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抗戰前的四大兵工廠,都能生產什麼炮?,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鋼鐵 75 炮 ,作者鋼鐵槍炮與細菌
三個步兵團加一個炮兵團,是二戰各國三角師的标準配置,步兵和炮兵的比例是三比一。别看炮兵人數少,他們可是火力投送的主力軍。而人數更多的步兵,在軍迷們口裡,常常被調侃為 " 填線寶寶 "。
當然啦,并不是所有軍隊都能達到三比一的步炮比例。比如說,抗戰初期的日軍四聯隊制師團,步炮比例就是四比一,即四個步兵聯隊配一個炮兵聯隊。
太原兵工廠生產的 150 毫米榴彈炮
再看看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步炮比例連 10 比 1 都達不到,很多步兵師連一門小山炮都沒有,屬于純正的 " 步兵師 "。
即便是此時性能已經過時、1905 年就量產的 " 滬造克式山炮 ",國軍也沒辦法給一個步兵師,配上個 10 門。
南京國民政府的軍工體系主要承襲自北洋政府,北洋那點家底又是從晚清繼承來的。要探究抗戰前的火炮生產,需要從第二次鴉片戰争後的洋務運動說起。
1861 年 1 月,躲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鹹豐皇帝發了道聖旨,說各地可以學西方技術,造新式武器。9 月,曾國藩就遵從旨意,創辦了 " 安慶内軍械所 ",持續 40 年的洋務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1864 年清政府砸錢搞的 " 阿思本艦隊 "" 在一場鬧劇中徹底收場。李鴻章花了五千兩白銀把這批艦隊的維修設備打包買下,轉頭在蘇州開了洋炮局,開啟中國本土化洋槍洋炮的制造。
在随後的兩年裡,洋務派們又相繼創辦了 " 江南制造局 "、" 金陵制造局 "、" 福州船政局 " 和 " 天津機器局 " 四座大型兵工廠。
到大清滅亡前,全國共建立了 42 座大小兵工廠,其中有 7 座大型兵工廠員工超過千人。規模最大的要數李鴻章籌建的 " 江南制造局 " 與張之洞開辦的 " 湖北槍炮廠 "。這兩家工廠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 " 上海兵工廠 " 和 " 漢陽兵工廠 " 的前身。
19 世紀後半葉,火炮技術經歷了從前裝滑膛炮到前裝線膛炮,再到後裝線膛架退炮和管退炮的一系列革新。
洋務運動期間創建的兵工廠幾乎完整地經歷了這次技術迭代,從 1864 年李鴻章在蘇州洋炮局制造第一門前膛滑膛炮,到 1905 年江南制造局成功仿制德國克虜伯的 75 毫米山炮。
遺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清政府的兵工廠技術進步有限,極度依賴外國的機器、原料和工程師。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掌控了中央政權。袁世凱病逝後,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國家陷入軍閥混戰的動蕩局面。
在這期間,北洋政府對晚清遺留的兵工廠進行了重新整頓。其中,湖北槍炮廠因地處九省通衢的優越地理位置,被改名為 " 漢陽兵工廠 ",并計劃大力擴充,還打算将上海兵工廠搬遷合并過來。
搬遷過程中,北洋政府又擔心漢陽兵工廠會被南方革命黨占領,于是把一部分機器設備搬到了河南鞏縣,建立了鞏縣兵工廠。
除了從清政府繼承的兵工廠,各地軍閥也在積極創辦自己的軍工產業。其中,張作霖在東北創辦的東三省兵工廠和閻錫山在山西創辦的太原兵工廠規模最為龐大。
1928 年底,張學良在東北通電全國,宣告東北易幟,北洋政府就此畫上句号,南京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同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兵工署,統管全國兵器生產。
九一八事變後,兵工署弄出了一份《兵工廠整理計劃草案》。該草案打算用五年時間,把現有的兵工廠好好整理一下,再建些新廠。等整理完成之後,槍支和火炮產量得能達到一年裝備五個步兵師的水平。
不過信奉王陽明的蔣介石也是個拖延症患者,并沒有将 " 知行合一 " 貫徹到底。他這份計劃中的實施方案大部分都停留在他與下屬來往的電文中,直到抗戰爆發前,也沒有形成身管火炮的批量生產能力。
從 20 世紀初到 1937 年抗戰爆發,國内先後能生產身管火炮的工廠主要有:上海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以及太原兵工廠。
抗戰爆發前,國内能生產身管火炮的兵工廠,只有四家,分别是:上海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以及太原兵工廠。
