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淨利暴跌97%,蒙牛新官不管舊賬了?,歡迎閱讀。
作者:賈樂樂 ,編輯:嘉辛
淨利潤暴跌 97.8%!
3 月 26 日晚,蒙牛交出這樣一份讓人 " 瞳孔地震 " 的财報,淨利潤只有 1 億元,營業收入也有 10% 的下滑,2024 年收入為 886.75 億元。蒙牛上一次淨利潤和營收雙下跌還是在 2020 年,不過,當時淨利潤跌幅遠小于現在。
這樣一份财報披露之後,3 月 27 日,蒙牛盤中最高漲幅超過 8%,收盤漲了 5.63%。其實,蒙牛在 2 月份發布業績預警之時,這樣的劇情就上演過一次,當時上漲超過 10%?
那麼,應該怎麼看待蒙牛的這份收入、利潤雙下滑的财報?用 " 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 就可以解釋嗎?
業績坍塌、股價上漲的背後,有歷史問題、周期問題,也有消費趨勢問題,解開這三重問題,蒙牛的未來才能更加清晰。
一、暴雷:買買買的後遺症
蒙牛上一次利潤跌這麼慘,是在 2016 年。當時,盧敏放剛接任蒙牛總裁,因計提旗下子公司雅士利商譽減值,蒙牛罕見地出現了虧損,淨利潤由 2015 年的盈利 23.7 億元,轉為虧損 7.5 億元。
2024 年,權柄從盧敏放換到了高飛的手上,蒙牛又發生了高額的商譽減值:對澳洲嬰幼兒奶粉品牌貝拉米計提高額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對當年淨利潤的負面影響為 39.8 億元;對現代牧業計提的商譽減值減少了 3.48 億元淨利潤。
這兩項減值合計占蒙牛當年淨利潤的 43.3 億元,幾乎吞噬全部利潤。市場分析認為,高飛選擇一次性 " 财務大掃除 ",主動暴露盧敏放任期遺留的商譽風險,旨在輕裝上陣,這也是蒙牛不跌反漲的原因。
并購,是乳企的常見手段,尤其是乳企越做越大之後,全產業鏈就更重要,全球乳制品巨頭都會通過并購構建護城河。
在乳制品行業,奶源的掌控通常被視為企業的重要護城河。縱向的并購,可以整合奶源和供應鏈,甚至是稀缺資源,節約交易成本,比如蒙牛收購現代牧場、中國聖牧,伊利收購中地乳業,光明乳業收購小西牛。
橫向的并購,則可以快速獲取區網域資源與市場滲透,減少區網域競争對手,讓渠道和品牌在復用的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協同效應,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自建工廠和培育消費者的成本。
壞處則在于如果并購擴張過快,而整合跟不上,就會出現蒙牛這樣的暴雷問題。
盧敏放掌權的第二年,也就是 2017 年,就提出了喊出 " 三年雙千億 " 口号,意在 2020 年營收突破千億關口,但至今未能實現。
" 買買買 " 成了千億戰略重要的實現途徑,包括增持現代牧業、收購貝拉米、妙可藍多、東南亞冰淇淋品牌艾雪、中國聖牧等。
蒙牛在溢價 50%+ 收購貝拉米時,就不被外界看好,有人稱 " 貝拉米不值這個價 ",原因包括 " 貝拉米是個歷史較短的網紅品牌 "" 由于遲遲未通過配方注冊,其產品無法通過一般貿易途徑進入國内,基本只能依靠跨境購和海淘的方式,所以不看好貝拉米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 貝拉米的市場高度碎片化 " 等等。
到目前為止,蒙牛對貝拉米計提的商譽減值已經超過 50 億元,從結果看,收購貝拉米絕對算不上正确的決定。
而這種事情,在蒙牛也不只發生過一次。雅士利的業績連續走低,有媒體分析稱,除了渠道轉型,人事融合也是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
當產業一體化程度較高而上遊去化緩慢時,原奶過剩也會對乳企報表產生影響,比如冗餘的原料乳需要通過噴粉形式儲存,奶價持續下行的情況下產生減值損失,同時也可能因為原奶價格下降,毛利率得到提升。
2024 年,蒙牛的毛利率提升了 2.4 個百分點至 39.6%,再加上更加嚴格的控費措施,比如員工人數減少 5000 人,整體的經營利潤(毛利潤 - 業務經營費用)上升了 17.6%,經營利潤率也提升了 1.9 個百分點。
二、周期何時逆轉?
