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剛剛8.8了,我不允許她被消失,歡迎閱讀。
很少見一部電影的宣發是這麼簡單、粗暴、偷懶的。
一條粉色海報,只有上映日期。
但,你可别小看這條 " 粉紅 "。
在剛上映沒多久後,票房打敗了今年的這抹 " 炸裂 " 的黃。
由格雷塔 · 葛韋格導演的《芭比》,與諾蘭的《奧本海默》幾乎同時上映。
上周票房,《芭比》首周末票房收官 1 億美元,而《奧本海默》則有 4900 萬美元。
雖然還得看後續票房發展。
但,《芭比》這一騎絕塵的樣子。
讓人有點震驚。
終于,再也不能低看這 " 小姑娘 " 的玩具了。
Sir 在上映的第一時間,就去了電影院,特地拽上了一位女同事(怕尴尬)。但,坐在電影院後發現,這場看《芭比》的,居然還是男的多。
說實話,整體看下來,笑點多,内涵梗也密。坐在隔壁的女同事更是笑得看見了後槽牙(一個誇張比喻)。
《芭比》後勁有點大,Sir 閉上眼就是這片粉紅色。
趁這抹粉紅還在,我們就來聊聊它。
芭比
Barbie
豆瓣剛開分,就已經到了 8.8。
IMDb,7.7 分。
爛番茄新鮮度與爆米花都在 90% 分左右。
這麼看,口碑還是可以的。
為了拍《芭比》,導演與攝制組還專門搭建了芭比的夢幻屋。
演員瑪格特 · 羅比還設計了一個從卧室能直接滑到遊泳池的滑梯。
為了在電影裡表現美泰公司的玩具風格。
道具組在設計冰箱時,也是按照芭比玩具裡的樣子,可活動的部分,是可以拿出來的實物;固定背景,則用二維的貼紙。
電影的導演格雷塔 · 葛韋格,手裡拍出了像《伯德小姐》《小婦人》(豆瓣評分也在 8 分左右)女性視角的電影。
口碑都實在不錯。
所以,這部《芭比》又一次成為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聲音。
它難免不像是一顆扔入浪潮中的 " 原子彈 "。
炸在了觀眾的心裡。
01
粉色
1959 年,被美泰公司制造出來的芭比,風靡全球。
她與所有的洋娃娃都不一樣,她不再是一個 " 娃娃 ",而是一位性感的女人。
她有豐滿的上圍,蜂腰,翹臀,還有一雙細長、筆直的雙腿和精致的小腳。
她有一個洋氣的名字," 芭比 "。
這樣的 " 芭比 ",讓女孩子們在與它玩的時候,不再當 " 媽媽 ",而是将芭比視為未來憧憬的對象,投射着自己的影子。
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後,芭比開始推陳出新,芭比有了不同的職業,法官、醫生、歌星、宇航員 ......
徹底洗脫了芭比只是 " 金發美女 " 的 title。
但将這樣無劇情的玩具 IP 改編,并非易事。
所以就算公布了預告,大家也不知道這會是個什麼故事,只覺得畫風辣眼。
如果認真去看完這部電影,剝開這層 " 粉嫩 " 的外殼卻有着與 " 美國甜心派 " 電影,不一樣的内核。
先說說,作為《芭比》大電影裡的主角芭比(瑪格特 · 羅比 飾)。
是一個初始化的經典芭比。
她有着一頭又長又順滑的長發,标準地露出八顆牙微笑;
早晨起床精力滿滿,跟周圍的芭比們揮手 say hi,而且還沒有口氣,就連睡衣也整整齊齊,沒有一絲褶皺。
而她的男朋友,是一位在芭比世界裡,普普通通、無人問津的肯(瑞恩 · 高斯林 飾)。
在芭比的世界裡,肯,并不是主角,甚至,是不被尊重、不被在意的那一個。
說一個題外話。
當高斯林在看到院子裡,看到女兒們的肯娃娃臉朝下躺在泥巴地裡,還有一顆壓扁的檸檬在他旁邊時。
他就決定接受了肯這個角色,并把這張圖片拍了下來,發給了導演說:" 我将成為你的肯,他的故事必須被講述。"
說回電影。
向來以完美著稱的芭比,有一天發現自己不再完美了。
洗澡水(雖然沒有水),變涼了;早飯的吐司(雖然不用吃),也烤焦;從天空飄下來時,摔跤了。
那一雙一直踮着的腳,居然,可以腳跟着地了(變成扁平足)!
