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為什麼下雨時,鴨子就在雨中傻站着一動不動?,歡迎閱讀。
夏天下雨時,大多人都會匆忙尋找避雨之處,而在水塘、湖泊旁我們經常會發現鴨子等水鳥,絲毫不在意雨水,靜靜地站在岸邊或浮在水面。
此前在某社交媒體平台曾有一段視頻引發大家關注,視頻中的鴨子一動不動站在雨中,像是靜止了一樣。
網友們也展開了各種腦洞:
" 鴨子也要軍訓嗎?"
" 因為 duck 不避 "
" 鴨:就讓這大雨全都落下,就讓你看不見我臉上的掙扎 ~"
" 所以羽絨服不能幹洗,要水洗 "
......
鴨子非但不找地方躲雨,反倒是如此淡定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它們真的不怕被雨淋成 " 落湯鴨 " 嗎?其實這一看似不合常理的行為背後,實則隐藏着鴨子獨特的生理特性和生存智慧。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關于鴨子為什麼不躲雨的問題。
鴨子的羽毛能防水
包括鴨子在内的被稱為 " 遊禽 " 的水鳥,為了适應遊泳的生活,它們的羽毛往往是防水的。
比如鴨子,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綠頭鴨,它的尾部有一個油脂腺,會分泌特殊的油脂,鴨子平時沒事兒的時候就會将其塗抹至全身的羽毛上。羽毛表面被均勻塗抹了這層油脂相當于有了一層薄薄的 " 隔離霜 ",不會和水產生接觸,也就不會被水打溼從而能保持幹燥,并且緊緊地重疊貼合在一起。
這時雨水落在鴨子的羽毛上,水珠就會順着羽毛之間的縫隙滑落下去,并不會将羽毛打溼。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鴨絨能保溫
雨水不打溼就不會感到冷
在鴨子表層的羽毛之下,還有一層絨毛,我們做羽絨服的時候,填充的 " 鴨絨 " 主要就是這些絨毛。這些絨毛有非常好的保暖性,而且鴨子還可以通過肌肉的收縮、擴張控制羽根,從而調整絨毛的蓬松程度來調節體溫,只要雨水不打溼絨毛,它們就不會感覺冷。
同時,很多水鳥在育雛期,雛鳥沒有長出羽毛的時候,缺乏保溫能力,絨毛很容易被雨水打溼導致失溫死亡。這時雛鳥往往會鑽到親鳥的羽毛中以得到親鳥的庇護。
比如天鵝的雛鳥會鑽到親鳥的背上,還有一些水鳥會躲在親鳥的翅膀下或鑽到親鳥腹部的羽毛中,這時往往雛鳥的腿會露在外面,我們這時看到的就像是一只鳥長了好多條腿,也算是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
鴨子在雨中靜止
更有利于減少能量消耗
同時,在雨中保持靜止,也有助于鴨子減少體力消耗、保存體力。對于任何一種野生動物來講,它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兒除了繁殖,可能就是覓食了。
我們平時看到的鴨子,可能除了在吃東西,就是休息了。它們只要有機會就要先填飽肚子,如果吃飽了再也吃不下,就找個地方休息節省體力,所有非必要的活動都盡量停止。
降雨可能對鴨子的覓食活動造成一定的困難。雨水可能會衝刷掉水面的食物,使食物變得難以尋找。鴨子可能消耗的體力很大,但是找到的食物卻不多,導致投入和產出比嚴重失衡,那這時候反倒 " 躺平 " 休息一下保存體力是個好主意,能夠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費,減少體力消耗。這種保存體力的策略對于鴨子來說是有利的,尤其是在食物稀缺或環境惡劣的情況下。
避免受傷和其他潛在風險
另外,降雨往往會伴随着大風、閃電、雷鳴等氣象現象,絕大多數水鳥并不擅長在陸地上行走,這時候如果選擇移動并不是一個好主意,很可能被風吹倒,導致受傷。
而在水中,大風可能會引起比較大的波浪,對于水鳥來講同樣有比較大的安全隐患,閃電與雷鳴也會讓水鳥的視覺、聽覺造成影響,導致短時的失明或失聰,這個時候亂跑也容易撞傷或摔傷,群居的水鳥還有可能發生踩踏現象,這時不如站着不動或找個相對平靜的水面休息一會兒。
當然了,以上說的這些情況,往往是小雨或中雨時鴨子等水鳥應對的一種方法,但如果遇到了大雨或暴雨等極端天氣,水鳥也會尋找有遮擋的隐蔽處躲藏,就算是羽毛防水,遇到大暴雨的情況也是無濟于事,如果被淋溼就很可能在短時間失溫導致死亡。這時水鳥會飛到大樹上、石頭的縫隙中或者岩洞裡避雨,等雨過天晴之後再出來活動。
所以,我們看到的鴨子站在雨中并不是不怕溼身,其背後有很復雜的原因,比如鴨子的身體結構、行為習慣與自然環境、氣候氣象的關系。動物的行為是它們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生存策略,使它們能夠适應自然環境,能夠讓自身在自然界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并繁衍。
對于我們來說,只有通過長期的觀察,以及對動物行為學的深入學習,才能了解到它們行為背後的意義,同時對于這些現象的探尋,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然世界中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态平衡,還能激發我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策劃制作
作者丨二豬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相關推薦
3.這種物質不僅抗疲勞,還能抗衰老和減肥,食物和運動都能補充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