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B站9.9,沒打碼我真不敢看,歡迎閱讀。
前幾天,微博上的一條熱搜着實讓人心痛。
15歲女孩因為減肥,在醫院裡多個髒器衰竭而去世。
去世前,只有24.8公斤,宛如一張被子那麼輕。
女孩的父親稱,過年至今,50多天,她只喝水,沒吃過飯。
網友們對女孩"為愛減肥",充滿了心疼、不解,甚至還将女孩冠以"戀愛腦"的稱謂。
甚至,認為孩子不吃飯,是父母的失職。
但,如果能清晰地理解這個女孩所患上的是"神經性厭食症",屬于非常嚴重的一種心理疾病。
估計,就不會這樣輕易地認為,這僅僅是"減肥"、"不吃飯"。
這個女孩的故事,來自小破站出品的一部9.9分的紀錄片。
閃閃的兒科醫生
一部在《人世間》後,又将目光對準了兒科醫院的紀錄片。
說實話,這是真漲知識。
不僅有醫生耐心地跟你解釋,兒童的常見病例是什麼。
還有最基礎的挂号常識,也教——
你就看,這個媽媽說,孩子肚子疼,挂内科。
護士說,這要挂外科。
媽媽不理解,肚子裡面疼,為啥要挂外科?
另一個爸爸,也是一樣迷糊。
孩子皮膚有疹子,想挂外科,理由跟上一位媽媽一樣——在外面,就要挂外科啊。
沒毛病。
甚至,還有人帶着小弟弟找神經内科的醫生,看"小弟弟"。
别以為這是"兒科",就與我們無關。
希望每一位曾經的孩子,或是準備要孩子的夫婦,或是已經有孩子的父母們。
都請仔細看看這部紀錄片。
在這一個個故事中。
我們可以更好地,看到自己。
01
孩子,孩子
當然要從孩子說起,在兒科醫院裡,孩子,總是最重要的角色。
意外傷害、天生性的疾病或是心理上的問題,都有可能成為他們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可,就有些孩子,讓大人捏把汗的同時,還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有時候,Sir看着看着,就不小心笑了出來。
這期都要笑出眼淚了哈哈哈哈
這天。
有個小男孩跟同學打打鬧鬧,棍子把頭打破了。
還好,只是個皮外傷。開始,男孩還嘻嘻哈哈,表示沒啥大事。
但,突然聽到醫生說,估計要縫針時,心裡防線崩塌了,哭着,喊着,說自己"死定了"。
可沒辦法,一定要縫針。
男孩嘆口氣說——
沒關系,那只能是面對"疾風"了
果不其然,彈幕飄過一群"哈哈哈哈"
亞索聽了都要給他點贊。
這樣的,是孩子。
那樣的,還算不算孩子?
16歲的小周,虎背熊腰,180左右的身高。
剛一進門,急診科的黃子龍醫生掃了一眼,随口一問:孩子呢?
小舟:我就是孩子。
唔……啥病症?
"尿尿有點痛",小舟說,自己網上查過,會不會是淋病啊。
黃醫生嘿嘿一笑,毫無防備的一句反問——你有這種生活史嗎?
沒想到,對方很誠懇地回答。
有。
醫生一怔,但良好的醫德讓他繼續問出了非常職業的一個問題:
做過安全措施嗎?
沒有,因為我平時都挺安全的。
一系列騷操作下來。
Sir跟網友也都有點疑惑了。
說他小吧,他已經是"大人",說他大吧,但,他還是未成年,來看兒科也沒有什麼問題。
當急診醫生把小周的病況轉給另一位化驗科醫生時,這個情況,讓冷靜的醫生半天也組織不好語言。
"那個,就是,怎麼說......."
生怕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負擔。
性教育的不全面,與孩子還不成熟的心理、生理發育,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手足無措地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
甚至可以說,是很生硬地擠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不僅小舟一人。
在與上述神經性厭食的女孩同一集,裡面還有另一位因為胃痛,來醫院就診的女孩。
女孩說因為快要臨近藝考,所以,近期開始減肥。
所以,餓壞了身體。
時間緊,任務重。
女孩甚至想從130斤,減到95斤。
她減肥也減到一個極端——
三天就吃了一根黃瓜。
因為她覺得,瘦下來才好看。
跟同學比,只有瘦,才能當好主持人,藝考才能拿高分。
對于這些孩子,在大人看來,只能說,他們還都只是孩子。
但,有時候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眼光,接受這個世界的信息時,又不能完全說他們只是一個"孩子"。
他們想用成年人的方法,去處理自己所面對的一切時,有時候,卻還是無能為力。
我們都說,他是個孩子。
但,有時候我們也知道,僅僅是"孩子"的借口,去逃避問題已經是沒有用了。
而是去尊重一個孩子,去理解一個孩子。
去陪伴,善待一個孩子。
難。
太難了。
02
大人,大人
都說久病榻前無孝子。
可,如果一個"病"字放在孩子身上,就有完全負責的父母嗎?
