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高考好消息!這類高校要擴容,歡迎閱讀。
作 者丨王峰
編 輯丨陳潔
圖 源丨圖蟲
2025 年高考越來越近。教育部近日印發《關于做好 2025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認真落實優質本科擴容工作。
由于初高中在校生排浪式增長,2025 年高校很有可能繼續穩步擴招。不過,由于我國每年高考錄取率已高達 80% 以上," 有學上 " 問題基本解決,最受社會關注的問題是 " 上好學 ",即優質本科如何擴招。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 — 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力度,有序擴大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
對此,有關部門和地方正在通過支持 " 雙一流 " 高校拓展辦學空間,适度新建若幹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等方式,不斷加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力度。
劍指 " 雙一流 " 擴容
目前,我國共有 147 所 " 雙一流 " 高校。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 — 2035 年)》指出,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自主科學确定 " 雙一流 " 标準,聚焦優勢學科适度擴大 " 雙一流 " 建設範圍。
"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但普及化并不排斥精英教育,這是要培養國家所需的高層次學術型人才,并打造精英型高校作為示範,提高高等教育整體質量。"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
而推動 " 雙一流 " 高校擴容,是滿足人民群眾 " 上好學 " 需求的必然之舉。
近期陸續發布的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支持當地 " 雙一流 " 建設的動向。
山東将推動山東農業大學等省屬高校突破國家一流學科;江西将開展 " 雙一流 " 建設攻堅;安徽将實施高峰學科對标晉級、" 雙一流 " 學科培育行動;河南提出推動鄭州大學、河南大學 " 雙一流 " 建設提質晉位、第二梯隊創建實現突破;遼寧提出力争 10 個學科穩定在世界一流水平。
當前,各地已經摩拳擦掌,希望在 " 雙一流 " 擴容上占得一席之地。
據報道,山東農業大學已經明确了在山東省屬高校中率先實現國家一流學科突破的目标,編制了學校 " 衝一流 " 整體方案和作物學、園藝學兩個學科 " 衝一流 " 方案。
遼寧目前建設 7 個一流學科,提出 " 力争 10 個學科穩定在世界一流水平 ",意味着衝擊 3 個新增學科。
吉林目前有 3 所 " 雙一流 " 高校。吉林省教育廳廳長張洪彬近日表示,争取到 2027 年實現高校數量倍增,并支持光學工程、植物保護、電氣工程等一批學科對标一流學科開展培育攻堅,力争新增若幹學科跻身國家 " 雙一流 " 擴容行列。
内蒙古目前只有内蒙古大學的生物學位列 " 雙一流 "。該區将實施高等教育高原築峰工程,争取把草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能源動力等更多特色優勢學科打造成全國一流。
《浙江日報》2025 年 2 月 20 日報道,過去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逐校審議通過 12 所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 一校一策 " 方案。浙江目前僅有 3 所 " 雙一流 " 高校,而江蘇則有 16 所、上海有 15 所。
2024 年 11 月 7 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關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栅潔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教育部一起啟動實施優質本科擴容工程,推動 " 雙一流 " 建設高校本科擴招 1.6 萬人。
擴容的重點是建設新宿舍和新校區。" 許多高校包括‘雙一流’高校現在學生宿舍不夠、條件也不好,還有很多 6 人間甚至 8 人間,學生和家長很不滿意。有必要積極支持高校通過新建、改擴建等多種方式盡快補齊學生宿舍這個制約高等教育資源擴容的短板。" 鄭栅潔說。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已有近 20 所高校先後啟動了新校區、新校舍的擴建。
" 雙一流 " 高校中,北京工業大學新校區落戶房山良鄉,共占地 1860 畝,預計建成後可以容納 4.1 萬名學生就讀。北京交通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雄安校區均已開工,有望在 2027 年迎新。其中,北交大雄安校區建成後将能容納 3.6 萬名學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雄安校區主體工程預計于 2027 年 9 月首次招生,首期将疏解萬餘名學生。
加快培養高層次急需人才
2024 年 5 月 30 日,教育部公示拟同意設定康復大學、深圳理工大學,兩所新大學的定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校生規模分别暫定為 10000 人、8000 人。
據報道,全國已經設立或 " 十四五 " 拟設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只有 8 所,其中包括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等。
2025 年 2 月 14 日,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一期第一标段施工招标入圍部門名單公布,這所高水平大學的主體建築施工即将啟動。
早在 2020 年 11 月,教育部、廣東省政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就提出,新機制高起點籌建大灣區大學。