1904 年,張之洞提出,江南制造局應該以制造 150 毫米的艦炮和 75 毫米的陸軍火炮為主。次年,他們便成功仿制出了克虜伯 75 毫米山炮。該山炮身管長 14 倍口徑,重約 386 公斤,射程 4300 米,機動時,采用 4 馬馱運,或 1 馬拖曳。
1913 年,上海兵工廠又成功仿制出克虜伯 29 倍口徑的 75 毫米野炮。該炮射程 8000 米,重量在一噸左右,在同級别野炮裡,算是比較輕的。這種野炮也是日本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的原型,是侵華日軍師團的主力裝備。
民國初年,上海兵工廠的生產管理相當混亂,經常開工不足,工人大量流失。到 1927 年,北伐軍攻克上海時,身管火炮的產量十分有限。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上海兵工廠被迫拆遷搬往内陸地區,徹底失去了火炮生產能力。
漢陽兵工廠的前身是湖北槍炮廠,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于 1890 年創辦。湖北地理位置優越,水路交通便利,且臨近煤鐵產地,是建設 " 煤鐵復合體 " 型工業的理想地點。
張之洞從德國購入機器設備,在 20 世紀初建成了全國最先進的兵器工廠。漢陽兵工廠曾于 1911 年成功試制克虜伯山炮,但未進行批量生產。
1913 年,漢陽兵工廠也成功仿制出了克虜伯 75 毫米野炮,稱為 " 漢造克式野炮 "。" 漢造克式野炮 " 和 " 滬造克式山炮 " 成為民國初年國内兵工廠仿制克虜伯火炮中最著名的兩款產品。
1922 年之前," 漢造克式野炮 " 是漢陽兵工廠的主力產品。放列全重 940 公斤,行列全重 1700 公斤左右,重量較大,超出了國内騾馬的拖曳能力。
漢造克式野炮
1922 年之後,漢陽兵工廠的主力產品換成仿自日本四一式山炮的 " 漢造十年式山炮 "。
到 1928 年國民黨兵工署接手漢陽兵工廠之前," 漢造克式野炮 " 總共生產了 73 門," 漢造十年式山炮 " 生產了 68 門,另外還有 6 門仿造的克虜伯 75 毫米山炮。
1929 年之後,漢陽兵工廠試制成功 37 毫米平射步兵炮,此炮仿的是日本大正 11 年式 37 毫米步兵炮,但炮架不同,配有防盾,所以重量更大。到抗戰爆發前,總產量約為 200 門。
全面抗戰爆發後,漢陽兵工廠被迫往内陸遷移,之後就沒了火炮生產能力。
太原兵工廠的前身山西機器局創辦于 1898 年。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還用過其他名字,咱們都統稱它們為 " 太原兵工廠 "。
在創建之初,它只是一個 200 來人的小廠子,以修理槍械為主,兼造大刀長矛。1917 年,閻錫山擔任山西省督軍之後,太原兵工廠迎來了高速發展期。
1923 年,員工增加到 1800 人,并開始試制 75 毫米山炮。到了 1926 年,員工更是超過萬人,每月能產 10 門山炮。
太原兵工廠的招牌產品是仿制日本四一式山炮,生產的 " 晉造十三式山炮 ",總產量大約 700 門
1927 年,太原兵工廠又成功仿制了一戰前德國的克虜伯 105 毫米山地榴彈炮,取名 " 晉造 16 式 105 毫米重山炮 "。
這種 105 毫米山炮放列全重 853 公斤,最大射程 6000 米,因生產成本較高,總產量只有 30 門。
1929 年,太原兵工廠開始生產晉造 18 式 88 毫米野炮。它的原型是瑞士的蘇羅通 88 毫米野炮,放列全重 1360 公斤,行列全重 2300 公斤,最大射程 10500 米。到抗戰前,累計產量大約有 150 門。
此外太原兵工廠還試制過 150 毫米榴彈炮,但并未量產。
奉系軍閥張作霖開辦的東三省兵工廠,是九一八事變之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它能生產的火炮型号也最為豐富。
初期火炮產品也是以仿日式為主,主要產品有,仿造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的,奉造十四年式 37 毫米平射炮,總產量 370 門;
仿造四一式山炮的奉造 14 年式 75 毫米山炮,產量 72 門;仿造三八式野炮的奉造 13 年式 75 毫米野炮,產量 108 門;
以及仿制的日本三八式 105 毫米加農炮和三八式 150 毫米榴彈炮,產量較少。
這些日本火炮的性能,我們之前大多都說過,大家想了解的話,可以翻翻前面的視頻。
除了日本火炮之外,還有兩款歐洲產品,一款是仿造奧地利百祿公司的 M18 型野炮生產的奉造十四式 77 毫米野炮。放列全重 1350 公斤,最大射程 11000 米,總產量 300 門。
奉造野炮
最可惜的就是奉造 14 年式 100 毫米 21 倍徑榴彈炮。它仿自捷克斯柯達公司的 VZ14/19 型 100 毫米榴彈炮,本來預計生產 300 門。原料都已備齊,結果只生產了 50 門,九一八事變就爆發了。已經生產出來的成品和原料,全都落到了日軍手裡。
說到這裡,不算迫擊炮,咱們基本上把抗戰前民國能生產的身管火炮都講完了。可能有朋友會納悶,名義上的中央——南京國民政府——當時在幹啥呢?
