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完成三次迭代後,華為鴻蒙的下一仗準備怎麼打?,歡迎閱讀。
文 / 陳鋒
編輯 / 子夜
從 2019 年鴻蒙 1.0 正式發布至今,華為在作業系統上,已經磕了四個年頭。
過去的這幾年,鴻蒙有壓力也有動力。它承擔着為華為消費者業務保留火種、幫助華為從 " 硬體先進公司 " 轉型為 " 軟體先進公司 " 的歷史重任,也曾在初期備受質疑。
如今,鴻蒙已經迭代到 4.0 版本,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
8 月 4 日召開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正式對外發布了鴻蒙 4.0 系統,華為終端 BG CEO 餘承東透露,目前華為手機的國内高端市場份額穩居 Top 2,華為智能穿戴產品發貨量保持着中國市場第一的位置,鴻蒙生态設備已經達到 7 億台,鴻蒙系統開發者人數超過 220 萬。
圖源華為官網
做個對比,僅僅在一年前,鴻蒙 3.0 發布時,搭載鴻蒙 2 的華為設備還只有 3 億台。再往前,鴻蒙 2 僅用了一百天就實現了用戶數破億,用戶更新率達到了 77%,成為了史上發展最快的終端作業系統。
在大會現場的演講中,餘承東難掩激動,他表示,經過艱難的四年,鴻蒙生态 " 輕舟已過萬重山 ",華為手機也正走在回歸道路上。
不過客觀來看,鴻蒙的突破之旅還遠未終止,它需要在接下來持續吃掉更大的市場份額,才能在 iOS 和安卓兩大陣營的夾擊中真正站穩腳跟。
鴻蒙這四年,完成了幾步走?
自 2019 年 8 月正式發布鴻蒙系統以來,鴻蒙至今已經經歷了三次大的版本迭代。
其中,每一次迭代,鴻蒙都會帶來新變化。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鴻蒙從最開始的被外界質疑為 "PPT",到如今正式成為了作業系統領網域的第三極。
1.0 版本的鴻蒙,最先只是被搭載在電視類產品榮耀智慧屏上。當時鴻蒙曾特别強調,鴻蒙并不會優先搭載在手機上,定位為面向 IoT 的作業系統,第一目标,是用一套系統彈性搭載在各種 IoT 設備上,實現系統的統一。
直到鴻蒙 2.0 時期,才逐漸放開在電視、手表和車機等終端的搭載。
鴻蒙采取這種循序漸進的終端拓展思路,有兩點原因。
第一是電視、手表、車機上安裝的應用遠遠少于手機,華為需要等大部分開發者把他們的應用與 HMS(華為移動服務)結合之後,才能開始搭載在手機上;
第二是華為與谷歌的協定到 2020 年底才陸續終止,在那之前,華為希望履行完協定中的義務之後,再在手機上推鴻蒙作業系統。而且當時華為對于谷歌還抱有期待,希望能夠恢復合作關系。
基于以上兩點,從 1.0 版本到 2.0 版本,鴻蒙的聲量并不大,在某種程度上仍處于探索與試水階段,也頻頻遭受外界質疑。鴻蒙 1.0 時期,外界質疑是 "PPT",再到 2.0 版本發布時,外界又質疑是 Android 翻版。
不過在這一階段,鴻蒙的思路與技術路徑也在變得更加清晰:它并不單純只是一個手機作業系統,而是一個跨硬體平台的物聯網作業系統。
鴻蒙系統三大技術理念,圖源華為官網
比如鴻蒙 2.0 版本具備了分布式軟總線、分布式數據管理和分布式安全這三大特性,分布式能力得到更新,多設備之前的連接流程變得更簡單,數據傳輸更為流暢,用戶跨設備操作體驗得以提升。
與此同時,鴻蒙也在這一階段逐漸開源,加速搭建開發者生态。
直到 2020 年底,鴻蒙開始正式在智能手機落地後,開始進入高速成長期。接下來的系統更新中,無論是 3.0 版本還是 4.0 版本,鴻蒙在具備了一定基數的終端設備後,更新力度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具有個性化。
鴻蒙 3.0 更新了超級終端、鴻蒙智聯、車機互聯等,後續的鴻蒙 3.1 又推出了原子化服務,進一步打破了 App 邊界。而在去年 11 月,華為還發布了全新的鴻蒙開發套件,加速鴻蒙生态商用化演進。
再到這次發布的鴻蒙 4.0,官方定調為 " 全面進化的智能終端作業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個性化、高效、智慧、流暢、安全的革新和體驗 "。
其中,鴻蒙 4.0 重點更新的地方有 5 個。
個性主題、趣味表情主題、全景天氣桌面、個性表盤等,為用戶帶來全新的設覺和互動體驗;全新的通知中心、實況窗、元服務等,帶來的則是更高效的信息呈現與處理,以及服務的觸達與流傳;接入了盤古大模型的華為手機智能助手小藝,則有機會成為終端用戶的專屬 AI,提供給用戶更豐富的互動體驗。
除此之外,全新的華為方舟引擎,則是通過軟硬芯整合架構的創新,讓鴻蒙 4.0 實現了在圖形、多媒體、内存、調度、存儲、低功耗等能力的提升,簡單來說就是能更好地兼顧性能與功耗,用戶的體驗也會更加流暢。
圖源華為官網
應用管控中心,則支持萬能卡片,能通過更顯性可視化的卡片設計、實時的風險提醒和自動攔截,讓用戶更清楚地了解手機安全狀态。
由此來看,鴻蒙 4.0 實際上是在系統性能、個性化、隐私安全、使用效率等多個層面,都進行了一次全面更新。
而這次更新會帶來多大的增量,很關鍵的一點,要看華為手機接下來的市場表現。
要真正擴大裝機率,
還得靠華為手機?
