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問界M7新款曝光!外觀巨變,“一年磨兩劍”能否突出重圍?,歡迎閱讀。
新車迭代速度加快,部分車型開始出現了 " 一年磨兩劍 " 的情況。
想起來上一次報道問界 M7 時還是在 5 月份,當時餘承東親自官宣上市,主要更新點在于可調減震和全新的前臉設計。現款上市還不不到半年,疑似中期改款的問界 M7 又曝光了。
有網友公布了疑似新款問界 M7 的外觀設計專利,外觀上的改動方向和現款 M7 相同,主要還是更改一下前臉設計,更好匹配當前鴻蒙智行聯盟的 " 家族式臉譜 ",其它方面是否有較大幅度的更新,具體的發布時間是何時,目前還沒有更多的消息。
(圖片來自微博網友)
作為問界的 " 當紅炸子雞 ",問界 M7 承擔了品牌走量的主力,如今看銷量數據,M7 的銷量和更貴的問界 M9 幾乎一致,說明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激烈,問界 M7 遇到的挑戰也變得更大。如今改款速度加快,問界 M7 也要做 " 一年兩劍 " 了嗎?
有一點可以确認的是,中期改款問界 M7 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向鴻蒙智行聯盟旗下的家族式設計靠攏。還未統一設計的,大概就只剩下問界 M5 了。
從外觀設計專利圖能看出,新一代問界 M7 放棄了現款的小嘴前臉造型,改用類似問界 M9、智界 S7 等鴻蒙智行車的同款前臉方案,更強調鴻蒙智行車型的特征,但似乎沒有配備 M9 同款的像素燈組。
結合 @SugarDesign 公布的渲染圖可以看到,下一代 M7 變得更有 M9 那樣成熟的即視感。
(圖片來自 @SugarDesign)
較長的前懸和後懸、由下往上收的腰線設計,以及獨特的尾門造型,都是問界 M7 的特征,由此可以确認改款 M7 的身份。也因此可以判斷出,改款問界 M7 大概還是采用原來的白車身和架構,呼聲比較高的雙叉臂懸挂可能要缺席。
不同的懸架結構對車内空間占用程度有區别,雙叉臂懸挂比麥弗遜懸挂多了一根控制臂,從而占用更多的橫向空間,不利于橫置發動機的布局。現款問界 M7 采用的是橫置發動機 + 傳統麥弗遜懸挂方案,如果要換成雙叉臂,整個車身結構和增程器方案都需要設計和更換,不亞于重新開發一款新車。
往好的角度想,下一代 M7 不會直接背刺各位老車主。
雙叉臂懸挂可以提供更好的側向支持,對高重心的 SUV 有結構上的優勢,許多主流的高端新能源車型基本都配備了前雙叉臂方案。定位比較緊湊的車型,才會考慮用麥弗遜。
光從外觀設計不好判斷下一代問界 M7 還會有那些更新點,智能化一直是鴻蒙智行的拿手好戲,尤其是高階智駕方面。現款已經更新至 ADS 3.0 版本,從智駕來看,問界 M7 的确是 20-30 萬元的标杆,憑借這一優勢依舊能打出足夠的影響力,畢竟消費者更看好 " 華為智能 "。
硬體上,電車通推測,新問界 M7 也會順應增程車加大電池的趨勢,換用容量更大的電池包,并加強增程器的效率,盡可能去壓榨當前架構的利用空間。又或者基于問界 M9 的平台能力下放打造新一代 M7,硬實力必定會有質的提升。
不過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步伐很快,增程車型也有越來越好的電池、增程器等技術,要維持問界 M7 在 SUV 品類中的标杆地位,也是時候該迎來一次徹底的大改款了,迎接車圈新一輪競争了。
自初代上市以來,問界 M7 一直是中大型增程 SUV 市場當中的代表,巅峰時期單車月銷量為 29997 輛,靠一款車型就讓鴻蒙智行的銷量名列前茅,一度超越理想整個品牌。6 月改款上市後銷量也不錯,每月銷量維持在 11000 輛以上,今年 10 月一共賣了 15132 輛。
長期以來,問界品牌依靠 M7 一款車型走量,直到問界 M9 的出現,品牌的銷量構成出現了變動。根據官方信息,問界 M9 上市 10 個月累計大定突破 160000 台,銷量連續 6 個月穩居中國市場 50 萬以上豪華車 TOP1,一定程度上搶了 M7 的風頭。
