場 70% 的份額,讓 YouTube 和 Meta 相形見绌,徒呼奈何。
三年疫情期間,Twitch 用戶使用量暴增 45%,年度營收增長至 28 億美元峰值——在成軍十周年之後,Twitch 終于迎來了自己的巅峰。
而在 2023 年,Twitch 無論在用戶時長還是用戶數上,都開始下降。
Twitch 2023 年兩項關鍵數據均下降 6.8%|圖源:streamscharts
數據之外,Twitch 的衰落也顯而易見,在去年的冬天,Twitch 的首席產品官、首席客戶官、首席内容官、首席營收官接連離職;聯合創始人 Emmett Shear 在 6 月宣布辭去 CEO 的職位;去年 12 月,在電競行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韓國,Twitch 駐韓部門直接宣布将在今年 2 月 27 日關閉;1 月 10 日,Twitch 宣布裁員 500 人,約占總員工 35%,要知道在去年,Twitch 已經經歷了兩輪共計 400 餘人的裁員。
Twitch,背靠亞馬遜,又是遊戲直播這一領網域的絕對龍頭平台,收入來源有廣告有訂閱還有主播打賞,本應趁着疫情的「東風」起勢,怎麼反而在後疫情時代迅速衰落,從獨角獸的神壇摔落呢?
「順勢而為」的 Twitch
如果說最近兩年是 Twitch 成立以來最艱難的時刻,這話毫不為過。
Twitch 脫胎于 2007 年成立的在線視頻平台 Justin.TV,和同時期的競争對手 YouTube 不同,Justin.TV 支持即時聊天,而且遊戲内容在平台上非常受歡迎,趁着移動互聯網和在線遊戲的東風,2011 年,Justin.TV 宣布推出 Twitch,一個獨立為專注遊戲領網域的直播平台。
Jutsin.TV 時期|圖源:TechCrunch
2014 年,Pokemon 大火也帶動了 Twitch 的出圈,或者說遊戲直播就像短視頻一樣,變成了大眾會去消費的内容,同年在大洋彼岸的虎牙也脫離 YY,成為獨立的遊戲直播平台。
2014 年末,巨頭亞馬遜以 9.7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Twitch。
而後幾年,Twitch 沒有辜負亞馬遜的眼光,或者說它趕上了行業的東風,電子競技和直播兩個行業都在迅速發展,Twitch 因此成為視頻領網域的獨角獸,活躍用戶數、用戶觀看量、用戶粘性都和估值一樣水漲船高,它甚至「卷」到了 YouTube 和 Facebook,迫使兩家公司陸續推出遊戲直播服務。
2020 年起,新冠疫情來襲,全世界的人們被困在家中,無論是諸如 Netflix 的視頻平台,還是 Steam 這類遊戲平台,都迎來了用量增漲,而結合了在線遊戲和視頻直播的 Twitch 也達到了它增長的爆發點,日均在線人數超過 3000 萬,Twitch 看起來手握着一手好牌,但疫情如潮水,Twitch 在退潮後逐漸暴露出瘡痍。
亞馬遜「無形的手」
在背靠疫情,快速增長的時期下,Twitch 内部的問題可太多了,從產品設計到人事變動,甚至和母公司亞馬遜之間的暗自角力。
據 Fast Company 采訪的一位匿名 Twitch 長期員工稱「領導層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好的用戶體驗……也從未在這方面投入過。」另一個從 Justin.TV 時期就開始使用和關注 Twitch 的老用戶則表示「我認為亞馬遜和 Twitch 沒有意識到這個平台存在一些非常嚴重的缺陷,給創作者們創造了個相當艱難的天花板。」
這些指責并不是子虛烏有,與 YouTube、TikTok、Netflix 這些競争對手相比,Twitch 在產品上有點太過于強調「直播」這一内容形式了。
「YouTube、Netflix 都有的點播功能(用戶自主選擇觀看内容),你随時能暫停回放。我們的點播做的太差勁了。長期以來,領導層都堅持認為不需要做好點播,我們的重點是做好直播。我從來不會在電視上看 Twitch。」匿名老員工吐槽道。
在 Twitch 上搜索遊戲名稱,前列全部是正在直播的内容|圖片來源:Twitch
