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港人湧入深圳看病,“近十倍價差”體驗别樣人生,歡迎閱讀。
與 " 深圳速度 " 一樣,相比起免費但動辄輪候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香港公立醫院,深圳就醫的高效率以及遠低于香港私立醫院收費的價格,吸引了越來越多香港人北上就醫。這也是兩地恢復通關、往來更加便利後,除旅遊、感受性價比更高的消費之外,港人北上 " 大軍 " 的又一熱門需求。
烏泱泱的人群裡,Coco 和先生走出連接香港與深圳的福田口岸,再一次來到深圳這個熟悉的城市。
這一次他們并不像大多數港人那樣前來消費,而是補上過去幾年沒做的全面體檢。
搭上深圳地鐵,他們直奔位于福田區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不到四十分鍾便到達醫院,當天就完成了大部分體檢項目。
醫療成本或差十倍
Coco 曾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多年,先生是香港本地人。結婚後,她以配偶的身份從内地來到香港生活。
在内地的多年生活裡,她一直有着定期體檢的習慣,來到香港後她發現,類似的體檢費用翻了好幾倍。在疫情期間難以在深港之間流動的她和家人,已經好幾年沒有體檢了。
" 因為香港這邊價錢很貴,這幾年也是哪裡有事就醫哪裡,沒有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 Coco 說道。
通關沒多久,她就為自己和家人預約了港大深圳醫院的體檢項目。這家醫院面向女性的基本體檢套餐價格在 800-1500 元不等。除了基本的血常規、肝功能等項目外,Coco 還根據自己的需要另外增加了乳腺钼靶等婦科檢查,最終費用約 2800 元。
受訪者供圖
據她介紹,在香港,由于公立醫院不提供全身體檢服務,有需求的居民須轉向私營的醫院或體檢中心,相似價位的套餐大多僅包括有限的項目,如果想尋求更全面的體檢,價格最高可超過 15000 港元,與内地醫院或可差上近十倍。
比起全身體檢這類價格差一萬元左右的項目,更大的價格差異還在治療方面。
這一次北上體檢查出了 Coco 體内的 " 炸彈 " ——醫生發現她的甲狀腺異常,并最終确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
内地醫院、香港私立醫院及香港公立醫院都向 Coco 給出了一致的手術方案——甲狀腺全切,但費用卻天差地别。
香港公立醫院對這類緊急情況醫療免費;港大深圳醫院、香港私立醫院給出的手術費用分别是 3 萬元、12 萬至 15 萬港元。對于月收入兩萬多港币的 Coco 來說,私立醫院的手術費用幾乎相當于她半年的收入。
" 如果公立醫院沒有排到,比起在私立醫院花十多萬,我可能會選擇在深圳做手術。" 她說,"内地醫院與香港醫院最大的區别在于價格,香港就醫太貴了,私立醫院的花費對于普通香港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之痛,普通人真的病不起。"
曾陪同家人前往羅湖區一家三甲醫院做腸胃鏡檢查的吳小姐也提到了深港兩地醫療費用的差距,在那次檢查中,兩個項目的費用不到兩千元,同樣的項目在香港私立醫院需要幾萬元港币。
實際上,香港私立醫院的收費普遍高于内地醫院,收費相對低的香港公立醫院通常需要輪候就診。
就較為常見的檢查項目而言,據香港醫院管理局公布的私家醫療服務項目,磁力共振造影(MRI)每個部位每次檢查的費用介于 3000-20000 港元之間。
某知名私立醫院深圳院區 MRI 每部位的收費則在 3300 元 -3800 元之間;深圳市醫療保障局 2021 年的通知顯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 MRI 每部位的收費在 60-1000 元間。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香港人選擇到深圳就醫可能反映了一種消費降級的趨勢,部分香港居民為了節省開支而選擇跨境就醫,這不僅體現了個人消費模式的調整,也可能反映出香港居民對于醫療成本的敏感性增加。
部分手術輪候時長達四年
實際上,香港公立醫院面向符合資格人士的免費醫療政策一直享譽在外,可享受該福利的群體包括持有香港身份證的人士、身為香港居民的 11 歲以下兒童、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認可的其他人士。
" 政府醫院如果覺得你的身體有必要做,這時就是免費的。"Coco 這次在公立醫院的惡性腫瘤手術及相關檢查均未收費。
但這種普惠性的醫療也導致了醫療系統超負荷,患者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輪候才能得到醫治。