和豬周期差不多,乳業也具有周期性:漲價—牧場擴產—過剩、價格下跌—殺牛去產能—漲價。
從 2022 年開始,乳品需求增長減緩但由于單產提升、規模化擴張等原因,供給側過剩,這導致生鮮乳的價格持續走低。同時由于過去十年中小牧場持續出清、牧業集中度提升、且乳企加大對上遊掌控,本輪周期上遊去化速度放緩,拉長了行業下行期。
2024 年是原奶量價齊跌的一年。
根據農業部的監測數據顯示,2024 年原奶產量同比下降 2.8%。價格也持續下行,至 2025 年 2 月,原奶價格較 2021 年高點下跌 29% 左右,主產區均價降至 3.1 元 / 公斤。
由于原奶價格下行,產業鏈上遊的畜牧養殖企業業績下滑甚至虧損。比如蒙牛的現代牧業 2024 年虧損超 14 億元。2024 年前三季度,莊園牧場和西部牧業都呈現出虧損擴大的态勢。
原奶產量十年間增長 37.27%,而需求這一側卻已 " 消費不動了 "。不光是蒙牛,2024 年前三季度,伊利、三元、光明都有 10% 上下的收入縮水。
一方面是因為奶制品,尤其是液态奶作為目前消費中偏剛需的產品,其需求是随着城鎮化發展、消費力提升一步步走高的。另一方面,蒙牛和伊利合計已經占到超過 50% 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常溫奶品類,二者合計市占率可達 80%,就更難跳出行業的周期規律。
也正因如此,蒙牛和伊利才會有增長焦慮。
蒙牛到處收購,也是為了培植起第二增長曲線,收購雅士利、貝拉米都是為了發展奶粉業務,曾收購後又賣出的君樂寶在奶粉和酸奶行業都有一席之地,收購妙可藍多是為了發展奶酪制品。蒙牛一直在做新增長點的探索。
物極必反。
原奶價格持續下行,上遊中小牧場虧損、退出成常态,據統計,2024 年奶牛養殖虧損面超過 80%,整體,奶牛的存欄量也減少了 4.5%。也有媒體報道,目前牧場活牛的收購價格正在上升,從 20 元 / 公斤,上漲至 26 元 / 公斤。
随着供給側的出清與提振消費的各種政策落地,原奶上遊會實現供需再平衡,有利于行業整體的發展,多個行業人士以及機構都預計,今年下半年,乳業可能迎來困境反轉。
預期本輪周期見底,是多家機構不将利潤暴跌 97.8% 當利空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三、被周期掩蓋的挑戰
盧敏放的千億收入目标,在 2023 年只剩一步之距,但 2024 年,蒙牛收入拐頭向下。原奶止跌是利好,但需求端仍然要解決,尤其是在液态奶滲透率、消費頻次以及兩大乳業巨頭市場占有率都很高的背景之下,蒙牛的增長點在哪兒?
蒙牛、伊利早就在謀求多元化發展。
蒙牛賣了君樂寶之後,立刻收購貝拉米,當時就有解讀稱,這是為了 " 彌補君樂寶出售後的缺口 ",也是為了将奶粉業務做成第二增長曲線。
盡管高調買買買,但蒙牛的多元化發展并不理想,其液态奶的收入仍在 80% 以上,而伊利的液态奶業務占比已經降至 60% 左右。
而在大本營液态奶方面,蒙牛和伊利的產品動銷情況都有一個趨勢,即對常溫奶的消費正向低溫奶轉移,也可以說是一種消費更新。
2024 年,蒙牛的鮮奶事業部逆勢取得快速增長,高端品牌每日鮮語連續四年保持高端鮮奶市場份額第一。常溫奶中,特侖蘇通過沙漠有機奶等高端產品維持品牌溢價,而常溫酸奶、乳飲料表現相對弱勢。
蒙牛财報還提到,要引領乳制品從喝牛奶向吃牛奶,從基礎供給向大健康,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更新,以應對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伊利在 2024 年半年報同樣顯示,低溫白奶和低溫酸奶品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金典鮮奶上半年增長接近 60%。
乳制品的更新,對蒙牛來說,是結構性機會,同時,從長期來看也藏着巨大的挑戰。
渠道優勢是伊利、蒙牛打天下時的護城河。比如常溫酸奶品類,最先衝出來的是光明推出的莫斯利安,但全國化的蒙牛的純甄、伊利的安慕希仍然将區網域化的莫斯利安打得無還手之力。
低溫奶的保質期短、保存條件也高,受制于奶源和冷鏈的成本,銷售半徑相對有限,如果遠離奶源地,成本将大幅增加。所以低溫奶品類,尤其是保質期只有 5 —— 7 天的鮮奶品類,對區網域性乳企來說,機會更大。
低溫酸奶的保質期稍長,一般在 10 — 21 天,這個品類裡也湧現出不少新品牌,他們通過借助淘天、抖快等線上電商平台、盒馬與叮咚等零售平台實現覆蓋,比如北海牧場、簡愛、吾島。這些新銳品牌的發展勢頭不比大品牌小。
據交銀國際的預測,2022 年 -2027 年低溫鮮奶復合年增長率将達到 12%,并預計白奶将經歷高端化趨勢,并從常溫奶轉向鮮奶。
低溫奶會對常溫奶形成部分替代,而低溫奶賽道的集中度又極有可能不會像常溫奶那麼高,這是蒙牛和伊利兩大巨頭長期發展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