把點播和回放邊緣化的思路,就會讓 Twitch 不像 YouTube、Netflix,後者視頻内容有着長久的生命力。Twitch 也不像 TikTok,後者會提供簡單好用的視頻制作工具,讓人人能快速創作内容。Twitch 或許做到了最好的直播體驗,但從創作到回放兩個環節的缺失,讓 Twitch 的直播内容,反而更容易在其他平台二次傳播。這就讓 YouTube、TikTok 都可以開直播和 Twitch 搶份額,但反之不亦然。
但與其說 Twitch 緊緊抓着直播不放,不如說 Twitch 在直播這一核心業務之外,持續變動的管理層和政策、母公司亞馬遜的幹預、團隊之間的各自為營……這些變量牽一發而動全身,讓 Twitch 的求新求變舉步維艱。
就以 Twitch 現任 CEO Dan Clancy 為例。他在 2019 年加入 Twitch,成為創作和社區體驗服務的副總裁,向當時的 CEO,也是 Justin.tv 聯合創始人 Emmett Shear 匯報。不久後,他成為亞馬遜所收購的 Twitch 母公司 Twitch Interactive 的總裁,同時領導產品、工程和市場。
Twitch 現任 CEO Dan Clancy | 圖源:Bloomberg
2022 年 9 月 21 日凌晨 3 點,Dan Clancy 發布博文,宣布主播訂閱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部分,和 Twitch 的抽成将從 7:3 降到 5:5。同日,Twitch 全球創作者副總裁 Constance Knight 宣布離職,随後幾天裡,當時 Twitch 的首席内容官 Mike Aragon 和首席運營官 Sara Clemens 也陸續離職。
2023 年 3 月,當時 Twitch CEO Emmett Shear 宣布離職,由 Dan Clancy 繼任,在成為新任 CEO 四天後,Clancy 宣布 Twitch 将裁員 400 人,這也是亞馬遜 9000 名員工裁員計劃的一部分。
Dan Clancy 在 Twitch 這幾年的經歷就像一個縮影,陰影下是不合理政策的推行,領導者權力的模糊,高管之間的站隊,子母公司的明争暗鬥。
據一位為 Twitch 服務的第三方匿名人士稱,亞馬遜旗下不僅是 Twitch,所有的子公司都必須嚴格遵守非競争條款,這就解釋了 Twitch 為什麼對直播之外的流播服務這麼扭扭捏捏。此前也曾有匿名人士稱,他們和 Twitch 的一次合作告吹,就因為 Twitch 審核政策被負面報道後,亞馬遜強制叫停了合作。
亞馬遜無形的手伸向 Twitch 也不意外,畢竟 Twitch 真的很燒錢。
Twitch 的收入焦慮
就 1 月份彭博社的報道,Twitch 運營成本很高,自從 2014 年被亞馬遜收購以來都尚未實現盈利,用戶和收入增長也未達預期。根據 Twitch CEO Dan Clancy 的說法,韓國的網絡費用比其他大多數國家高出 10 倍,在韓業務一直是嚴重虧損,因此關停了韓國部門。
哪怕背靠亞馬遜的 AWS 雲服務,但每個月向世界各地每一個角落提供高清、低延遲、随時可訪問的 18 億小時直播内容,網絡帶寬成本不可小觑,Dan Clancy 就曾透露,一個流量較大的視頻一個月網費就能達到 1000 美元。如何扭虧為盈,Twitch 想的辦法是開源節流,因此從裁員對象到政策調整,都貫穿着這股收入焦慮。
打開 Twitch 的用戶使用量榜單,排名第一的不是某款具體的遊戲,而是「Just Chatting」聊天功能。Twitch 和其他流媒體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獨特的社區文化。在社區裡,人們不再關注遊戲,而是和主播、其他觀眾一起實時聊天吹水。用戶可以通過訂閱支持主播,觀看付費内容,也可以在直播裡不求回報地打賞主播,這些真金白銀的支持也會換來主播的實際感謝。正是靠直播特有的「聯系感」形成了 Twtich 的社區屬性,也切實地讓主播們獲得收入,繼而更賣力地回饋觀眾。
無論哪年的統計數據,用戶使用時間最多的都是「純聊天」|圖源:streamscharts
