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對馬斯克突然訪華的一點看法,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互聯網怪盜團
2023 年 5 月 30 日傍晚,艾隆 · 馬斯克的專機突如其來地降落在北京;此後 24 小時之内,他閃電式地會見了三位部長級官員,然後轉飛上海,視察了當地的特斯拉超級工廠。若無意外,他将在 6 月 1 日返回美國。這次訪問實在是太突然、太意外了,導致資本市場尚無法充分判斷其意義:過去兩天,特斯拉的股價是大漲的,但是港股和中概股的情況相當復雜(總體上先跌後漲)。
目前市場的一致意見是:馬斯克訪華肯定對特斯拉有利,這一點不用分析也能知道。但是對國内經濟、地緣政治格局等宏觀面的影響,還非常難以估量。我相信接下來的幾天之内,投行經濟學家和自媒體肯定會努力咀嚼本次訪問的新聞稿,試圖找出背後的隐喻。不過,我倒是有一些直截了當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馬斯克訪華,是我國在對美關系錯綜復雜的局勢下,試圖實現 " 政冷經熱 " 局面的一次努力。這樣的努力還會繼續,但效果尚待評估。
馬斯克與此前訪華的庫克,是最能彰顯 "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不可替代性 " 的外籍企業家,但他們的企業在中國的地位又都有些微妙;能否化解這種微妙性,需要考驗當事人的智慧。
先說第一條。毫無疑問,中美關系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沒有之一;遺憾的是,從今年 2 月以來,雙方的互信受到了一連串的破壞。由于中美雙方對許多國際重大問題的看法并不一致,要恢復互信絕非易事,指望任何一方單方面大幅讓步都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 退而求其次 " 不失為一種對策:如果布林肯或耶倫暫時不能來華,那麼至少庫克和馬斯克可以來華。
事實上,就在馬斯克訪華的同一時間,摩根大通 CEO 傑米 · 戴蒙正在上海參加摩根大通中國投資峰會,同時參會的還有星巴克、輝瑞等多家跨國公司的 CEO;我相信除了參加峰會之外,他們肯定還有其他密集日程。一言以蔽之:我國期待在對美關系中營造一種 " 政冷經熱 " 的局面。這種局面在此前的對美、對日、對歐盟關系當中都曾經出現過。因為美國是一個以自由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企業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它們認為中國足夠重要,也可以反過來對本國政策施加影響力。從過去的經驗看," 政冷經熱 " 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标還是恢復到 " 政經雙熱 " 的格局中去——就像乒乓外交的 " 小球推動大球 "。
我們不能高估企業家訪華本身的意義,畢竟他們在中國也就會停留 48-72 小時而已。這些跨國公司的 CEO 習慣了一年四季無休地橫跨各個時區,一次訪問算不了什麼。要知道,在上次訪華之後,庫克幾乎立即訪問了印度!不過,馬斯克的這次訪華,得到的接待規格确實明顯較高,官方色彩明顯較濃。這或許說明,從庫克訪華到馬斯克訪華的短短一個多月内,又發生了很多事情。無論如何,當前的國際關系相當復雜,這就是港股和中概股市場(甚至包括 A 股市場)滿腹狐疑、糾結不已的原因。
如果馬斯克在結束訪問之後,以個人角度發表一個詳盡的總結陳詞,我們就會知道得更多一點。遺憾的是,我覺得這種事情不會發生——雖然很多人認為馬斯克是一個低情商、直腸子的技術宅,但那僅僅是人設;他其實精明得很,只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他在公開場合只會發表一些誰都不得罪的、照本宣科的言論,不太可能提供什麼有效信息。
再說第二條。蘋果的庫克和特斯拉的馬斯克,是近期訪華的最受矚目的跨國企業家,得到的接待規格也最高(馬斯克更高一些)。其中邏輯不難理解:
他們的企業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最高,最不樂意看到 " 脫鉤 " 的發生;
他們的企業同時也以中國為重要市場,甚至以中國為最大的海外市場,所以更願意看到一個富強、高速增長的中國。
相比之下,摩根大通、星巴克、輝瑞……要麼并不同時在上述兩方面依賴中國,要麼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淺。" 政冷經熱 " 的突破口,只能是蘋果和特斯拉這樣的公司。不要忘記,就在馬斯克訪華的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宣稱 " 很關注美國企業在中國的遭遇 " ——只要中國照顧好馬斯克,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擊這種宣稱。
耐人尋味的是,蘋果和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地位,近年來似乎有一些微妙。它們仍然是各自領網域裡的最強者,但是國產品牌的趕超努力沒有停止,雙方的競争日益激烈、日益超出正常的市場競争範疇。具體而言,蘋果擋住了華為、小米、OPPO、vivo ……等國產手機品牌的上升道路;特斯拉則給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國產造車勢力造成了阻礙。一部分消費者和媒體會大聲抗議說,華為遭遇制裁的背後可能有蘋果搗鬼,而特斯拉大幅降價明顯就是衝着中國造車新勢力來的——不論這是否事實,但很多人就是這麼想的。
在某些人看來,最好的情況是:讓蘋果和特斯拉繼續為中國制造業帶來更多需求,但是讓它們少從中國市場賺走一些錢。很遺憾,這種事情不太可能發生。因為蘋果和特斯拉利用中國產業鏈所制造的產品,很大一部分本來就是為了在中國銷售;中國區的業績還顯著影響着它們的财務業績和股價,從而間接影響了它們在中國擴產的能力。
由此帶來了一個更加值得思索的問題:蘋果和特斯拉(以及其他一些跨國企業)對中國供應鏈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們與本土品牌之間的競争關系,二者孰輕孰重?後者會不會影響到前者,前者又會不會對後者發揮作用?這個問題對于特斯拉而言更加微妙,因為特斯拉是直接在中國擁有工廠,而不像蘋果通過富士康等合作夥伴在中國進行生產。我相信馬斯克訪華時很可能探讨了這個問題,只是我們暫時還不知道探讨的細節。
總而言之,馬斯克的突然訪華,既不是中美之間 " 政冷經熱 " 格局的開始,也不是結束。嚴格地說,我們尚未真正進入 " 政冷經熱 " 的階段,只是存在這樣的願景而已。在庫克、馬斯克和傑米 · 戴蒙之後,肯定會有更多類似量級的跨國企業 CEO 訪華——如果英偉達的黃仁勳或者微軟的納德拉在一個月内出現在北京和上海,我絕對不會感到奇怪。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對于這些 CEO 而言,到包括中國在内的任何國家走一趟、呆上兩三天,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當他們回到美國之後,是否願意重新檢視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看法,乃至反過來影響本國的大政方針,那才是真正的挑戰所在。
還需要強調一句:吸引跨國企業 CEO 訪華、彰顯中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是促進經濟持續復蘇的一個重要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例如,内需的復蘇、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的復蘇、地方财政和老齡化等問題,可能比外向型制造業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如果能把對美、對歐等對外關系搞好,當然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但如果把經濟運行中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對外關系問題,那也是過度簡單幼稚的。相信富有經驗的人能夠理解我的說法。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