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連大廠都不卷了,我卻還不敢休息,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新周刊 (ID:new-weekly),編輯:詹騰宇,作者:何馳,題圖來源:AI 生成
" 我就是停不下來!"
為了過上 " 美好而積極進取的生活 ",當代人努力工作,也努力塞滿工作之外的時間。
體面的愛好總得有一兩個吧,說 " 自己最大的愛好是睡覺 " 會顯得很不上進;各種熱梗、熱歌、熱劇、熱書總得略知一二吧,因為你可以宅,但不應該是跟時代脫節的 " 廢宅 ";網紅城市和網紅去處總得去打個卡吧,不然你的節假日就是幹巴巴的 " 今日無事發生 ",都沒有發朋友圈的價值 ……
将工作外的時間稱為休閒也好、休息也好,在功績主義的調教下,人們甚至像完成工作 KPI 那樣去規劃這些時段。實際上,這叫 " 假裝休息 ",與真正的閒暇——也就是德國哲學家約瑟夫 · 皮珀所定義的 " 一種精神的現象、一種靈魂的狀态 " ——毫無關聯。
皮珀指出,閒暇的态度不是幹預,而是自我開放;閒暇也不是攫取,而是釋放。" 我們唯有能夠處于真正的閒暇狀态,通往‘自由的大門’才會為我們敞開,我們也才能夠脫離‘隐藏的焦慮’之束縛。"
這種 " 隐藏的焦慮 ",并沒有随着科技的日益發達而有所舒緩,反而愈演愈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4 小時随時在線的狀況,讓白天與黑夜、公共與私人、工作與休息的界限消弭。
你不需要時刻證明自己 " 有用 ",也不需要标榜自己有 " 松弛感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遵從你的身體和内心,累了就去休息。甚至,你可以宣布,自己不再沉迷于優化的、成功的人生,而認為 " 休息是為了更好地活着 ",是為了 " 人之為人 " 的體驗。
學會休息,是現代人需要面對的一門必修課。
到 2030 年,人們會比 1930 年富裕 8 倍;人們每天只需工作 3 個小時,會為整天無所事事而煩惱—— 95 年前,經濟學家凱恩斯如此預言 21 世紀。
今天,我們并未如願進入 " 閒暇時代 ",而是似乎進入一個工作過勞、身心疲憊的時期。5 年前,《新周刊》便在《當代放空指南:緊繃時代的放松之道》專題中寫道:" 我們走得太快,失去了慢的能力。我們活得太緊,失去了松的能力。"
喬納森 · 克拉裡認為,清醒和睡眠的界限正在被侵蝕,與之相伴的是一系列界限的消失,比如,白天與黑夜、公共與私人、工作與休息。
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為 "996" 打工人構建了一個能随時随地在線工作的 " 格子間 ",人人同時是剝削者和自我剝削者、施暴者和受害者。" 一味的忙碌并不會產生新事物,它只會重復或加速業已存在的事物。" 韓炳哲曾寫道," 無節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将導致心靈的梗阻。"
2025 年是中國實施五天工作制 30 周年,但實際上,很多人并未真正實現正常雙休和 "8 小時工作,8 小時睡覺,8 小時休息 "。
有一種貧困,叫休息貧困,中國上班族長年過勞,不能休息,不敢休息,不會休息。成為 " 休息貧困戶 " 的人們,亟待 " 脫貧 "。
在強調結果的功績社會,因為工作產生的焦慮、倦怠和連帶後果,成為一種無法被忽視的時代綜合征。當世界不正常時,一個準點上下班的人反而成了異類。
今天,我們必須強調,休息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休息、離線與 " 必要的消失 ",并非懶惰和放縱,而是生活必需。在休息的過程中,最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正如邁克爾 · 弗洛克所說:" 有意義的交談、深思熟慮的思考、無拘無束的笑聲、人與人的真正聯系,很少發生在單調乏味的工作之中。"
我們應該向 " 聰明的一休 " 學習," 嗨!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會兒 "。
因為,沒有高質量的休息,就沒有高質量的工作;沒有高質量的工作,就沒有高質量的消費;沒有高質量的消費,就沒有高質量的發展。
不能休息: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入職之前,HR 往往會向應聘者提出兩句靈魂發問:" 你的承壓能力如何?你接受加班嗎?"