盡管增勢迅猛,但目前來看,鴻蒙也還遠未到達成功的臨界點。
此前,曾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鴻蒙負責人的王成錄曾對外表示," 在作業系統領網域,16% 的市場占有率是一個分水嶺,超過 16% 的生态基本就成功了。"
而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華為鴻蒙系統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銷售份額達到了 8%,全球市場份額為 2%。
鴻蒙想要在接下來進一步提升裝機率、擴大市場份額,關鍵要看華為手機的市場表現。
2021 年王成錄曾公開表示,鴻蒙的目标是,在華為自有的設備上裝機量 2 億台,第三方設備裝機量 1 億台。
進一步拆解來看,鴻蒙在華為自有設備的裝機量目标中,僅手機就占到了 2 億台,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裝機量則在 3000 萬台以上。
也就是說,盡管鴻蒙想做的是一個跨硬體平台的物聯網作業系統,但從業務來看,手機依然是優先級最高的智能終端。
在這一層面,鴻蒙擴大市場份額,依然存在着兩個機會。
第一個機會是消化掉華為手機此前的存量市場。2021 年 5 月份,餘承東曾表示,當時華為的在網手機超過 7 億台,而大約 90% 的華為存量和在售手機,都可以更新鴻蒙作業系統。
第二個潛在機會,則要看華為接下來在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
IDC 日前公布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 6570 萬台,同比下降了 2.1%,上半年出貨量約為 1.3 億台,也同比下降了 7.4%。
在市場頹勢下,華為的表現尤為突出,實現了逆勢增長。
從二季度來看,華為和蘋果是中國市場唯二增長的手機品牌,其中,蘋果同比增長了 6.1%,華為更是同比增長了 76.1%,在國内的市場份額回到了 13%,與小米處于同一出貨水平。
圖源 IDC
" 随着新品發布節奏的正常,華為出貨量繼續恢復,二季度在 TOP 廠商中同比增幅最大。雖然依然受到外部限制,但憑借新品 P60 系列和折疊屏 Mate X3 系列的優異表現,華為在 600 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上保持在第二位。"IDC 如此分析。
而在上半年手機業務逐漸回暖的基礎上,近期華為手機業務也陸續傳出了一些利好消息。
一位華為的渠道商曾向騰訊《深網》表示,今年 6 月,華為終端 BG 某高管在給華為渠道商開視頻會議時透露:10 月份以後,華為會有重大的消息公布。《深網》在報道中指出,有華為内部人士向這位渠道商暗示,華為 10 月份會推出 5G 手機。
同樣是在 6 月中旬,曾有消息傳出 " 高通恢復對華為提供 5G 芯片供應 ",不過,餘承東否認了這一消息。
與此同時,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前段時間也預測,華為海思将在 2023 年下半年重新發布支持 5G 的麒麟芯片,并使用中芯國際 N+1 制造工藝代工,性能方面可媲美台積電 7nm。
值得注意的是,據财聯社報道,有產業鏈人士表示,華為近期上調了 2023 年手機出貨量目标,為 4000 萬部,年初華為将這一目标設定在 3000 萬部。
以上種種迹象都表明,華為對手機業務接下來的走勢持樂觀态度,而華為 5G 手機如若能在下半年重新回歸,無論是對華為消費者業務,還是鴻蒙生态,無疑都是重大利好。
大模型上鴻蒙,
能否進一步打造差異化?
