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揭秘百年企業的生存密碼:日本長壽企業背後的生态學智慧,歡迎閱讀。
作者 | 王銳坤
作者 | 史華
王銳坤,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夥人,華夏基石幹部管理研究院院長。
史華,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夥人,華夏基石二代傳承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詢合作 | 王老師: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引言:全球罕見的商業生命奇迹
在全球化浪潮中,日本以 3.3 萬家百年企業(占全球總量的 40%)的驚人數據,書寫着商業史上的生命奇迹。這個國土面積僅相當于雲南省的國家,為何能孕育出全球最密集的長壽企業群?
本文通過組織生态學理論揭示其背後的進化邏輯。
法則一:小即是美—— " 克制性增長 " 策略
在資源約束的商業環境中,日本企業演繹着 " 小而美 " 的生存哲學。我們在大量的研究中發現,很多日本長壽企業的規模都很小,甚至有些其實僅相當于家庭作坊或個體工商戶。
從組織生态學角度分析,小規模組織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更具适應性,因其結構簡單、決策靈活,能快速響應環境變化。小組織比較簡單,生存的難度小,資源也不用很多。
從生物進化的視角看,地球上最先被滅絕的都是龐然大物,雖然他們曾一度主宰世界,但是遇到環境變化,卻最先被滅絕,而古老的生物往往都是簡單的物種,例如蟑螂,單細胞生物等,它們生存能力非常頑強,好比蟑螂就被稱為 " 打不死的小強 "。
縱觀世界上的眾多 " 大企業 ",鮮有長壽之命。日本很多小型家族企業,秉承保守經營,避免激進擴張,降低資源消耗和風險。
東京吉祥寺商業街有一家名為 " 小笹 " 的點心店,這家只有 3 平米的小店僅憑羊羹和最中餅兩種產品,年銷售額突破 3 億日元(約 2387 萬元人民币),迄今已經傳承到了第三代稻垣笃子。
小店的玻璃櫥窗上,永遠貼着 " 每日限量 150 個,每人限購 5 個 " 的告示。雖然生意很好,引發眾多資本追逐,但是稻垣始終堅守傳統,因為擴大規模即意味着可能對傳統颠覆的風險。
這種 " 克制性增長 " 策略類似于生态學中的 " 穩定選擇 ",通過減少競争壓力和環境波動的影響,增強生存韌性。
法則二:工匠精神——構建生态位壁壘
工匠精神也是日本長壽企業的生存之道。企業的本質是為社會解決問題,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商業機會,日本的長壽企業多從事飲食、清酒釀造、醫藥生產等傳統產業,這些產業多是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產品和服務。
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歷史傳承最悠久的兩個產業一個是 " 食 ",例如餐飲、糕點、酒業等等;另外一個就是 " 藥 "。
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遷,這些跟衣食住行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的產業最具有生命力。日本很多企業大多深耕在這個領網域,通過長期的日積月累,掌握了獨特的技術,鑄就了核心競争力,提高了進入門檻,形成 " 生态位隔離 ",使競争者難以進入,從而長期占據細分市場。
資源分割理論指出,企業可通過占據獨特資源位(如技術壁壘)減少競争,形成局部壟斷。這些企業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市場範圍内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且能堅守本業不盲目跨界,如擁有 1400 年歷史的日本金剛組就是此類典型,因此才能長盛不衰。
法則三:文化基因——制度合法性的傳承
組織生态學強調 " 制度合法性 ",即組織需符合社會規範和文化期望以獲得生存支持。
日本企業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日本近代的商業傳奇人物澀澤榮一影響力非常大,他寫的一本書叫《論語與算盤》,将儒家文化融入到企業經營哲學中,直至現在還在影響當代企業家。
很多日本家族企業都有自己的《家憲》、《家訓》,通過明确價值觀(如誠信、工匠精神),并代代堅守,赢得顧客、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信任。
正是這種家訓的約束,使得每一代傳人都能秉承家族傳統,把組織的長壽 " 基因 " 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不多做、不做錯,生存的延續又從事實驗證了文化的合理性。
這些企業或者組織,不僅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且都是非常笃信并堅守踐行。有文化的企業有很多,但是能一如既往的堅持價值觀的組織并不常見,這些企業能歷經幾代生存下來,對文化的堅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法則四:婿養子制——突破血緣的創新傳承
日本企業比較重視 " 家庭 ",但是并不拘泥于血緣。婿養子模式是日本家族企業獨特的傳承模式,通過女婿或者養子的形式,把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家族,從而跳出血緣傳承的限制,因為家族企業并不能保證在每一代的子女中都能夠選擇出優秀的或者是勝任的繼任人。
這一現象是吸取了東西方傳承制度的優點,至少比中國的嚴格的基于血緣傳承模式要優越。中國封建王朝覆滅的主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基于血緣的傳承模式限制了繼任人的規模,最後拼的竟然是皇帝的生育能力,當在有限的血脈選擇中選不出傑出或勝任的繼任者,就是王朝即将覆滅的前奏。
生态學中的 " 變異 " 指種群通過基因多樣性适應環境。靈活的人才機制可視為 " 組織變異 "。婿養子制度突破血緣限制,引入優秀外部人才作為繼任者,避免因血緣繼承導致的能力斷層,為 " 組織 " 續命。
法則五:共生網絡——構建產業命運共同體
組織生态學強調共生網絡對生存的重要性,如企業與供應商、顧客的協同進化,其核心機制具有三個特點:共同适應、資源互惠和聯合創新。
盡管日本長壽企業在過去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全球化與數字化浪潮下,日本的傳統也遭到了很大的衝擊,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1、傳承危機:文化斷層,傳統技藝和經驗難以有效傳遞給下一代
近些年,很多年輕人不再尊重傳統,也無意去繼承祖宗留下的產業和事業。他們大多受過西式教育,在價值觀上也受到了很多外部衝擊。
家族權威、等級觀念與年輕人追求自由、創新的價值觀產生衝突,他們不願意墨守成規,不願意固守家族事業。且日本的階層固化,極大的摧毀了年輕人的上進心,很多傳統的百年企業,都面臨後繼無人的窘迫狀态,甚至白送都沒有人要,許多傳統技藝、經驗和價值觀無法有效傳遞給下一代。傳統,并沒有給年輕人以他們需要的意義。
2、組織脆弱性:小規模企業在技術革命面前資源不足
小組織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 " 脆弱性 ",在面對技術革命、市場萎縮等重大變革時,缺乏足夠的資源與應變能力,一旦關鍵的經營要素出了問題,例如傳承無人,經營風險等,企業就會面臨災難。
結語:從 " 長壽 " 到 " 高質量長壽 " 的進化之路
日本長壽企業的奇迹并非偶然,而是組織生态學理論中 " 适應—變異—共生 " 三大機制的生動體現。他們在漫長歲月中的生存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存智慧。
然而,在時代巨變面前,傳統的生存技能受到巨大挑戰。要實現從 " 長壽 " 到 " 高質量長壽 ",日本企業需在保持傳統基因的同時,積極擁抱變化,與時俱進。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我們已經看到,從日本政府到家族企業,都積極開放主動求新求變,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去保護 " 老字号 ",家族企業也逐漸放下自己的傲慢,走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