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孩子光腳的好處竟然這麼多,後悔知道得太晚……,歡迎閱讀。
最近,全國各地的氣溫開始越來越熱,很多小寶貝也開始拒絕穿太多。
特别是一雙小腳丫,總想露在外面,剛穿上襪子,就鬧着自己抓掉了。可每到這個時候,總能聽到有人說:
寒從腳底起!
不穿襪子容易着涼!
上上周我孫子晚上沒穿襪子睡覺,就感冒了喏 ......
迫于小區、街坊大媽們的「叮咛」,不少新手媽媽只能給孩子套着厚厚的襪子。
相比之下,小寶寶的腳腳顯得更加無助、弱小、可憐:
明明已經很暖和的天氣裡,由于語言表達的天然弱勢,只能「住」在厚襪子裡,滲出陣陣腳汗。
光腳,真的會讓孩子生病嗎?
想讓自己的孩子光腳,不可以嗎?
實際上,光腳不僅不會讓孩子生病,還有很多好處。
光腳,不會讓孩子生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孩子手腳發涼 ≠ 感覺涼
手腳摸上去都冰冰涼,一看就是冷的!
不少老人家,會根據手腳的溫度,判斷孩子冷不冷。
實際上,孩子手腳發涼,不意味着真的冷。
孩子的血液循環系統不如大人,尚未發育完全。
手腳正處于血液循環末端,距離心髒較遠,血液循環相對成人較差,皮膚也相對較薄,手腳發涼是很正常的情況。
真正判斷孩子冷暖的方式,應該是「摸後背」:
● 後背溫溫的,孩子的體感溫度剛好;
● 後背已出汗,孩子穿着太多;
● 後背微微發涼,則需要增添衣物。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如果還有人跟你說,孩子不能光腳,不如反問過去:
小手和小腳,都是屬于四肢末端,天氣暖和的時候,小手可以露在外面,憑什麼小腳還要被嚴嚴實實地包着?
孩子生病,和「着涼」無關
街坊鄰居的唠叨歸唠叨,媽媽們最擔心的還是萬一被說中:真給孩子光腳了,生病了,這鍋還不是媽媽自己背?
事實上,孩子生病是由病毒、細菌入侵造成的,和外界溫度的高低沒有直接聯系。
比如感冒,是因為病毒入侵孩子的上呼吸道,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如發燒(有利于免疫系統消滅病毒),流鼻涕(多數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其中含有和病毒戰鬥陣亡的白細胞)。
再比如腹瀉,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感染了腸道病毒,春夏之交,正是腸道病毒活躍時期。
預防孩子腹瀉,主要是注意嚴防病從口入。注意食物的衛生(比如生熟菜板分開,生吃的蔬菜瓜果洗淨,食物充分加熱煮熟),食具的衛生(比如小嬰兒的奶瓶消毒,加輔食後的餐具消毒)和手衛生(飯前便後洗手,外出回家先洗手)。
而不是一味給孩子拼命穿襪子,根據季節、氣候以及寶寶的實際需求增添衣物才是正道。
更何況,光腳丫對孩子的好處,可比這些莫須有的「風險」多太多了!
光腳,讓孩子走得更穩健
光着的腳丫,是孩子的第二雙眼睛。
一些研究認為,光腳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平衡能力。
因為在光腳時,孩子能夠更好地感受來自地面的訊息,結合内耳處的前庭系統,調整自身走路姿勢、方向,和地心引力做好平衡,引導自身前進。
當我們給小寶寶穿上襪子或者鞋子的時候,就好像是孩子的第二雙眼睛被蒙蔽了,大腦感知的信息也被削弱。
這也容易造成孩子走路時,一直低頭關注地面。
從生長發育的角度,我們也更建議孩子光腳。
孩子出生時,足部的骨骼柔軟。
腳丫直接與地面直接接觸中,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足部力量,促進足弓發育,讓寶寶擁有更好的抓地能力。
同時,光腳也能夠刺激腳部與腿部的肌肉發育,一舉多得,簡直是孩子學走路時必不可少的環節。
光腳,刺激娃觸覺神經發育
一只腳丫上,遍布着無數個神經末梢。
來自地面的刺激,給予孩子信息反饋的同時,也刺激着觸覺神經的發育。
神經末梢接觸到外界刺激時,會将外部獲取的「感覺」與大腦建立聯系,從而更好地幫助孩子完成各種關于走路的動作。
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鼓勵孩子光腳,更鼓勵孩子光腳去體驗不同材質的地面:
木板、地毯、水泥、草坪、沙地、石磚 .......
粗糙的、平滑的,堅硬的、柔軟的,冰涼的、溫暖的 ...... 一系列的觸覺感受,都可以通過光腳,從不同材質的地面中獲取。
在歐洲,就有不少赤腳感官公園,鼓勵大人和孩子,踩在泥濘的小路,趟過布滿石子的河流,漫步在磚頭鋪成的路上,體驗大地提供的豐富感官體驗。
好多幼兒園、早教班,也會安排孩子赤腳活動,比如慢跑、跳圈,即所謂的「赤足教育」。
有人說,夏天來沒來,不要問知了,也不要問西瓜,只要問問自己的腳丫,願不願意再穿鞋穿襪,就知道了。
天氣一天天熱起來,大人都要穿涼鞋了,千萬别再攔着孩子光腳啦。
只要孩子自己願意,就讓他們在這個溫度剛好的季節,快樂地光腳吧。
(溫馨提示:光腳雖好,但不要在玻璃碎片、釘子等異物存在的地面以及浴室等地面上光腳丫哦。)
本文專家
劉華
審核專家
北京和睦家醫院
兒科 主治醫師
策劃制作
監制:大力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