勤勞勇敢如你,當然知道這份考卷的 " 标準答案 "。
加班成災的一大原因,其實是有太多的時間沒有被浪費在正确的事情上。作為一種肉體性的服從,只要領導沒下班,就算 " 摸魚 "(戰略性松弛 + 戰術性忙碌),也要摸到讓領導先走。
清華大學教授寧向東最近撰文感慨,整個社會陷入了一場 " 忙碌症 "。
他發現,最近 50 年,全世界都加快了速度,時代感染了 " 速度病毒 "。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首演時長 60 分鍾,到 1987 年,43 分鍾就演奏完了。每個個體扣除吃飯、睡覺的時間,其他時間全部用來工作,久而久之,所有人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都在發生變化。
在人們的觀念深處,不允許任何低效率行為的存在。" 我們一旦看到手下的工作不夠熟練,一旦看到事情的進程有些緩慢,就會内在產生焦慮,不由自主地發飙。" 寧向東認為," 按道理說,速度時代的來臨,可以為我們創造更多閒暇,但事實上,卻引發了更大程度的匆忙。"
許多人拼命追逐,卻并沒有在金錢和物質上找到自由和平等,甚至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 外賣詩人 " 王計兵一度困在系統和 "30 分鍾魔咒 " 裡,他在成名作《趕時間的人》中寫道:" 從空氣裡趕出風 / 從風裡趕出刀子 / 從骨頭裡趕出火 / 從火裡趕出水 /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 世界是一個地名 / 王莊村也是 / 每天我都能遇到 / 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 / 用雙腳錘擊大地 / 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早在 2010 年,《新周刊》就在《急之國》專題中反思:中國人為什麼喪失了慢的能力?我們發現," 一萬年太久,只争朝夕 "。" 趕時間的中國人 ",看劇,最愛 " 快進 ";評論,要搶 " 沙發 ";寄快遞,最好是即時達;點外賣,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列車;坐飛機,最好是直飛班機;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成屋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不耐煩:為什麼别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
其實,欲速則不達。克爾凱郭爾曾說:" 大多數人在追求快樂時急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于和快樂擦肩而過。"急的心态往往會帶來更多的災難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壞的結果。
20 世紀 20 年代,全球開始實行每周 40 小時工時制。1995 年,中國開始實行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 8 小時,每周工作 40 小時。然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5 年 3 月,全國企業就業人員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 48.5 小時,成了事實上的 " 六天 8 小時 " 工作制。
2024 年,國家統計局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顯示,中國居民每日睡覺休息活動的平均時間為 9 小時 46 分鍾。央視财經發布的《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 2022 — 2023》則表明,2022 年中國人工作日平均休閒時間僅有 2.76 小時,比 2021 年少了 7.2 分鍾。
沒有人不想好好休息。但人們通常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根本沒有時間好好休息。
為什麼許多年輕人喜歡熬夜到凌晨 2 點才願睡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只要一躺下,這一天就結束了,于是想用更持久的休息和娛樂,來補償一天勞作帶來的損耗。
不敢休息:肉體不在工位,精神還在上班
列寧說過:" 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
但老板們不這麼看。馬雲說 "996 是福報 ",劉強東說 " 不拼的人不是我兄弟 ",張朝陽說 " 睡多了對人是一種傷害,我建議大家少睡,4 個小時就很完美 "……
在中國," 辛勞文化 " 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礎。許多中國人的客廳和書房裡都挂着 " 天道酬勤 ",孟子也提醒人們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果在城裡打拼的兒女總是說自己很忙,春節也回不了老家看父母,他們很容易能獲得諒解——父母最擔憂的是孩子終于有一天不忙了,那很可能意味着面臨降職、降薪或失業,還有一大筆無法按期歸還的房貸。