就連亮光滑、細膩的雙腿,還有了橘皮組織(脂肪堆積產生)。
說明什麼?
她真人化了。
芭比會飄,是因為在塑料世界中,沒有小女孩會讓芭比走下樓梯,而是直接拿下來。
腳跟不着地,因為芭比娃娃天然就被設計成繃腳姿勢。
變成真人後。
芭比,一個每天都開心的女人,突然,開始思考起了死亡。
芭比不完美了。
她找到瘋狂芭比,尋求解答,被告知——要恢復原狀只有去現實世界裡,找到曾經 " 玩 " 過你的現實女孩,搞清楚她怎麼回事,你就能恢復原狀了。
就這樣,芭比,與現實的連接就此打開,她準備開車前往現實世界時,肯,卻偷偷爬上了她的車 .......
這種女主的獨立意識覺醒,并開始自我改變的戲碼,我們看得也多了,看得也乏了。
但,如何将内容變得有新意。
真正讨論到社會問題的點子上來。
才是《芭比》這一次的真實任務。
(以下涉及劇透,但,劇不劇透你都知道芭比最後的命運)
02
戳破粉色
芭比剛走入人類社會,只有 10 分鍾,就已經感受到現實對她的不友好。
一切,都沒有了完美的粉色。
只有難堪、焦慮。
有一個這樣的情節。
當芭比與肯,穿着緊身衣一起來到海灘上時,她與肯體驗出了完全不同的感覺。
在眾人的目光裡,芭比,感到自己被威脅,被侵犯。
而肯,反而有着莫名的自信,覺得自己 "feel so good"。
直到,有人摸了芭比的屁股。
這個世界對于芭比來說,實在太糟糕了。
男人,調戲她。
女人,卻仇視她。
她從一個為激勵女性的洋娃娃,變成了腐朽的物化女性的產物。
她是一個迫使讓女性活出 " 完美 " 的枷鎖,一個讓女人從小就要 " 服美役 " 的模版——
" 在這個世界裡,女人恨女人,男人也恨女人,這就是現實。"
當芭比進入了美泰公司的高層時,她發現不論是 CEO、CFO 還是 COO,組織、領導、決策的人,都是男人。
她内心堅信的東西,慢慢崩塌了。
但,另一邊。
肯走到大街上,建築工地上,都是男人;健身房裡,都是男人;行走在 CBD 裡的,是西裝革履的男人;在聊着股票、投資而不願意被女秘書打斷談話的,也是男人。
看到拿破侖、裡根、克林頓,都是男人成為總統。
肯,滿意極了。
畢竟,在 " 芭比樂園 " 裡,他的存在感為零,他沒有自己的夢幻屋,他是芭比裡搭着賣的娃娃,他是芭比可有可無的男朋友。
所以,來到這個受尊重的社會,他就不一樣了。
從圖書館裡出來,肯抱着關于 " 父權社會 "" 戰争 " 還有一本關于馬的書,他準備回芭比樂園構建自己的 " 父權社會 "。
認為,這個社會,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為所欲為,獲得一份最賺錢的工作,或是成為一名醫生 ......
現實裡,他被拒絕。
但,卻不妨礙他回到 " 芭比樂園 ",建造自己的 " 肯樂園 "。
像這種用 " 性轉版 " 強調兩性待遇在社會中差異的電影,并不少有——比如法國電影《女兒國的傑基》《男人要自愛》等,或是前不久的國產片,《家庭主夫》(并不推薦)。
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以 " 母性社會 " 為主,讓男性以 " 女性 " 的角度,體驗弱勢性别在社會法則中的不公平。
雖然有一定的先鋒性,但,也某種程度上,只不過是治标不治本,無法改變現狀,反而在本質上,像是用電影透露出 " 還好不是女人 " 的竊喜。
雖然這種形式,在《芭比》裡也有。
在芭比樂園裡,是以 " 芭比 " 為主,女性地位高;到了現實社會中,是以男性為主。這種性轉設定,編劇與導演是可以将這個話題擴大,甚至走向一個鋒利的對立面。
但,他們并沒有這樣處理。
而是,提出了一個更重要的核心——
" 意識覺醒。"
從芭比與肯來到現實時,還處于一種意識萌芽的狀态中。
不論是芭比的女性獨立意識的出現,還是肯的 " 父系社會 " 概念的出現,甚至,建立了自己的 " 肯的樂園 "。
導演與編劇的意圖,都并非只是在論述兩種社會非黑即白的概念。
而是,将這種意識引入在兩個娃娃中,讓他們開始覺醒,去意識到現在面臨的危機,或是解決不平等待遇。
從而,希望能在現實中,性别差異能逐漸縮小;在芭比樂園裡," 肯 ",也能有一絲地位。
這還是電影的第二層。
03
覺醒
細心的觀眾應該會發現,在《芭比》開頭處,芭比突然降臨,小女孩們砸掉手裡的布娃娃,不想再為娃娃當媽。
