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一條魚遊泳,竟然比一群魚還要吵?!,歡迎閱讀。
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 56 期,在過去的半個月裡,我們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
1)小虎鲸被困,救援進行中
2)因為海洋變暖,章魚視力變差
3)一條魚遊泳,比一群魚還吵
4)用吸管保護珊瑚
5)藍光污染,對鳥類更致命
6)科學家發現伏地魔螞蟻
擱淺虎鲸母子
最近,一對虎鲸母女在追擊斑海豹時冒險進入了淺水道,困在了溫哥華附近的澙湖裡。退潮時,虎鲸媽媽不幸擱淺死亡,屍檢發現,它肚子裡還懷着一條未出世小虎鲸。
而跟着媽媽來到這裡的 2 歲小虎鲸還活着,但在媽媽死後,它一直在附近遊蕩,不願意離開。
困在瀉湖的 2 歲小虎鲸 | Chad Hipolito / The Canadian Press / AP
當地原住民為小虎鲸取名為 "K ʷ iisa ḥ i ʔ is",意思是 " 勇敢的小獵人 "。為了拯救小虎鲸,讓它安全回到開放水網域與家族團聚,當地組建了一個由 50 人和 6 艘船組成的救援隊。一開始,大家嘗試引導小虎鲸自行離開澙湖,還播放了其他虎鲸的聲音來吸引它,可惜它并不配合,還是在澙湖裡徘徊。
于是,救援隊改變策略,決定把小虎鲸捕到網艙裡,再運到公開海網域。但小虎鲸依然不配合,而且它十分聰明,很快就适應了人類的戰術,救援隊根本抓不到它。救援隊只好暫停計劃,先密切關注小虎鲸的狀況,過幾天再嘗試救援。
小虎鲸救援船 | The Canadian Press
這邊在救援小虎鲸,另一邊則有人在尋找它家族的行蹤。救援隊計劃,先把小虎鲸安置到圍欄中,在它的家人路過時釋放它,讓它和家人團聚。
獸醫認為,現在小虎鲸的健康狀況還不錯,但它只有 2 歲,很多事都還依賴母親。而且,澙湖裡雖有鲑魚和鲈魚,但人們目前還無法确定小虎鲸有沒有進食,澙湖的鹽度也不适合它長期生存。它獨自一鲸生活在這裡,并不是長遠之計。
海洋變暖損傷章魚視力
因為海洋變暖,章魚的視力變差了。
章魚和人類一樣非常依賴視覺,大腦有 70% 的區網域負責視覺信息。它們靠視覺來偽裝自己、探測獵物的位置,以及躲避捕食者。
章魚會變色來偽裝自己,但需要視覺 | LASZLO ILYES / Wikimedia Commons
在一項新研究裡,科學家研究了不同溫度下章魚的情況,包括目前的溫度(19 ° C)、近些年的夏天溫度(22 ° C)以及未來變暖後溫度(25 ° C)。結果發現,溫度升高後,章魚眼睛晶狀體中的結構蛋白變少了,這會影響晶狀體的透明度和光學清晰度;此外,一種對視覺色素的再生必不可少的酶也受到高溫的影響。
章魚的眼睛 | Sylke Rohrlach / Wikimedia Commons
更令人憂心的是,海洋溫度上升還會影響章魚的下一代。在 25 ° C 的條件下,3 窩章魚卵有 2 窩沒能孵化出小章魚,因為章魚媽媽在照顧卵的期間就死亡了;剩下的一窩也只有不到一般的小章魚成功孵化,而且章魚媽媽一直處在焦慮的狀态。
剛孵化的小章魚 | Qiaz Hua
如果無法遏制全球變暖,随着海水溫度上升,成功孵化的小章魚将會變少,而且活下來的章魚也将難以看清獵物和捕食者,生存變得更加困難。章魚的食譜廣泛,它們的數量減少以後,食物鏈上的其他動物也将受影響。
一條魚比一群魚更吵
一群鲭魚一起遊泳,竟然比一條魚發出的聲音還小!
在這之前,大家普遍認為,魚成群結隊的好處主要是避免被捕食。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魚群一起遊泳竟然還有降噪的效果。
研究者建立的魚群遊動模型演示 | 參考資料 [ 3 ]
如果魚群裡每條魚都整齊劃一地運動,同時拍動尾巴,它們產生的聲波是同相的,會疊加起來,總聲音确實不會減少。但是,在真實的魚群裡,每個成員更可能會交替着擺動尾巴,這樣產生的聲波是異相的,可以互相抵消,最終竟反而比單獨一條魚遊泳時發出的聲音更小。
巨大的魚群 | OpenStax College /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研究者構建的模型,只要一條魚湊近另一條魚,它們之間不需要互相協調,降噪作用就開始生效了。加入的魚越多,降噪效果就越好。當一大群魚成群結隊地路過時,如果只聽聲音,捕食者會被蒙在鼓裡,以為這裡只有一條魚。
更巧妙的是,在減小聲音的同時,魚群成員尾巴的擺動可以導致水動力的相互作用,產生更大的推力,每條魚都可以遊得更快、更省力。
用吸管保護珊瑚
該怎麼保護瀕危的珊瑚礁呢?科學家找到了新的辦法:給小珊瑚插上吸管!