這天,心外科的主任醫師陳欣欣就接到了這樣的一個病例——
陳欣欣,作為心外科的第一把刀。
只要他拍胸脯、打保票的手術,那就完全沒問題。
一對懷孕的夫妻,來到了他的特診室内。
產檢時,胎兒心髒房室間隔缺損。
非常簡單地說——就是正常人四室一廳,患兒可能一出生,心髒是三室一廳。
陳醫生跟他們解釋,這個手術很簡單,寶寶出生後6月到1歲就可以過來做手術,醫生很謙虛(驕傲)地說:
"手術不能說100%,起碼是99.5%的成功率,做完就跟正常人一樣。"
但。
丈夫問出了第一個問題,就讓醫生覺得很不對勁:人體基因會不會影響胎兒的畸形發育?
陳醫生:這跟這個孩子有關系嗎?
妻子又問了第二問題, 如果以後他出生後,要跟學校報備心髒病,會不會影響孩子啊?
陳醫生:我都治好了,學校報備什麼?
随即,妻子又問了第三個問題:是男是女,我們也不知道。
陳醫生:跟男女有什麼關系?
終于,醫生算是聽懂了,說白了,這對夫妻就是不想要一個心髒有缺損的孩子。
就算是治好了,他們也覺得這個孩子是不健康的。
陳醫生又一次靈魂追問:
是不是這樣?
這對夫妻才終于松了口:有一點。
相比來說,另一家人,卻大不相同。
恩希,出生後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髒病,如今,又伴随着肺部感染,出現了嚴重的肺炎。
爸媽從孩子出生後,就輾轉北京、深圳各地尋醫救命,房子都賣了,就為了治好女兒的心髒病。
這次終于來到了深圳兒童醫院,找到了陳欣欣醫生。
向來拍着胸脯,給人吃定心丸的陳醫生,這次也看着孩子的CT結果,很直接地說——
她(心髒)就是個"爛兮兮"的樣子,能活到現在她容易嗎。
但,爸媽沒有放棄。
愛,其實并不是在嘴裡說說,也并沒有那麼多條件可講。
有時候,愛,就是無私的。
恩希的生命指标在住院後,終于能獲得上手術台的條件了,醫生把孩子推進手術室前,讓恩希的爸爸對女兒說一句"加油"。
爸爸遲遲說不出口。
看着渾身插着管子的女兒,即将進入的又是未知風險的手術室。
他哪裡有心思說"加油"呢。
心疼,只有心疼。
認真看了看女兒的臉,還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當恩希做完手術,推出來後爸爸抹了抹眼淚,媽媽小碎步地跟在醫生後面,眼睛舍不得離開。
這個孩子,還沒學會叫爸爸媽媽,就幸運地擁有着世界上最愛她的兩個人。
在這裡,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了。
有人讓人感動落淚。
就有人讓人忍不住搖頭。
這天,骨科裡來了一位背部燙傷感染的小朋友,他的故事在今天也上了熱搜。
孩子燙傷嚴重,奶奶雖然處理過,卻是那土法、偏方胡來。就在危及生命時,才被送到了醫院。醫生說,這種傷勢需要植人工皮,可以較快緩解孩子燙傷,甚至,可以減少瘢痕組織帶來的生活不方便,不影響美觀。媽媽這邊是說動了。爸爸在電話那頭,只有一個觀點——不要聽醫生的。為什麼?後來我們看到,孩子住院後,爸爸只來了一次,見到醫生的第一句話,問的就是,治療要花多少錢。就算是醫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的爸爸就是不同意做手術。
而就在這個小朋友住進醫院後,急診又送來了個看上去只有2、3歲的小女孩。因為聽到水壺燒開的聲音,好奇,拽了拽電線,導致開水潑灑,雙腳被嚴重燙傷。爸爸看着女兒受罪的模樣,眼淚一顆顆砸下來。
處理完急診的包扎後,女孩生命體征在搶救後也平穩了下來。醫生跟女孩的爸爸商量孩子日後的康復問題,三個治療方案:1,敷藥;2,人工植皮;3,自體植皮。由于燙傷程度深,女孩一定要植皮,不然會影響手、腳日後的行走功能。自體植皮由于雙腳面積太大無法實現,人工植皮需要3萬元。這一家并非是大富大貴之家。你看,爸爸向醫生問出的問題——(能)用我的皮去給她補回來嗎
就能知道,他愛女兒,想救她,但又沒有太富足的錢。寧可,我去痛。也請救救她。反觀,上一個背部燒傷的孩子,當骨科的熊醫生處理完急診,趕回病房想給孩子做手術時。回到病床上一看,空空如也。護士說,孩子家長要求出院了。而熊醫生也只能垂頭喪氣,無奈地說——走就走吧。
有那麼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面對現實,愛的分量有多重,有多少。似乎,一眼就能望清楚。03孩子,大人如何将孩子歸還于孩子。也許,大人似乎永遠都不明白。在學校,比學習;在家裡,比乖巧。孩子更像是家長的附屬品,你要他/她高矮胖瘦,随意塑造,都可以任意為之,只要冠以——我為你好。有這麼一個科室,是可以"操控"孩子的生長發育,讓孩子變得更高的——内分泌科。坊間這樣流傳,孩子身高"雞"不上去,就打生長激素。
△ 新華網(上)與澎湃新聞(下)的報道于是。就有家長希望讓醫生給自己的孩子打上幾針,讓孩子比别人高個幾cm。更是以愛之名——"我們家長想幹預一下,不行嗎?"