鴻蒙 4.0 中,智能助手小藝接入盤古大模型,是另一個重要更新。
餘承東在發布會上稱,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包括自然語言大模型、視覺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都會助力鴻蒙作業系統和鴻蒙生态。
在這之前,業内很多語音助手的互動較為生硬,難以做到像人與人之間對話那樣自然,這也是為什麼,如今仍有很多人并不習慣使用語音助手,或者使用場景僅停留在查詢天氣、設定鬧鍾等簡單操作上。
這也是鴻蒙 4.0 選擇接入盤古大模型的初衷——讓智慧功能服務到每一位鴻蒙用戶。
華為表示,在 AI 大模型的賦能下,鴻蒙 4.0 系統下的全新小藝,在智慧互動、生產力提升和個性化服務三個方面實現了能力提升。
圖源 HarmonyOS 官方微博
華為終端事業部 AI 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總裁賈永利介紹,在互動設計上,小藝将原有的語音互動拓展為了支持語音、文字、圖片、文檔等多種形式的輸入,并且從過去要給出準确指令,進步為自然對話。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用戶怎麼說、說什麼,小藝都能聽懂,哪怕用戶的表述是模糊的、復雜的,小藝都能聽懂并給出結果。
" 這背後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大語言模型的泛化能力,提升了小藝的理解能力,而是我們把手機的各種功能、技巧、說明書。都融入到了模型訓練當中。" 賈永利表示,小藝還可以結合用戶的使用情況,創造出更多實用的功能組合場景。
小藝的邏輯理解能力也加強了。基于鴻蒙 4.0,小藝通過與用戶對話即可完成邏輯推理後的任務創建,并通過感知不同情境後完成智能的自動化執行,根據用戶需求,創建一些特定場景下的功能組合。
舉個例子,用戶可以把 " 周一到周五早上 6:30 播報天氣、晨跑中戴上藍牙耳機播放我喜歡的音樂,6:30-7:00 晨跑期間把手機調至靜音 " 這些要求一次性告訴小藝,小藝即可為用戶創建晨跑場景,每周一到周五自動執行多個任務,不需要用戶每天手動設定。
除此之外,在盤古大模型的加持下,小藝還具備信息檢索、摘要生成、多語種翻譯等能力。
也正是基于小藝的這些能力,餘承東稱,"AI 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将會帶來下一代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的智慧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将手機系統和 AI 大模型結合,華為是首創——鴻蒙 4.0 是業界首個搭載了 AI 大模型的移動作業系統。
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内的大模型戰事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企業做大模型的路徑也分化為兩條:
一條是瞄準 C 端用戶,比如 OpenAI 此前發布的的 ChatGPT、百度發布的文心一言。
另一條則是深入垂直行業,做面向行業的大模型,比如華為雲前段時間推出的盤古大模型 3.0,就是一個面向行業的大模型系列。
盤古大模型 3.0 包括 5+N+X 三層架構。其中在 L0 層,華為雲通過自然語言、視覺、多模态、預測、科學計算這五個基礎大模型提供滿足行業場景的多種技能;在 L1 層,華為雲提供使用行業公開數據訓練的行業通用大模型;在 L2 層,華為雲則為客戶提供更多細化場景的模型,讓客戶能開箱即用。
目前,在金融、制造、醫藥研發、文娛等諸多行業,盤古大模型已經在加速落地。
前段時間,華為雲展示了盤古大模型 3.0 面向數字文娛產業的能力和產業實踐,在影視動漫領網域,華為雲的 MetaEngine 雲原生智能渲染引擎,将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圖形技術相結合,實現了 AI 渲染加速,讓内容制作走上快車道;在數字内容領網域,華為雲盤古數字人大模型,通過對 PB 級的音視頻數據進行訓練,讓數字人的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讓每個人實現 " 數字人自由 "。
如今,從鴻蒙上大模型這一動作來看,華為在布局大模型時并不是不做 C 端,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方案,并不推出獨立的應用,而是通過智慧語音助手這一統一入口,讓搭載了鴻蒙系統的不同設備,都能享受到大模型技術帶來的服務。
開發者大會上,華為終端 BG 首席運營官何剛介紹,小藝的月活用戶數已經超過了 2 億,智慧屏小藝日均喚醒次數為 7 次以上。
不難發現,在已經具備了較大規模的用戶基數後,鴻蒙的這條 " 手機系統 +AI 大模型 " 的路徑,已經構成了鴻蒙系統的一個差異化優勢。
而可以預見,這一差異化優勢最終會反哺到華為在以手機為主的智能終端體驗上,對華為手機業務來說,也意味着一次持續突破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個優勢将不僅僅體現在手機終端上,而是理論上鴻蒙生态内的所有設備。
(本文頭圖來源于華為中國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