對比同月銷量,問界 M7 和問界 M9 的規模相似,總體而言後者銷量略高于前者,而且銷售趨勢平穩,幾乎沒出現過大起大落。近期新推的 5 座版本,更是穩固了 M9 在 50 萬價位的地位。
從價位上看,問界 M7 面向的是中高端新能源 SUV 市場,擁抱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按道理來說,銷量應該要更高。
(圖片來自問界汽車)
這其實不難理解,首先問界 M9 是全新平台下的車型,價格更高但擁有更先進的平台化和智能化技術,體驗更好,可能分走了一批預算更充裕的用戶群體。
另外,随着 20-30 萬元這個價位段不斷湧入新的選擇,理想 L6、極氪 7X、阿維塔 07、零跑 C16 等 SUV 快速入場,鴻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也推出了智界 R7,30 天内交付過萬,後續還會加推增程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問界 SUV 陣容還在不斷擴充,在 M7 和 M9 之間還将有一款問界 M8 的車型出現。據說這款車型也是基于新平台打造的產品,定位高于 M7,也會是一款十分有潛力的產品。
在電車通看來并非是問界 M7 不夠好,智能座艙和高階智駕至今還是第一梯隊的體驗,只是市場環境變化太快,同價位、同級别的選擇更多。想要維持标杆效應,除了品牌影響力和軟體護城河,硬體上也需要做到 " 人有我優 ",這就是市場的現狀。
面對競争日益嚴峻的汽車市場,問界 " 重塑 "M7 應該只是時間問題。目前曝光出來的新問界 M7 最顯眼的地方還是外觀設計上的探索,并補足前代的短板,甚至可能有很多我們未曾知曉的更新點,比如更先進的華為高階智駕軟硬體解決方案,又或者是在硬體上做出看不見的提升,我覺得還是值得期待的。
關于問界 M7 的争議層出不窮,最近主要是碰撞測試以及智駕,一系列的争議對新車銷售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問界 M7 是主力走量的產品,争議多也就意味着保有量大,也能讓官方重視產品的改進點。
雖說用戶并不需要一輛 " 撞不爛 " 的車,但對主被動安全依舊十分敏感,現款問界 M7 低配更新成了 ADS SE 視覺智駕,之前的版本中也加強了車身安全防護,這說明問界的确有在關注消費者的用車痛點。
電車通認為,越是争議大的產品,廠商必定會越發重視,用戶群體龐大,現在國内汽車競争如此激烈,漠視用戶感受無異于給友商送客戶。大五座 SUV 依舊是國内最受歡迎的品類,無論是純電還是增程,這條賽道上的選擇已經比 2 年前多了不少,對問界 M7 已經形成合圍之勢,只憑一個 " 華為智能 " 恐怕無法讓它繼續待在 " 舒适圈 "。
" 一年磨兩劍 " 不完全是好事,普遍來看會加重消費者的觀望情緒,降低對品牌的信任,快速迭代也意味着產品定位會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不過我們也不要過早唱衰問界 M7,可以确定的是,只要鴻蒙智行沒有出現平替問界 M7 的產品,基本上不會有倒台的可能性。畢竟 M7 在前兩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市場口碑,用戶對華為高階智駕、鴻蒙智能座艙的表現更認可,依舊會是不少消費者的首選。
但 "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接下來造車企業會更加重視增程式車型的布局,更先進、高效的增程系統出現,純電品牌将會扎堆發布增城車,大家也更注重智能化的技術儲備,問界 M7 的标杆效應一定程度上會有所削弱。
另一方面傳統車企的攻勢也愈發明顯,借着國產品牌加速轉型的傳統品牌在近段時間也打出了較為有力的牌,短期内可能無法對造車新勢力造成太大影響,但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至少中國市場的需求變得很快,即便是問界也要奮身跟進,因為落後也會挨打。
那麼,你們對下一代的問界 M7 又有什麼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