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又一家芯片獨角獸啟動IPO,創始人曾為英偉達黃仁勳“副手”,歡迎閱讀。
文 | 賽博汽車
A 股又要迎新人,這次是創造 100 天速成 " 獨角獸 " 的摩爾線程。
11 月 13 日,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國内 GPU 獨角獸企業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摩爾線程 ")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正式啟動 A 股上市進程,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輔導備案報告顯示,摩爾線程成立于 2020 年 6 月,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張建中,其控制公司 44.07% 股份。
摩爾線程創始人兼 CEO 張建中,曾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在 GPU 行業深耕近二十年,頗有聲望。
官網資料指出,摩爾線程以全功能 GPU 為核心,致力于向全球提供加速計算的基礎設施和一站式解決方案,為各行各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 AI 計算支持,它也是國内僅有的在 B 端和 C 端均有布局的國產 GPU 企業。
在啟動上市進程前,摩爾線程已經完成了數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數十億元。不久前,摩爾線程還剛剛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由 2441.3 萬元增至 3.3 億元。
除了摩爾線程,近期,國内 AI 芯片明星獨角獸壁仞科技、燧原科技也紛紛提交了 A 股上市需求,國產 GPU 行業正進入快速發展和洗牌期。
而之所以都選擇 A 股,上海辰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賀雄松認為,目前中概股在美股上市基本已經受阻,港股的流動性差,A 股對于這類的企業則是偏支持的态度。
也有投資人告訴《賽博汽車》,對于致力于 AI 算力基礎設施行業的公司,不管是從敏感性、估值,還是支持力度等等,目前 A 股都是一個最好目的地。
無論是短期資金需求,還是長期發展規劃,國產 " 英偉達 " 都需要加速衝刺上市。
英偉達高管再創業,備受資本市場看好
與很多 AI 芯片公司一樣,摩爾線程的創始團隊履歷非常漂亮,其中最受矚目的還是創始人張建中。
公開資料顯示,張建中本科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後又進入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深造并獲得碩士學位。
他先後在惠普、戴爾,擔任計算機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政府及教育事業部總經理等職位。
2005 年 5 月,張建中加入加入英偉達,擔任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英偉達 GPU 成功開拓了在中國完整的生态系統,并促使中國市場成為英偉達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數據顯示,2008 年英偉達在中國的 GPU 市場占有率不到 50%,2020 年,張建中離職之際,市占率已經超過 80%。
張建中也一度被稱為是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的 " 左膀右臂 "。
除了張建中外,摩爾線程團隊其他成員也主要來自微軟、英特爾、AMD、Arm 等諸多芯片巨頭。
摩爾線程曾對外表示,自己将是國内唯一一支真正世界級的、能夠覆蓋 GPU 全流程的成熟團隊,其團隊成員熟悉 GPU 芯片設計、生產、封裝、測試、系統、軟體應用等質量管理各個環節。
另外,還有消息稱,摩爾線程的研發總監來自于地平線。
正是得益于強大的創始團隊,摩爾線程成立之初便備受資本市場的看好。
根據官方說法,摩爾線程正式成立于 2020 年 10 月。
2020 年 12 月和 2021 年 2 月,成立不到 100 天的摩爾線程連續獲得兩輪融資,金額數十億元,一躍成長為 GPU 獨角獸。
這還遠未結束,此後摩爾線程又陸續完成 4 輪融資。
融資輪次多、金額大的同時,摩爾線程背後資方陣容還堪稱豪華。
天使輪有紅杉加盟,Pre-A 輪除了有深創投、紅杉、GGV 紀源資本領投,還出現了字節跳動的身影;A 輪吸引到了騰訊投資,後續還有中移資本等 20 多家豪華 VC 天團押注。
根據官方資料,在 2022 年 12 月完成 15 億元 B 輪融資時,摩爾線程的估值已達 240 億元。2024 年 4 月 9 日,摩爾線程則是以 255 億元的估值位列《2024 · 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 261 名。
" 中國速度 " 被上演。
從軟體到硬體、從 B 端到 C 端,全線布局
資金不斷進賬的同時,摩爾線程在研發上也沒有停歇。
摩爾線程是少數宣布要制造 " 全功能 GPU" 芯片的公司。所謂全功能 GPU,是在圖形渲染、視頻編解碼、AI 應用和科學計算等領網域均可實現計算。
根據官方描述,摩爾線程目标是成為具備國際競争力的 GPU 領軍企業,為融合 AI 和數字孿生的數智世界打造先進的加速計算平台。
2021 年 10 月,在宣布完成 20 億 A 輪融資的同時,摩爾線程產品層面也帶來了好消息:用時 300 天,其已研制成功首顆國產全功能 GPU。
摩爾線程 MUSA 架構