抗戰前的南京中央政府,為啥火炮生產能力,還不如一些地方軍閥呢?" 閻錫山 " 和 " 張作霖 " 的兵工廠,雖然嚴重依賴進口原材料,但卻實打實的產了不少炮。
相比之下,蔣介石政府視乎毫無作為,既沒有建成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軍工體系。也沒有依靠現有能力,在戰争爆發前囤積一定數量的火炮成品。
南京政府除了買買買,制定的火炮生產計劃大多都停留在紙面上,極少付諸實踐。
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後的 1939 年,南京政府還在和匈牙利軍火公司打交道,折騰新設計的 100 毫米榴彈炮和 75 毫米野炮。
唯一能拿出來說說的,就是在 1932 年,搞出的 " 民二十式 82 毫米迫擊炮 "。
該炮仿自法國經典的布朗德 81 毫米迫擊炮,戰鬥全重 69 公斤,最大射程 2800 米。
二戰時期的滑膛迫擊炮精度十分有限,有效射程能有最大射程的一半就不錯了,超過這個距離,精度就沒辦法保證了。
在歐洲戰場,這個級别的迫擊炮一般只作為 " 營級支援火力 " 使用,而在缺乏火炮的國軍手中,它卻得擔起 " 師級支援火力 " 的重擔。
" 民二十式 82 毫米迫擊炮 " 成了整個抗戰期間,國軍後方軍工廠唯一能批量穩定供應的火炮,總產量超過 1 萬門。
" 九一八事變 " 和 " 一二八 " 淞滬抗戰之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中日之間的全面戰争已經不可避免。
這時候,國民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是不管是啥炮,趕緊批量生產,抓緊裝備部隊。火炮性能就算差點,也總比沒炮用強得多。
很多時候,武器的紙面性能優勢到戰場上實際使用時未必能發揮得出來。就像俄烏戰場上的德國豹 2 坦克相比于蘇聯的老舊坦克,實戰表現壓根沒拉開差距。
以 " 中正式步槍 " 為例,這款以德制 1924 型毛瑟步槍為藍本的武器,從仿制到量產折騰了好幾年。可真到了抗日戰場上,未必就比改進後能發射尖頭彈的 " 漢陽造 " 步槍強多少。
再說為了組建德械師,購買的 IG18 型 75 毫米步兵炮,重 400 公斤,最大射程 3500 米。論步兵炮最關鍵的平射能力,和 " 滬造克式山炮 " 相比,也就是半斤八兩的水平。
IG18 型 75 毫米步兵炮
滬造克式山炮最大射程只有 4300 米,當山炮用可能不夠看,但是幹點步兵炮的活,還是綽綽有餘。
老蔣在 1940 年搞的蘇械 " 攻擊軍 ",火炮配置才叫寒酸。步兵師清一色的迫擊炮,軍直屬的身管火炮也才十幾門。要是能批量生產克虜伯山炮,給各師配上幾門,部隊攻堅能力将顯著提升。
" 攻擊軍 " 的軍屬火炮,都是些蘇聯援助的老舊型号。這些一戰水平的武器,以抗戰前國内兵工廠的技術實力,未必就不能自產。
國民政府盲目追求所謂的先進武器,最終陷入無炮可用的困境,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給耽誤了。哪怕是有門架退炮,在敵後艱難抗日的遊擊隊,也能把日軍用磚石修建的炮樓封鎖線,砸個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