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非洲小孩舉盲盒,中東土豪買螺蛳粉,歡迎閱讀。
争奪 2000 億元市場
都說 " 和尚不食人間煙火 ",可泰國和尚們卻為盲盒破了戒。
2025 年開年,一段寺廟抽盲盒的視頻在社交媒體瘋傳:身披袈裟的僧侶們圍在泡泡瑪特櫃台前,虔誠地搖晃着抽盒機,甚至有人為搶限量款在佛殿前上演 " 鬥法 "。
文化聯名的 " 煉金術 ":從 IP 适配到宗教禁忌的精準爆破
泰國和尚抽盲盒的背後,是泡泡瑪特用三年時間織就的 " 文化降頭 "。2022 年首店落地曼谷時,這個中國潮玩品牌還頂着 " 低俗玩具 " 的罵名。但當 " 拉瑪十世泰式神話 " 系列盲盒上市後,一切魔幻地反轉了:泰國人突然發現,那些曾供奉在寺廟裡的神佛,竟能以 Q 版形象躺在自己掌心。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首月銷售額破千萬泰铢,社交媒體互動率超國内 3 倍,甚至催生出 " 盲盒代抽 " 職業。
更魔幻的是,泡泡瑪特将泰拳、大象、潑水節等文化符号解構重組,把傳統元素變成 Z 世代的社交貨币。
泡泡瑪特的成功,本質上是場 " 文化煉金術 "。
當奶茶品牌還在為 " 珍珠奶茶該不該加椰果 " 争論時,這個潮玩巨頭早已摸清東南亞市場的文化命門:泰國人信仰佛教但痴迷占星,越南人崇拜祖先卻沉迷二次元。
于是,"Molly" 披上泰式紗籠,"Labubu" 化身越南奧黛少女,連寺廟裡的羅漢都被設計成盲盒隐藏款。
這種精準爆破的威力在于,它繞過了傳統國貨出海的兩大死穴—供應鏈遲鈍與 IP 适配錯位。
小商品城用 " 數據 +AI 選品 " 模式教給奶茶品牌的教訓,被泡泡瑪特玩得更絕:在曼谷設計中心,設計師們用 AI 掃描 10 萬張泰國寺廟壁畫,提取出 2000 個文化符号,再通過社交媒體熱搜詞預測 IP 熱度。結果,泰式神話盲盒上線 72 小時即售罄,連寺廟住持都主動聯系要求定制 " 佛系盲盒 "。
當盲盒變成 " 新神明 ",國貨出海已進入 3.0 時代。在越南胡志明市,年輕人把抽中隐藏款視為 " 玄學 ",甚至發展出 " 盲盒占卜 " 服務;在印尼雅加達,收藏家們為争奪 " 火山爆發款 " 大打出手。
這種 " 造神運動 " 正在重塑海外消費生态。數據顯示,購買過泡泡瑪特盲盒的消費者,對 " 中國制造 " 的好感度平均提升 47%。
當泰國寺廟開始用盲盒代替功德箱,當越南學校出現 " 盲盒早戀 " 現象。那些曾經批判 " 低俗文化 " 的保守派,如今正排隊購買 " 佛系盲盒 ",甚至有人宣稱 " 抽到觀音款就能獲得神明庇佑 "。
奶茶折戟東南亞:文化 " 水土不服 " 的致命傷
都說 "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可這年頭,連和尚都開始為盲盒破戒了。曼谷寺廟前僧侶們搖晃抽盒機的畫面,撕開了國貨出海最魔幻的真相——當泰國寺廟的功德箱裡躺着 "Molly" 盲盒,當越南奶茶店因 " 珍珠太硬 " 被砸店,這場全球化浪潮下的商業博弈,早已不是簡單的 " 水土不服 "。
蜜雪冰城在越南的潰敗,堪稱國貨出海的 " 滑鐵盧 "。當 " 珍珠太硬 " 的差評刷爆社交媒體,當 " 冬陰功味奶茶 " 被罵成 " 黑暗料理 ",這個靠 " 甜蜜暴擊 " 征服小鎮青年的品牌,卻在東南亞栽了大跟頭。
問題出在哪?
