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光大永明人壽總經理劉鳳全或卸任,公司兩年虧超20億、退保金高增長,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财經記者從業内獲悉,光大永明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 " 光大永明人壽 ")首位市場化招聘而來的總經理劉鳳全或将卸任,由公司董事長孫強暫代行總經理職責。
目前,該公司官網暫未披露相關人事變動信息。關于人事變動事宜,光大永明人壽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藍鲸财經記者采訪時并未正面回應,僅表示以公開信息為準。
目前,光大永明人壽保費以銀保渠道為主,新業務價值率相對較低,承保利潤較弱,2022 年、2023 年分别虧損 13.57 億元、6.48 億元,受早年銷售的理财型年金險集中退保影響,近年退保金大規模增加。監管環境變化、行業競争加劇以及資本市場波動等因素均對公司管理水平和内控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位市場化總經理或離任
回溯來看,2018 年底,光大集團曾發布《公開招聘光大永明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消息,不同于大多數保險公司私下招聘總經理,此次高調 " 攬才 " 引發業内不少關注。
2019 年 4 月," 國壽系 " 劉鳳全出任光大永明人壽總經理,也是該公司股改後,首位面向同業市場化招募的總經理,在其之前的幾任總經理,均為股東派出或是公司内部提拔。
據悉,在職期間,劉鳳全全面負責公司經營管理,分管黨委辦公室 / 辦公室、法律合規部、戰略與市場部等,目前履職已近五年。
加盟光大永明人壽前,劉鳳全曾任中國人壽公司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團險銷售部副總經理,團體業務部總經理,貴州省分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湖南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中國人壽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等職。兼任光大永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資金運用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聲譽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劉鳳全卸任後,将暫由董事長孫強代行總經理職責。2020 年 5 月,光大集團黨委組織部宣布,孫強接任光大永明人壽黨委書記、提名董事長人選。
孫強此前擔任光大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曾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調查統計司、辦公廳、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廣東省汕頭市人民銀行工作。1997 年加入中國光大銀行,歷任廣州分行珠海支行副行長、汕頭支行行長,總行監察保衛部總經理助理,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同業機構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總經理,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行長助理,副行長等職務。
彼時,光大集團表示,對孫強的任命,是進一步培育光大協同優勢、完善保險業務布局的戰略安排。
不難看出,光大集團對旗下保險業務板塊有較高的期望。作為光大集團控股的保險公司,自 2010 年改制為中資險企以來,光大永明人壽加速融入集團 "E-SBU"(重點戰略業務單元,Strategic Business Unit)協同發展戰略,在資本補充、業務協同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持續獲得支持。
根據自身禀賦特征和光大集團發展規劃,光大永明人壽以 " 創新、轉型、協同 " 為戰略發展主線,計劃繼續做大壽險業務、做精資管業務,并适時做好保險產業延伸,分階段打造養老健康特色、科技保險特色、經營管理特色 " 三大特色 "。
但目前公司保費來源仍以銀保渠道為主,新業務價值率相對較低,承保利潤較弱,監管環境變化、行業競争加劇以及資本市場波動等因素均對其管理水平和内控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兩年合計虧超 20 億元
從經營層面來看,在 2022 年之前的十餘年,光大永明人壽持續穩定盈利,背靠光大集團,保費也是一路擴張,2018 年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成功跻身 " 百億俱樂部 "。
2018 年至 2022 年,光大永明人壽分别實現保費收入 103.44 億元、117.38 億元、134.7 億元、140.88 億元、170.75 億元。
但增收并未增利。2022 年開始,光大永明人壽陷入虧損,其中,2022 年由盈轉虧,大幅虧損 13.57 億元;2023 年虧損 6.48 億元,兩年合計虧損超 20 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光大永明人壽 2022 年投資收益為 21.37 億元,同比下降三成,權益類資產回撤相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虧損幅度,疊加退保金及賠付支出同比大幅上升等因素,盈利規模和盈利水平大幅下滑,淨虧損 13.57 億元。
此外,公司 2022 年總資產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分别下降至 -1.63% 和 -31.31%;受經營虧損和投資資產浮虧影響,2022 年末公司權益總額同比下降 33% 至 36.65 億元。
受早年銷售的理财型年金險集中退保影響,近年來光大永明人壽退保金大規模增加,2022 年退保金較 2020 年增長 331% 至 28.13 億元,但得益于籤單保費以及長期險責任準備金規模的持續增長,綜合退保率呈下降态勢。
據 2023 年 4 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光大永明人壽全年保險業務收入 194.73 億元,同比增長 14%;淨虧損 6.48 億元,較上年收窄,但未能扭虧,未來公司市場風險管理精細化程度仍有待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