但這個過程中 Twitch 很難賺到大錢,于是他們瞄準了平台方獲利更多的廣告業務。然而觀眾進入直播間要先看廣告,直播中也可能會插播廣告,在直播這種形式上,插播廣告還不如直播賣貨。廣告的介入會打斷直播進而降低留存率,觀眾和主播都不樂于見到廣告,但 Twitch 在社區和廣告面前,明确地選擇了後者。
Twitch 在裁員的選擇上就給出了自己的傾向,據 DIGDAY 的報道中透露,Twitch 2022 年的大裁員,社區和原創内容部門團隊受到嚴重打擊,負責優化增長的團隊在 2021 年底就離開了 Twitch。據前員工透露,Twitch 大部分的產品開發都越來越專注在廣告推廣上。
曾經的 CEO Emmett Shear 所言:「提到 Twitch,我希望大家想到的不只是數百萬個遊戲直播頻道,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社區。」一直擔任公司創作者開發主管,也是 Twitch 創始團隊成員 Marcus Graham,在 2022 年 9 月離職後直言不諱地說「現在 Twitch 上的社區文化令人難以置信,每個創作者都學會了打造自己的社區,但缺少的是社區和 Twitch 本身之間的聯系。」
畢竟,從社區中最多獲利地是大小主播們而非 Twitch,據 Twitch 公布的公開信,2022 年,Twitch 營收 28.8 億美元,主播賺了超過 10 億美元。因此 Twitch 過去兩年幾次出台新政策,有些急功近利般地想和主播重分蛋糕。
2022 年 9 月那次抽成比例調整後,主播們開始呼籲觀眾不要訂閱,直接打賞。但 Twitch 對此的應對是調整應用界面,打賞比訂閱需要跳轉更多個頁面。
2023 年 6 月,Twitch 又推出了一項在品牌營銷上的調整政策,對許多主播所依賴的廣告渠道加以嚴格限制,甚至将颠覆很多頂級主播已有的贊助協定。Twitch 宣布,新政策将在一個月内生效。這直接點燃了 Twitch 社區,大小主播紛紛在社區裡抨擊 Twitch。第二天,CEO Dan Clancy 在直播中為該政策道歉,并撤回了這一尚未推行的政策。
1 月 25 日,Dan Clancy 又發布了 Twitch 新政策,打了自己的臉,也讓玩法變得更復雜難懂。總結來說,之前超過 10 萬美元,七三分變五五分的抽成比例不算數了,原因是 Twitch 發現影響到了主播的收入和積極性;
下一項變化是更改了和主播之間的合作夥伴計劃,推出了 Partner Plus,Twitch 建立了一套復雜的積分制度,靠積分來區分和主播的抽成比例。
Twitch 推出的和主播「積分換抽成比例」的方案|圖片來源:Twitch
此外,Twitch 用戶如果同時是亞馬遜 Prime 會員,之前有代币福利可用于訂閱 Twitch 頻道,這一項目稱之為「Prime Gaming」,6 月 3 日起,Twitch 會把所有 Prime 代币改為 Prime 訂閱者所在國家的費率,換言之,澳大利亞的 Prime 用戶一個代币價值 2.15 美元,哥倫比亞的代币則價值 0.75 美元,Twitch 委婉地表示,調整後可能會導致主播收入減少。
這三項變動仿佛 Twitch 打了主播一巴掌後又塞個甜棗。回看過去兩年裡,Twitch 幾輪政策調整,都是在試圖從主播手裡拿到更多的收入,但冒進的政策被道歉取代,強制推行的政策又在兩年後撤回,這種不确定性也讓越來越多的主播對 Twitch 失望。
據 DIGDAY 的報道,在 Twitch 早期階段,Twitch 員工經常會參與主播的實時聊天,大多數 Twitch 主播都有專職的客戶經理保持和平台密切的交流合作。如今,許多主播,特别是中小型主播,根本沒有 Twitch 員工對接。主播們和 Twitch 的聯系在減少,但 Twitch 對主播投放廣告的需求在增加,Twitch 主播 Shaun Bolen 就曾說「他們一宣布 50:50 的分賬,我就想到了『酷,他們真的全身心投入到廣告啦。』」