在強調刻苦付出、人盡其責的 " 汗水型經濟 " 裡,企業需要的是 24 小時在線、多線程運轉,能隐藏個人情緒和強調功用的 " 效率機器 ",所以人們常常 " 身體在工位,精神在遠方 ",或者 " 肉體不在工位,精神還在上班 "。在工作這件事情上,有人甚至患有 "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老板有一天不 PUA 了,他心裡反倒不踏實,一旦不工作,心裡就會產生一種負罪感和失落感。
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居然會產生休息的 " 愧疚感 " 和 " 不配得感 "。休息,異化為一種恩賜的福利,一種稀缺的奢侈品。
河南農業大學講師鄭小雪在《當代青年為何 " 休而不息 " ——邁向關系時間的解釋》中指出:" 休息是暫停工作、勞動或其他活動以恢復體力和精力的過程,是被廣泛認為維護健康和平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現代社會中工作的長臂在延伸、侵占乃至控制休閒時間。" 人們甚至患上了 " 星期六綜合征 ",即在雙休日出現焦躁不安、百無聊賴甚至莫名其妙生病等軀體反應。
朱麗葉 · 斯格爾在《過度勞累的美國人》中提出一個 " 工作—消費 " 惡性循環理論:人們以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來撫慰長時間工作後的疲憊,為了支持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而不得不投入更長時間的工作,從而導致自由時間在工作與消費的關系兩端被吞噬。
這兩年,中國開始 " 反内卷 ",國家在下大力氣綜合整治 " 内卷式 " 競争,許多企業直指惡性加班是 " 扭曲市場秩序的毒瘤 "。有企業開始提倡棄用 " 華而不實 "" 浪費生命 " 的 PPT,員工如果加班要提前報備,公司甚至到點就 " 趕人下班 ",有大廠員工驚呼 " 人生第一次被趕出公司 "。
近年來," 四天工作制 " 在英國、愛爾蘭、美國、新西蘭等國的企業試點成功後,開始在全球流行。中國有些企業也開始跟進,嘗試推行 "4+1""3+2" 的混合工作制。
人們發現,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是用更少的時間幹更好的活,當然,前提是拿一樣的錢甚至更多的錢。
不會休息: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2025 年,人人需要補一堂休息課,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會休息。
當醫生和朋友勸你 " 好好休息一下 " 時,很少人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休息。《西班牙語大辭典》說,休息是 " 停止工作,安靜地恢復體力 ",暫時忘記責任,享受安寧。
美國睡眠專家桑德拉 · 道爾頓 - 史密斯在《神聖的休息:恢復生活,恢復精力,恢復理智》一書中将休息分為七種:身體休息、精神休息、感官休息、創造性休息、情緒休息、社交休息和心靈休息。
英國心理學家克勞迪娅 · 哈蒙德在《深度休息:在焦慮時代治愈自己的 10 個心理學方案》一書中指出," 我們的休息目前處于赤字狀态 "。很多人其實是假裝在休息,或者進行無效休息,甚至是損耗性休息。比如報復性熬夜、過度補覺、過度鍛煉、忙于應酬、帶娃補課、躺着刷手機、進行 " 特種兵旅遊 "……
事實就是如此,在長假開始之前,你就開始疲憊了:你像一名數學家一樣精妙地安排調休,懇求公司準假,搜集旅遊攻略,列出打卡清單,一邊避開 " 算法陷阱 ",一邊不斷比較機票和酒店價格。
終于開始 " 特種兵旅遊 " 了,結果卻在人群中擠到骨頭散架。正如埃爾伯特 · 哈伯特所說:" 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人們甚至開始害怕過年,因為春節假期就是 " 人情假 "。《新周刊》在《不想過年》專題中總結過 " 過年九怕 ":怕年終獎少、怕春運、怕催婚催育、怕親戚鄰居問工資、怕送禮、怕外甥侄子、怕堵車、怕同學聚會、怕提年齡。有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過年經歷,居然是 " 發燒躺在床上,聽到客廳的親戚說我壞話 "。
鄭小雪提及:" 捍衛閒暇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分配問題,關鍵在于青年如何處理與他人、社會、當下、未來的關系,以及在時間中建立的聯系質量,而不是簡單地增加休閒時間的數量。"
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希 · 弗洛姆提出一個觀點:現代人常常擔心做事不夠迅速會損失時間,但當他們省下時間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結果只是将其打發了事。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休息,可以學作家李娟,用身上僅剩的一點力氣,在阿勒泰的荒野中睡覺:" 這山野裡,能睡覺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随便找處平坦的草地一躺,身子陷入大地,舒服得要死。"
或者,可以嘗試成為一名 " 閒學家 ",所謂幸福,就是有點錢、有點閒、有所期待。
真的,如果有機會,就好好休息吧。有一句話叫 " 着力即差 ",意思是,做事情如果用力過猛,反而可能會辦砸,無論這件事是工作,還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