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位女CEO出任大學校長,歡迎閱讀。
高校 & 產業,雙向奔赴。
2022 年 11 月 4 日,距離西北大學化工學院實驗室 1400 多公裡外,港交所敲響鍾聲。
這一天,來自西安的護膚界新秀巨子生物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膠原蛋白第一股。而在現場,17 位并排而立的敲鍾人裡站着唯一一位女士,也是這家公司的靈魂人物——範代娣。
時至今日,範代娣和巨子生物依然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當年在巨子生物 IPO 前的唯一一輪融資裡,十多家知名投資機構雲集,公司估值高達 200 億人民币。一家 TOP 級别 VC 機構向投資界透露," 當時的投資份額要靠搶 "。
日前,陝西省政府官網發布人事任免通知,任命範代娣為西北大學副校長。回溯創業歷程,她的身上有着太多故事,作為一個從高校實驗室裡走出的上市公司,巨子生物至今依然常常出現在 VC 朋友的閒談裡。
從實驗室走出的女創始人
時間回到 1966 年,範代娣出生在陝西蒲城一個村子裡,父親是當地的赤腳醫生。多年後回憶幼時的生活,範代娣仍然記得父親半夜出診的場景,這也讓她日後逐漸和醫療結緣。直到 1994 年博士畢業後,範代娣回到母校西北大學,開始從事生物醫藥類研發。
一次偶然,範代娣和實驗室團隊從一張 " 老鼠背上長人耳 " 的圖片得到靈感,提出了一個有些異想天開的想法:" 我們能不能做出人造膠原蛋白?"
這是一個空白領網域。彼時 " 人耳鼠 " 因排異反應争議很大,全球生物醫藥領網域尚且難以找到解決辦法,更何況是科研資源頗為受限的西北地方高校。但總要試一試才甘心,于是借來設備和場地,範代娣和學生擠在一間 40 平米的小實驗室裡,開啟了長達 6 年的科研生涯。
轉機出現在 2000 年底,這個只有十幾人的團隊首次研發出與人膠原蛋白免疫原性及功效相當、且可用于臨床的重組膠原蛋白品種,取名為 " 類人膠原蛋白 "。這是生物科研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甚至因為難度太大,匯報時有權威專家懷疑他們的數據造了假。但結果最終說服了所有人。
也是在這一年,範代娣和丈夫嚴建亞一同以這一專利技術入股,巨子生物正式誕生。
然而,盡管有着較先進的技術壁壘,公司仍然沒有找到合适的商業化場景,最初幾年裡,巨子生物沒有任何收益,一系列高強度研發開支全靠夫妻二人的積蓄補貼。嚴建亞曾回憶," 多虧妻子從美國實驗室撿回了一些二手設備,節省了很大一筆資金 "。
一邊東拼西湊維持運營,一邊抓緊研發和商業化,範代娣夫婦就這樣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随後,公司慢慢步入正軌,2009 年,巨子生物推出首個多功能皮膚護理品牌可麗金,兩年後第二個品牌可復美創立,此後一度成為護膚領網域暢銷品牌。
2022 年底,巨子生物登陸港交所,開盤迎來港股久違的暴漲時刻,此後股價一路攀升,業績也在兩年内迅速增長。翻開 2024 年财報中,公司一年收入超 55 億元,淨利潤超 20 億元,在國内美妝上市公司營收規模裡跻身榜首。
上市不到三年,巨子生物市值至今高達 700 多億港元,曾是港股市值最高的美妝護膚企業。甚至,巨子生物讓投資人、創業者開始看到重組膠原蛋白的賽道潛力,湧現一波創業潮。
範代娣與西北大學
回顧歷程,範代娣與西北大學早已緊密交織在一起。
1984 年,範代娣考進西北大學化學工程系,自此開始化工研究之路。從本科到研究生,一連 7 年的大學時期,範代娣都在這裡度過。此後南下華東理工大學攻讀博士,成為了中國生物化工專業第一位博士。
1994 年,範代娣博士畢業,當時正值中國南下熱潮,但權衡一番後,範代娣仍然放棄在上海任教和出國深造的機會,回到了西北大學。
一幹就是 30 多年。這段時間裡,範代娣關于 " 類人膠原蛋白 "、" 稀有人參皂苷 " 等填補行業空白的發現都是從西北大學實驗室而來,她也在這裡獲得了代表中國科研榮譽的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被譽為 " 類人膠原蛋白之母 "。
如今除了上市公司創始人,範代娣還有着一系列身份:西北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西北大學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化工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以及剛宣布不久的西北大學副校長。
範代娣與丈夫嚴建亞同樣結緣與此。出生于西安周至的一個小村莊,嚴建亞在 1988 年獲得了化學工程學士學位,此後選擇留校任教。期間,嚴建亞同步創立了西安三角防務,衝進航空航天、船舶鍛件等硬核領網域,并在 2019 年成功帶這家公司赴深交所創業板 IPO。
地處略顯偏僻,西北大學在外并不為人熟知,但實力不容小觑。始建于 1902 年,西北大學的前身為陝西大學堂,在頗為動蕩的年代裡先後歷經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等階段,1950 年正式定名為西北大學。
改革開放後,西北大學跻身 "211 工程 " 重點建設大學,及國家 " 雙一流 " 建設高校。百餘年來以 " 公誠勤樸 " 為訓,培育出近 30 萬人才,走出 24 位兩院院士、數十位社科名家與行業領軍者。當然,也包括了一批至今活躍在創投圈的企業家。
中國高校,產業源頭陣地
從高校科研者到公司創始人、再到副校長,範代娣的雙重身份也是一縷縮影——高校和科技產業的連接越來越緊密。
今年在 " 投早投小 " 的共識之下,各地政府和頭部 VC 設立種子基金的消息層出不窮,而這些種子基金去哪裡找項目?投資界交流一圈下來,高校是最大的項目來源地。
從高校裡走出的明星企業并不少見。十多年前,還在香港科技大學讀研的汪滔想做無人機,學校給了團隊 18000 元港币作為課題啟動經費,導師李澤湘把他收入門下,支持他創業。日後才有了全球無人機霸主大疆的故事。
本科期間,王興興獨自做出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此後來到上海大學攻讀研究生,繼續埋頭開發出一款低成本高性能純電驅動的四足機器人 XDog,這個在學校造出的機器人便是宇樹科技的第一個產品。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這些還在高校裡的教授和學生們,雖然沒有在商海沉浮中的歷練,但常年沉浸于專業之中,已經有了 " 從 0 到 1" 的技術成果、對研發領網域最為純粹的熱愛,以及将技術帶出實驗室的執着。這樣一群創業者正是中國科技產業最大的備份力量。
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高校通過校企聯合實驗室、產業研究院直接孵化項目,由教授團隊持股或擔任技術顧問 ,如清華 - 伯克利深圳學院、光谷生物城研究院等等。此外,頭部高校也在最近密集進軍創投圈,不但開始親自下場支持本校師生創業,還逐漸從校企合作到自己設立基金,出錢出人。
這些從實驗室裡走出的項目一旦成功落地并找到商業模式,就是專精特新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肩負起國家自主可控的重任。正如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全球的中國產業鏈,在當下局勢下成了中國的底氣。
中國理工科學生人才浩浩蕩蕩。或許再過 10 年、20 年,我們會看到更多從中國高校裡走出的偉大公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投資界 "(ID:pedaily2012),作者:楊文靜,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