以輪候時間較長的骨科及眼科手術為例,據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在骨科輪候全關節置換術的個案共有 35784 宗。去年全港所有地區中,在九龍西地區完成手術的病人輪候時間是最長的,中位數為 49 個月(四年一個月),即可能有一半的病人輪候手術的時間長于這一時間。
同期,有 69759 宗個案在眼科輪候白内障手術。全年已完成手術的病人中,九龍中地區錄得最長輪候時間,中位數為 30 個月(兩年六個月)。
深圳公立醫院這兩項手術的等待時間都較短。福田區一家三甲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藍鲸新聞,關節置換手術排隊時間不長,一般是一星期。
另一家三級綜合醫院醫生則表示,其所在的醫院并非三甲醫院,手術都是随到随做,不需要任何排隊。該醫生還補充道,白内障手術在深圳應該不用排隊,因為很快就能出院。
聽說過身邊許多長時間輪候的經歷,Coco 覺得自己很幸運,她的甲狀腺手術在香港公立醫院最終只排隊了不到一個月。
回想起來,她認為關鍵在于之前已經在深圳的醫院完成了所有的檢查,确診是甲狀腺腫瘤。而香港醫院直接認可了這份報告,沒有安排她再重新進行檢查。
" 已經告訴他們是惡性的了,他們就會覺得非常緊急,可能安排得很快。"Coco 感慨道," 如果在現場還要重新做檢查,在不确定有問題的情況下,可能真的要排幾年。聽同事講過,長期慢性病患者轉入專科輪候了兩三年。"
費用高昂的私立醫院也不一定能确保患者迅速得到診治。
在體檢報告出來後,Coco 咨詢了一家規模較大、費用相對低的私立醫院,由于手術室有限,她需要排隊等候可用的手術室,大約需要一個多月,比她這次公立醫院的實際等候時間還長。
吳小姐和家人選擇深圳的醫院做胃腸鏡檢查也考慮到了等待時間," 香港公立醫院要排很久,私立醫院也要大概一星期到一個月不等。深圳的醫院提前一兩天預約就可以了。"
醫療差異催生陪診業務
國家高端智庫 CDI 研究員宋丁認為,港人北上就醫與近一年多來的北上消費熱潮有關,"去年美聯儲加息,港币升值,不少香港人北上消費,發現内地消費價格便宜、消費環境也相當好。"
在宋丁看來,港人來到内地消費時有就醫需求,這讓他們發現内地醫院就醫環境好、效率特别高,同時深圳的醫療技術沒有問題,費用也低很多,就形成了港人北上就醫的大潮流。
不過,兩地醫療體系與文化差異仍然讓不少港人有所遲疑。
吳小姐持有香港永居身份,在去年 9 月陪同家人前往深圳做胃腸鏡檢查時她發現,醫生不一定能聽懂粵語,普遍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溝通不順暢是港人北上就醫較大的困難。
" 我們遇到一位說話很快、帶有北方口音的女醫生。我們聽不太懂,她也不明白怎麼用粵語形容。我只能請她說慢一點,我再重復一遍請她确認。" 吳小姐告訴藍鲸新聞。
目前深圳只有少數醫院設定了粵語導診人員,如港大深圳醫院配有大灣區服務台。
" 陪診 " 業務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也是深港醫療文化差異催生的結果。在社交平台上,活躍着不少分享帶香港患者就診的 " 陪診員 "。
兩地通關後,常陪家人跑醫院的李陽(化名)嗅到了商機,至今已在深圳從事全職陪診工作一年多,除了在患者做腸胃鏡檢查等需家屬陪同的項目時充當 " 臨時家屬 ",她的客戶還有不少對深圳醫療流程不熟悉或普通話不夠熟練的港人。
" 我是廣東人,會講廣東話,就醫過程中全部幫客戶搞定,翻譯、陪診都沒問題,醫生說的都記下來告訴客戶。" 李陽說,她一般按 300 元 / 半天收費。
李陽并沒有醫學背景,但平時家裡人跑醫院都是她帶着去,有基本醫學知識,後期就全職做陪診了," 連續跑一個月就會很熟悉,就那些流程,主要是細心耐心懂流程。"
曾在内地生活多年的 Coco 并沒有碰到語言交流上的難題,對就醫流程也較為熟悉,但她身邊的一些港人朋友會因為沒有内地電話号碼或未開通電子支付方式而無法順利預約醫院服務,只好向她求助。
" 年輕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較好,并且願意嘗試。現在都是網絡預約,年紀大一點的人在操作上沒那麼熟練,打消了他們的積極性。"Coco 說道。
Coco 和吳小姐多次北上就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們都是内地人。香港本地,尤其是對内地了解不多的香港人多數對 " 北上就醫 " 抱有疑慮。
Coco 身邊北上就醫的人并不多,一部分人有商業醫療保險能夠報銷香港私立醫院的費用,還有一部分人則因為對内地醫療不夠了解。
她一位患有結石疼痛的香港親戚在香港輪候公立醫院、開到止痛藥,無法安排手術。即便如此,在 Coco 提議陪同其北上深圳就醫後,對方遲遲未有所行動。她猜測,親戚是香港本地人,可能擔憂内地醫院會 " 宰客 " 或過度醫療。