此時,一個娃娃被抛向空中,接着芭比的字幕從天空落下來。
△ 羅比的這個造型就是 1959 年的第一款芭比
這一段,就是在致敬着《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
本來同為猩猩,但成為智者的先決條件,就是學會用工具。
庫布裡克的這段蒙太奇堪稱電影教科書般剪輯。
猩猩将作為工具的骨頭抛向天空,落下時,出現的卻是一艘宇宙飛船。
正是因為這樣的覺醒,所以,才能有人類的科技發展。
所以,意識覺醒,才是《芭比》最後的核心。
在電影的最後,芭比兒時玩伴葛洛莉娅,成為了這塊覺醒的 " 黑石 "。
她将自己在現實生活的經驗,對着已經被肯洗腦的芭比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
我們必須時刻做到無可挑剔,可事與願違
我們又總是一錯再錯
你必須瘦 又不能太瘦
你不能說自己想瘦
你得說 你是為了健康
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瘦
你要有錢 但是不能張口要錢
否則就是俗
你要往上爬 但不能靠手腕要有領導力 但不能壓制别人的想法
你必須喜歡當媽媽
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挂在嘴上
......
芭比們覺醒了。
她們又一次拿回了 " 芭比樂園 " 的主動權,并且讓 " 肯們 " 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并不是為了芭比,而是,讓肯做回自己。
電影如果到此就結束了,并宣告女性勝利。
Sir 一定不會給高分。
如今,意識覺醒後,并非是要像猩猩那般争奪地盤,有着一股原始衝動。
而是,去追尋一種平衡,一種融合的可能。
還記得這個細節嗎?
當芭比在被建築工地的男人調戲時,她着實做出了反擊——
她說,我的确感覺到了你們話裡有話,而且是不好的意思。
但我想告訴你,我根本沒有生殖器,肯也沒有。
在她與肯的約會時。
肯說,我能留下來過夜嗎,但,芭比反問,我們能幹些什麼呢?
可以說,他們此時,雖然有着外表上男性、女性的生理特征。
但,其實對于性别,對于性,其實還是一種模糊狀态。
再深入一層。
可以說,他們一直在追求的東西,與性别、性,也許并沒有太必要的關系,而是,想要在社會中,較為公平的待遇。
他們如夏娃與亞當,等待着那顆吃下去會獲得 " 羞恥心 " 的蘋果。
所以,當所有的芭比與肯,都可以繼續在樂園裡生活時,這個芭比,覺得自己又不适應在樂園裡生活,但又不能在現實中生活時。
她迷茫,無措。
而芭比之母,宛如辛德瑞拉的神仙教母一般,給了她女人的身體。
她也對芭比說清楚了現實的殘酷:
做人有時候很煎熬的;
人類創造的這些父權制和芭比,就是為了應對這種煎熬的時刻。
這句話什麼意思。
将父權制與芭比,兩個詞語放在了一起,并非是在比一個高低,而是,這兩件事,都是推動人類生活的助燃劑。
它是好,也是壞。
它是枷鎖,也是鑰匙。
它是偶像,但也是造神。
漫長的,還是如何過完人生。
芭比義無反顧的接受了這樣的命運,想要成為一名創造者。
在電影的最後,芭比來到了婦科醫院,對着鏡頭說完了最後一句話:" 我約了我的婦科醫生 "。
這部電影才算是走完了她的 " 女性主義 "。
這才是最難的一點,是女性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 你是否願意成為女性?"
這是《芭比》結尾最閃光之處。
讓女性正視 " 女性 ",選擇去成為女性,而并不以這樣的性别為 " 弱 "。
這讓 Sir 想到在上野千鶴子的《始于極簡:女性主義往復書簡》裡,有一段談論為何如今男性、女性身上,都有 " 厭女 " 心态。
" 其實是一種‘恐弱’的心态,它與恐同一樣,恐弱是因為自己身上有柔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進行審查和排斥,對軟弱表現出強烈的厭惡。"
所以,在芭比最後出現的力量感,再一次讓女性回歸女性,再一次直視自己,完美,或是不完美。
這就是粉紅色的力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