時隔 4 個月,摩爾線程于 2022 年 3 月 30 日正式推出了 GPU 統一系統架構 MUSA(Moore Threads Unified System Architecture),其主要面向計算、圖形、多媒體和人工智能產品線,包括統一編程模型、軟體運行庫、驅動程式框架、指令集架構和芯片架構。
摩爾線程方面稱,該架構能增強應用的可移植性,使後者可在雲端和邊緣等計算平台上同時運行,符合減少軟體開發者重復勞動、釋放不同引擎核心能力的設計初衷。
畢竟,開發 GPU 和顯卡非常難,而軟體開發與生态推廣更是難上加難,尤其是全球 GPU 行業已經幾乎被英偉達及其 CUDA 所壟斷,AMD、Intel 都難以撼動其地位,更别說在這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國產廠商了。
MUSA 頗有點直接對标 CUDA 的意味,它包括統一的編程模型、軟體運行庫、驅動程式框架、指令集架構、芯片架構,可以說從硬體底層到軟體開發,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MUSA 推出的同時,摩爾線程同步發布并量產 " 蘇堤 " 和 " 春曉 " 兩顆全功能 GPU 芯片。
随後,摩爾線程迎來高速發展期。
硬體方面,包括面向元計算的 MTT S4000、MTT S3000 和 MTT S2000;面向娛樂與創作的 MTT S80、MTT S70、智娛摩方;面向專業視覺的 MTT X300 和 MTT S50,以及面向數字辦公的桌面顯卡 MTT S30/S10。
摩爾線程硬體產品
軟體方面則有首個元宇宙計算平台 MTVERSE、自研 GPU 物理引擎 AlphaCore、數字人解決方案 DIGITALME、AIGC 内容生成平台摩筆馬良等。
在 AI 大模型方面,摩爾線程推出了軟硬一體的誇娥 KUAE 智算集群,從千卡級别大幅擴展至萬卡規模,以打造大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先進算力基礎設施。
可以說,從軟體到硬體、從 B 端到 C 端,摩爾線程做到了全線布局。
同時,在生态上,摩爾線程也做到了極致。
當前,國產 GPU 的主要策略就是先兼容英偉達 CUDA 生态,把用戶遷移成本盡量降低。而摩爾線程的 GPU 芯片不但兼容英偉達 CUDA,還支持當前幾乎所有開源大模型。摩爾線程 CTO 張钰勃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開發者移植到誇娥集群上,幾乎不需要修改代碼,遷移成本接近 0,可以在數小時之内完成遷移。"
很快,摩爾線程跻身國内 AI 芯片第一梯隊。
無論產品還是渠道,距離英偉達差距都很大
融資、產品都在不斷往前推進,甚至有着 " 國產英偉達 " 之稱,但摩爾線程與英偉達的差距顯然還很大。
作為 GPU 的發明者,英偉達在該領網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從技術領網域來看,相較于全球其他主要競争對手,英偉達在產品完整度、存量市場份額等層面實現領先,且領先優勢大概率會維持很長時間;從軟體生态布局來看,英偉達的 CUDA(NVIDIA 推出的運算平台)生态具有較高的壁壘,用戶遷移需要較高的成本。
雙 "BUFF" 加持之下,英偉達 GPU 在 AI 訓練、高性能計算領網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根據知名物聯網調研機構 IoT Analytics 數據報告,2023 年全球數據中心市場規模約為 490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2%,其中英偉達的約占 92%,AMD 約占 3%。
盡管在國内已經有所突破,但從產品性能參數來看,摩爾線程還有不小的差距,體驗上亦是如此。
例如 MTT S3000 的 FP32 算力為 15.2TFLOPS,英偉達 A100 為 19.5TFLOP,相當于達到了 80% 的 A100 性能;桌面級 MTT S80 顯卡的紙面性能相當于英偉達 RTX3060。
理論上,摩爾線程無論是在計算卡還是桌面級領網域,性能應該達到了英偉達中端水準,但實際表現可能也并非如此。
以 MTT S80 為例,根據網友測試來看,使用體驗與 RTX3060 有很大差距,甚至被戲稱為 " 養成系 " 顯卡。
產品力不如英偉達的同時,渠道方面更是如此。目前,摩爾線程線上渠道依然只有京東一家,京東旗艦店 MTT S80 顯卡累計訂單約 2000 台;線下渠道,雖然發展了寬泛科技、網新圖靈等核心分銷商,但多以 B 端業務為主。
不過,作為一家剛剛成立僅 4 年的公司來說,摩爾線程整體表現已經不錯,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張建中在 2023 年夏季發布會上所言:"至少先存活十年,這是摩爾線程的首要短期目标。"
想要長期奮鬥,且保持先進,需要大量的資金。
畢竟,芯片研發是一家極其耗費時間和金錢的事情。
GPU 中行業 IP 核占用的面積超過 80%。但 IP 的研發并不輕松,GPU IP 自研需要 36 到 48 個月以及 200 個工程師。采用外購 IP 雖能将開發周期縮短 12 — 18 個月。且高端芯片前端和後續設計 1 — 3 年,流片環節需 3 — 6 個月。若流片失敗,只能繼續上演該過程。且即使流片成功,還需經過 3 — 12 個月產品測試優化,才能開啟量產。
同時,有行業人士計算,14nm 工藝芯片流片一次需要 300 萬美元左右,約 2150 萬;7nm 工藝芯片,流片一次需要 3000 萬美元;5nm 工藝芯片,流片一次更是達到 4725 萬美元。
這也是如今,AI 芯片公司加速衝刺上市的原因:缺錢。
AI 芯片公司寒武紀今年上半年僅入賬 6476.53 萬元
至于為什麼選擇 A 股,則是因為對于國產 AI 芯片來說,A 股算是一個相對理想的渠道,它對高新技術,尤其是存在技術突破的行業和企業,會給到一定的支持。
不過賀雄松也表示,A 股對于這些公司的支持能夠到什麼地步不太好說,因為很多公司沒有盈利,業績也不太穩定。但肯定比正常情況下的支持要多。
但顯然,面對強敵攔路、外部制裁等諸多壓力,能上市獲得長期資本支持,是 AI 芯片企業們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