内分泌科的焦醫生在檢查了孩子各項發育指标後,孩子一切正常。于是拒絕。家長不死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發現這個醫生真是硬骨頭,才終于放棄。
身高要幹預。學習要幹預。也許,未來一切都會去幹預。另一個家長,帶着自己6歲只有109厘米的兒子,也來到了焦醫生面前。母親孕期吃素,孩子生下體重偏輕;3個月就用母乳與粥水混合喂養,營養也不夠(醫生氣得翻了個白眼);
不是虐待,也不是吃不上飯。深究原因——奶奶覺得媽媽的母乳,太上火。在奶奶家,因為大人常年吃素,孩子也只能這麼跟着吃。按照這樣的生長發育下去,成年的身高,只能到150左右。
這樣下去,孩子一定要打生長激素才能跟得上正常孩子的發育水平啊。可媽媽,還是猶豫了——不想打。
一個,是沒病也想打。一個,是有病也不打。孩子自己呢?無人過問。在紀錄片裡,Sir看到了許多"被選擇"的孩子,在家長的一個選擇下,他們或許就走上了另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打激素,為你好,不打激素,也是為你好。就看着兩個家長。都是"固執"地在愛孩子,但也都害了孩子。可到底哪一種選擇是正确的,就算,答案已經被告知,家長心裡還是有着自己必須"堅持"的偏見。以這樣的一種愛,去養育一個孩子,這不像是愛,而更像是将孩子變為一片試驗田。成功,固然開心。失敗,那他就不是"這塊料"。這兩個案例,雖不用經歷多少生死,卻也折射出有多少的家庭,用"愛"綁架孩子。在那麼多家長面前。Sir對其中的兩位印象頗深。戴帽子的樂樂媽媽,跟灰色T恤的爸爸,帶着孩子來到醫院就診。手指被鋼印機,從三維圓柱體,直接壓成了二維平面。
媽媽在孩子看不到視角,已經哭得不行了。籤手術須知時,雙手都不停顫抖。 但為了讓孩子能放心、踏實地進去手術,心痛不已的她,還是打起精神,安慰自己的孩子。可當手術室的門,關上的那一瞬間。她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轉頭,又哭了。
另外一個孩子,小文,騎車摔了個右手骨裂。如果放在Sir小時候第一反應,估計是"完了,又要挨頓罵了"。但,小文的爺爺問他,你下次還敢不敢再騎?
小文說,敢。爺爺回答,敢就好。看到了麼。兩個家庭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是以一種情緒非常穩定的方式,讓孩子在家庭裡,感受到被支持,被鼓勵,甚至自己是被愛護着的。在他最傷心,痛苦的時候。獲得一個穩定情緒大人的陪伴。這應該會是他們在未來,信心、勇氣,最根源的所在。這Sir想起了周星馳的那部《長江七号》。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窮苦家庭出身的小狄,進入貴族學校備份受歧視,卻會如此情緒穩定,不卑不亢?一個細節。打蟑螂。父子倆吃飯時牆上竄出來一只蟑螂,小狄用手打它。
遭到了父親的斥責。但勸阻無效,怎麼辦?電影中出現了可能是影史上唯一一個把蟑螂都拍得溫馨無比的畫面:父子倆開展了一場打蟑螂比賽。
不是要求子女順從。也不是無邊界的寵溺。而是陪伴。與愛。也正是如此,小狄會在面對曹主任的"嫌貧愛富"時,吐了吐舌頭,禮貌而不失尴尬地保持微笑。
也正是如此,他會說出他的志願是"當窮人"這樣的話。因為爸爸說只要有骨氣不吹牛,不打架,努力讀書就算窮到哪裡都會受到尊敬的
孩子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捏"出來的。當你以什麼樣的方式陪伴孩子,孩子就會變成你在他面前的樣子。他是你行為的鏡子。所以。所謂愛,真的不是說說而已。它是一分一秒累加起來的陪伴。是一次次選擇。更是每一次平等的溝通與對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