大灣區大學與西湖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建設路徑頗為相似,都是先建設高等研究院,再升格為大學。領銜陣容也頗為豪華,西湖大學創校校長為施一公院士,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創校校長為陳十一院士,大灣區大學籌建負責人為數學家田剛院士。
三所大學的辦學機制卻有顯著差别,同時極具典型性。大灣區大學是由廣東省政府舉辦、東莞市政府投入保障為主的公辦大學。專家指出,目前我國高校實行中央、地方兩級管理,省級統籌為主的管理體制,建議應探索實行三級辦學,提高地級城市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在籌建大灣區大學過程中,東莞高度重視,積極作為。
西湖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則是民辦大學,前者由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舉辦,基金會獲得的捐贈收入用于西湖大學運行。後者則是由 " 中國芯片首富 "、寧波籍著名企業家虞仁榮設立的教育基金會舉辦。
企業家捐資辦學既是傳統,也是風尚。近日,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披露計劃捐贈 400 億元創辦一所新型大學。幾乎同時,杭州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籌辦錢塘大學。據報道,錢塘大學或将依托浙江錢塘基礎科學研究院籌建,該機構法定代表人為鍾睒睒。
目前,這些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大學生少則幾十人,多則千餘人,總體規模不大,但已經開始為所在地創新人才培養作出貢獻。西湖大學 2024 年錄取的 98 名大學生全部來自浙江,上海科技大學 2024 年錄取本科新生 510 人,其中 190 人來自上海。
杭州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樊文靜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杭州在科創資源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首先就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差距。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校既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下一步要優化考試招生制度,深化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學科專業布局,健全產學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 境内留學 " 滿足多元需求
教育對外開放有望邁出堅實步伐。《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 — 2035 年)》指出,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
近日,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5 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指出,研究制定有序擴大教育、文化領網域自主開放實施方案,适時對外公布并穩步實施。
國内已設立了十幾所中外合作大學(含内地與港澳台合作辦學),主要布局在浙江、廣東、江蘇、上海等地。
近期,山東、四川、北京、廣東等地政府工作報告都表示,鼓勵和吸引全球高水平理工類或理工農醫類大學合作辦學。
雲南将建立中外合作辦學的獎勵激勵機制,吸引世界知名高校和有特色的學院來雲南合作辦學,争取實現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 零的突破 "。
海南以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為抓手,已經累計引進國内外知名學校 88 所,還将争取更多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境外高校在瓊獨立辦學,做好 " 教育消費回流 " 文章。
第三方國際教育智庫宜校創始人肖經棟調研發現,由于出境留學成本高以及申請復雜,境内留學日益受到國内高中畢業生的關注。2024 年有 90 餘所大學的中外合作項目會招錄國際化學校高中畢業生,通過這些項目所獲得的境外大學學位證書可獲得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
" 國内的十幾所中外合作大學運作很成功,辦學質量受到國内外的認可,吸引了很多外國優秀學生前來就讀。昆山杜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的外籍學生約占學生總量的一半。" 肖經棟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浙江寧波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也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她曾走訪寧波市内的鎮海中學、效實中學、諾丁漢大學附屬中學、外國語學校和李惠利中學等開設有國際課程的中學,近一半受訪學生和家長都表示會 " 考慮在國内留學 ",以衝抵當前國際環境不穩定、國際形勢走向不明朗的風險。
海南省 2023 年 12 月出台的《海南自由貿易港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條例》規定,支持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境外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單學位自主招生。
張詠梅建議,繼續着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 " 在地國際化 " 辦學機制,多層次、寬領網域引進優質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