但 Twitch 也在和主播微妙的博弈關系裡日益式微。2019 年,Twitch 當時的兩大頂級主播 Ninja 和 Shroud 轉投和微軟推出的直播平台 Mixer 籤了獨家,但他們的離開并沒有讓 Twitch 停下腳步,觀眾們還是在 Twitch 上追随新任明星主播。但 2021 年底,Twitch 上訂閱人數最多的主播 Ludwig Ahgren 和 YouTube 籤了獨家,他的收視率下降程度要遠遠低于 2019 年出走的 Shroud。
用戶基數不如 Facebook,做訂閱制視頻拼不過 Netflix,做短視頻趕不上 TikTok,廣告業務也不及 YouTube 般精準。當主播也開始出走後,Twitch 的勢微就更明顯了。
冰山下的暗流
如果說收入是 Twitch 顯而易見的問題,那 Twitch 用戶的特質以及基于類别形成的社區結構,可能是 Twitch 更難進一步的隐患。
在 Twitch 紙面成績最好看的 2021 年,年末總結的主播榜單上,前 100 名裡只有 2 名女性主播,分别排名 33 和 85。Twitch 用戶中性别構成是 35% 的女性和 65% 的男性。
然而也是在那一年,Twitch 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仇恨突襲」。「突襲」(raid)原本是 Twitch 社區文化的一部分,是主播為了表示對另一個主播的支持,在他直播結束時候鼓勵他的觀眾去其他主播的直播間,後者就會在同一時間進入大量前者的粉絲。本身是很良性的主播間互相引流的關系,在 2021 年演化成了一種「仇恨攻擊」。
許多少數族裔、女主播、邊緣群體甚至退伍老兵的直播間會突然出現大量歧視和仇恨言論,而且次數越來越頻繁,兩個小時的直播裡會遭遇四五次仇恨突襲,直播的節奏被打斷,主播的心情難以平復,粉絲互動的評論被仇恨言論淹沒,因為人數眾多,主播禁言都禁不過來。
一名女性玩家主播在被仇恨突襲後只能中斷遊戲|圖片來源:YouTube
2021 年,被仇恨突襲困擾了幾個月之久的主播們在推特上開啟了 #TwitchDoBetter,#SubOffTwitch 的倡議,抗議活動的主播 RekItRaven 說:「Twitch 不再以創作者為中心,它以業務為中心。」在 9 月,他們組織了 #ADayOffTwitch,以停播一天為代價去向 Twitch 的不作為表達不滿。
主播們的抗議活動海報|圖片來源:X
Twitch 最終開展了方方面面的治理,給賬戶加入了電子郵件和電話的驗證以避免機器人大軍,開始制作一年兩次的透明度報告,提出平台的态度和聲明,以及各種直播間的防騷擾功能。
但這些舉措從根本上沒有改變 Twitch 在「基本盤」用戶畫像中的保守傾向,當 Twitch 選擇了遊戲以及電子競技作為内容核心,它的主流用戶群體也不難預測。比起一個中性的,人人都能享受其中的平台,Twitch 更像是一個帶有「incel」傾向的社區,小眾和邊緣的文化群體只能「圈地自萌」,這讓 Twitch 很難像 YouTube、Netflix、TikTok 等平台一樣,有着持久和廣闊的生命力。
新用戶打開 Twitch,很難不產生亞文化社區的刻板印象|圖片來源:Twitch
和巨頭角力,和主播博弈,和其他平台搶觀眾注意力,直播形式的高成本導致的 Twitch 成立數十年難以盈利,社區開始被邊緣化,邊緣群體又遭受着排擠和衝擊。而 Twitch 應對這些弊病的方法是持續變化的政策,不斷調整的人員,裁員和關門的節流,小心翼翼地開源。
Twitch 做不到大刀闊斧的重整,也沒有只服務主流用戶的決心,它仿佛在用「鹽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鹽。」的方法溫水煮青蛙,衰落來的悄無聲息,只有緩慢下降的數據預告着危機。
在國内,同樣有非常有「特色」的社區和功能的中型公司,或多或少都面臨着 Twitch 的困局——無法真正進入主流,在變現困難的情況下一旦推進商業化則面臨用戶用腳投靠的結局,在網絡用戶發言日漸「極化」的當下,受着「夾板氣」。真正的出路是什麼?Twitch 的案例可能證明,即便「賣身」給巨頭,也未必能保證一個光明的未來。
頭圖來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