但 Coco 認為,内地醫院會公布醫療服務的定價,每個項目的價錢和包含的内容都是透明的。" 只要是北上看過醫生,了解過這個流程,選擇北上的幾率會比較大。" 她表示。
除了種種個體層面的因素,讓一些港人對北上就醫有所遲疑的還有醫療報告的效能。
Coco 這次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檢查報告能夠直接被香港公立醫院、私立醫院認可。吳小姐則表示,香港的醫院對内地一些醫院的醫療報告認可度并不高。
對于在内地醫院出具的醫療報告,香港政府沒有明确列出互認互通的标準,例如是否僅接納三甲醫院的報告。
香港醫院管理局曾對此表示,醫生會按照實際情況,判斷病人提供的檢查及化驗報告、或有關資料是否足夠用作診療的參考。如果醫生認為病人有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或化驗,會根據臨床情況作出安排。
香港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對此作出解釋,由于内地醫生的資歷認證與香港不是同一制度,香港醫生難以判斷其水平。如果依據報告為病人診治,一旦出現問題将可能惹禍上身。
醫療保險對内地醫院覆蓋逐步全面
有過多次内地就醫經歷的 Coco 和吳小姐都很認可内地醫療。
Coco 将她的就醫經歷發布在社交平台後,有不少港人來向她咨詢," 我也會安利我身邊的親朋好友,叫他們去深圳體檢,那個價錢差異真的是差太多了。"
吳小姐也說," 十分推薦 WeChat 預約看醫生的流程安排,順暢高效比香港好太多。只限于慢性疾病,急性 / 輕微 / 或者嚴重也不推薦。"
據《深圳特區報》,通關後的 2023 年,深圳共為境外人士提供診療服務 77 萬人次,其中港澳人士 64 萬人次,占到八成以上。
"我們這麼多年期盼的深港融合,已經從表面進入到深層次,由政府、企業間的合作真正進入到民間,這也是大的潮流和趨勢。" 宋丁認為。
北上深圳就醫或就地在深圳就醫已成為部分港人的新選擇,除了兩地間的距離優勢,這與近年來涉及的各方都在為此鋪平道路也有關。
2019 年,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塑造 " 健康灣區 ",密切粵港澳三地的醫療衛生合作。
針對在内地的港澳台居民,自 2020 年起,内地社會保險正式将港澳台居民納入适用範圍。據《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内地 ( 大陸 ) 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港澳台居民可通過購買内地社保,在内地醫院就醫,享受的報銷比例與内地居民一致。
香港官方也鼓勵在内地的港人就地在深圳就醫。今年 3 月,香港政府宣布延續去年 5 月推出的 " 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 ",預約了醫管局指定專科門診或普通科門診覆診的病人(合資格病人)可于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每次只需繳付 100 元診金,餘下費用差額由先導計劃資助。
同時,香港官方也正鼓勵香港市民北上就醫以緩解香港公立醫院的壓力," 将選定有殷切需求且風險較低的醫療服務,并計劃在合适的大灣區醫療機構為香港市民就有關服務進行策略性采購,以纾緩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
香港商業醫療保險對内地醫院就醫的覆蓋也逐步全面,一位香港本地資深保險業人士向藍鲸新聞表示,香港保險基本覆蓋内地所有三甲以上醫院以及部分二甲醫院,報銷手續便捷不復雜。
目前,諸如宏利、友邦、保誠等大型保險機構都在官網公布了所認可的内地醫院名單。
随着跨境往來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保險公司推出了大灣區醫療保險,包括面向大灣區推出的牙科、癌症治療等醫保產品;一些額外保障的服務範圍也拓展至内地,例如,友邦、保誠等大型保險公司向客戶提供内地指定醫院出院免找數服務,即出院時無需自行繳付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跟醫院直接結算。
" 随着兩地醫療體系的相互了解和認可度提高,香港居民對内地醫療服務的信任度也在增加,這也促進了他們選擇深圳作為就醫地點。" 柏文喜說道。
跨境醫療服務存在的 " 堵點 " 正逐步打通,或有越來越多像 Coco 和吳小姐這樣的港人來到深圳就醫。
" 如果之後身體有哪裡不舒服了,只要我有時間,就會去深圳的醫院看看。不論是醫治一些小毛病,還是在中醫科挂号調理。"Coco 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