因為海洋溫度的上升,全球的珊瑚礁數量都在下降,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想盡辦法——除了保護原本的珊瑚礁以外,他們還在實驗室裡培育新的珊瑚,然後把小珊瑚放到海洋裡,希望它們茁壯成長。
愛吃小珊瑚的鹦鹉魚 | Uxbona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計劃很美好,現實卻總有意外。科學家精心培育的珊瑚移植到海裡後,竟然成為了鹦鹉魚等魚類的零食。它們把新種的珊瑚當爆米花啃,以至于珊瑚的存活率甚至不到 40%。要知道,培植一塊珊瑚的成本就超過了 100 美元,而且科學家本來還打算在未來 10 年裡種上幾萬塊珊瑚,要是都落入魚口,那努力和金錢就全都打水漂了。
被吸管保護起來的小珊瑚 | Chris Gug / phade
好消息是,魚只愛啃剛種上的小珊瑚,等珊瑚長大成熟,魚就會失去興趣。因此,保護珊瑚的關鍵就在于保護新種的珊瑚。一開始,科學家在珊瑚邊上圍上了金屬做的屏障,但這些屏障需要定期清除藻類,最終還得移除,又增加了很多工作。最終,他們想到了一個好方法——插上可降解的吸管。
吸管做的圍欄沒有頂 | Chris Gug / phade
更新版的珊瑚保護措施是一個圓盤,周圍環繞着 8 根吸管,這個圍欄并沒有頂,因為小珊瑚的生長需要陽光,而且這已經足夠擋住魚類了——它們一般不會頭朝下吃飯。科學家選擇了容易降解的材料,等珊瑚長大,魚類對它們失去興趣,吸管也就降解得差不多,不需要人工移除。
藍光對鳥更致命
最近,新加坡的科學家發現,夜間遷徙的鳥更容易因為藍光而撞上建築物。
藍光污染在城市随處可見 | Frank Schulenburg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學家分析了 2013~2020 年期間的 225 條鳥類撞建築物的記錄,結果發現,撞上建築物的候鳥大部分都是八色鸫。八色鸫色彩鮮豔,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它們之所以更容易撞上建築物,是因為它們在夜裡遷徙,又對藍光污染特别敏感,容易被光線吸引——而夜晚依然燈火通明的建築物,對它們來說就是死亡的召喚。
紅樹八色鸫 | DChai21. / Wikimedia Commons
在留鳥中,綠鸠和綠翅金鸠往往會撞上森林邊上的建築物。這則是因為,人類的城市讓大片的森林變得支離破碎,鳥兒在森林間穿梭時難免要穿過城市。科學家認為,為了保護這些留鳥,位于森林邊緣、高度低于 20 米的建築物都應該做好防撞措施。
綠翅金鸠 | Sham Edmond / Wikimedia Commons
每年,僅在北美就有幾億只鳥死于和建築物相撞。為了節能,很多地區都已經把路燈換成了白色 LED 燈,然而這些燈造成的藍光污染對鳥類來說卻是致命的。科學家建議,可以将路燈設計成更溫暖的、偏橙色的色調,對鳥類更友好。
伏地魔螞蟻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生活在地底的螞蟻,還把它們命名為伏地魔。
伏地魔螞蟻( Leptanilla voldemort sp. nov.)| 參考資料 [ 6 ]
這種螞蟻确實和哈利波特中的黑巫師伏地魔有那麼點像——它們長相蒼白,體格修長,還有個又長又尖的下巴(而且也沒鼻子)。伏地魔永遠藏在陰影之中,伏地魔螞蟻則生活在 20 多米深的地底,只在地下築巢和覓食。
伏地魔螞蟻 | 參考資料 [ 6 ]
因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地底下,伏地魔螞蟻身上沒有色素沉着,而且眼睛也看不見。它們只有 1~2 毫米大,可以輕松地在土壤的縫隙中鑽來鑽去。和别的螞蟻相比,它們的家庭規模小得多,一個蟻巢一般只有一個蟻後和 100 個左右的工蟻。
來個臉部特寫 | 參考資料 [ 6 ]
伏地魔螞蟻并不只是外表有伏地魔的神韻,它們很可能像伏地魔一樣是個可怕的獵人。科學家還不能确定伏地魔螞蟻一般吃什麼,但光看它們鋒利的下巴,就知道它們絕不是素食主義者。它們的近親物種會用下巴和尖刺來固定比自己大得多的蜈蚣,然後把幼蟲帶來進食,伏地魔螞蟻應該也有相似的掠食本領。
參考文獻
[ 1 ] https://edition.cnn.com/2024/04/06/americas/canada-orca-calf-orphan-rescue/index.html
[ 2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7255
[ 3 ]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3190/ad3a4e
[ 4 ] https://phys.org/news/2024-04-scientists-grasping-straws-infant-corals.html
[ 5 ] https://conbio.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obi.14255
[ 6 ] https://zookeys.pensoft.net/article/114072/
作者:貓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