供應鏈響應慢得像老牛拉破車——從國内調貨要兩周,等新品上架時,消費者早已被本地品牌用 " 椰漿 + 斑斓葉 " 的組合拳勾走了魂。
更致命的是 IP 适配的荒誕:總部堅持用 " 雪王 "IP,卻不知東南亞消費者更信 " 四面佛 "。結果,門頭上的雪王被潑漆,店員被迫在門口擺起佛像。
這場文化衝突的代價是慘痛的——單店日銷量從 2000 杯暴跌至 200 杯,加盟商血本無歸。
完美日記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曾被寄予厚望。可當 " 故宮聯名 " 眼影盤擺上貨架,卻成了無人問津的 " 東方古董 "。歐美消費者不懂 " 千裡江山圖 " 的意境,只覺得包裝上的仙鶴像 " 萬聖節裝飾 "。
更尴尬的是,主打 " 平價國貨 " 的定位,在通脹嚴重的歐美市場毫無競争力—— 15 美元的口紅,在 MAC 面前像極了地攤貨。
歐美市場退貨率高達 35%,社交媒體差評率是國内的 5 倍。那些在小紅書上被吹爆的 " 斬男色 ",在 TikTok 上被吐槽成 " 死亡芭比粉 "。這場 IP 适配的失敗,讓完美日記的出海夢碎成渣。
義烏小商品城卻玩出了新花樣。他們用 AI 掃描 10 萬張海外社交媒體圖片,提取出 " 泰式碎花 "" 韓式珍珠 " 等 2000 個時尚元素,再通過大數據預測熱賣款式。結果,一家做美甲貼片的工廠,靠 " 數據煉金術 " 讓東南亞訂單量暴漲 400%。
更絕的是,他們開發出 " 文化适配度算法 ",能自動匹配不同國家的禁忌元素——給伊斯蘭國家的產品去掉蓮花圖案,給印度客戶加上孔雀元素。
這種科技賦能的威力,在奶茶行業同樣奏效。一家深圳奶茶品牌用 AI 分析出 " 泰國人嗜甜如命 " 的結論,将糖度提升 30%,再配上 " 佛系養生 " 的營銷話術,單店日銷直接破千杯。
泡泡瑪特在泰國的成功,是這場 " 文化煉金術 " 的巅峰之作。他們把泰拳、大象、潑水節等文化符号拆解成 2000 個元素,再通過 AI 組合出 1000 種盲盒款式。
結果,泰式神話盲盒上線 72 小時即售罄,連寺廟住持都主動聯系要求定制 " 佛系盲盒 "。和尚們開始用 " 抽到觀音款能獲得神明庇佑 " 的話術帶貨,社交媒體互動率超國内 3 倍。
但,當 AI 算法能精準預測消費者喜好,是否會加劇文化同質化?當供應鏈響應速度超越文化适應期,是否會引發更深層的文化衝突?更可怕的是,當品牌過度依賴數據,是否會失去對文化本質的敬畏?
非洲小孩舉盲盒,中東土豪買螺蛳粉
都說 " 便宜沒好貨 ",可這年頭,義烏生產的九塊九包郵眼影盤,竟讓迪拜王子在 ins 上連發三條開箱視頻。非洲小孩舉着泡泡瑪特盲盒直播開箱,中東土豪為螺蛳粉直播嗦粉。
三年前,速賣通上 " 九塊九包郵 " 的旗袍還在被吐槽 " 像窗簾布 ",如今敦煌研究院聯名漢服卻在巴黎時裝周被搶購一空。
這背後的認知裂變,比亞馬遜雨林的閃電更劇烈:當李子柒視頻在 YouTube 收割 1400 萬粉絲,當《原神》用璃月港讓老外通宵排隊買周邊,國貨出海早已不是 " 清倉拋售 ",而是 " 文化 " 的精準投放。
在印度,花西子雕花口紅被奉為 " 新娘必備 ",卻因 " 孔雀圖案觸犯神明 " 遭抵制;在越南,蜜雪冰城珍珠奶茶因 " 糖分超标 " 被貼上 " 慢性毒藥 " 标籤。文化輸出的代價,是 100 個成功案例背後,藏着 300 次文化衝突的暗傷。
TikTok 直播間裡,主播用越南語喊着 "OMG 買它 ",背景板卻是敦煌飛天與埃及豔後的魔幻拼貼。這場 " 賽博趕集 " 有多瘋狂?某螺蛳粉品牌靠直播帶貨,單日銷量暴漲 3000%,但退貨率高達 45% ——老外們被 " 酸筍味 " 熏得退貨時,還在評論區刷 " 想嘗嘗臭豆腐味 "。
某國產積木品牌用 " 賽博朋克風三星堆 " 眾籌,目标 10 萬美元,結果 3 小時破百萬。但籌到錢後,因 " 文化挪用 " 被網友罵到關站。
這讓人想起張愛玲筆下的上海灘:" 紅的牆,綠的瓦,都是西洋景裡的東方皮相。"TikTok 直播間裡的國貨,何嘗不是如此?
王寧說泡泡瑪特要做 " 中國迪士尼 ",這話裡藏着兩把刀。一把是 IP 煉金術:Molly 系列靠 " 大眼睛、嘟嘟嘴 " 收割全球少女心,卻因 " 抄襲日本 Sonny Angel" 被告上法庭;另一把是全球化野心:在東京原宿開旗艦店,卻因 " 佛像盲盒觸犯神道教 " 遭抵制。
" 文化輸出 " 這出戲,演得越賣力,越容易露怯。當泡泡瑪特在紐約時代廣場投廣告,美國人卻在吐槽 " 這些小人偶像極了被解雇的華爾街精英 "。
IP 全球化,終究逃不過 " 橘生淮南 " 的詛咒。
國貨創新的悖論,比螺蛳粉的臭味更刺鼻。某品牌推出 " 火鍋味香水 ",上線首日銷量破萬,卻被罵 " 聞起來像廁所除臭劑 ";故宮文創用 " 千裡江山圖 " 做眼影盤,卻被質疑 " 糟蹋文物 "。創新這把刀,既能斬獲流量,也能割傷文化。
78% 的 Z 世代認為 " 國貨創新等于文化自信 ",但 65% 的消費者拒絕購買 " 文化挪用 " 產品。
全球化視野這碗飯,吃好了是盛宴,吃砸了是砒霜。某品牌在非洲賣 " 中國風手機殼 ",印着 " 恭喜發财 " 的漢字,結果被罵 " 種族歧視 ";某遊戲公司在中東推出 " 阿拉伯風皮膚 ",卻因 " 女性角色露臍裝 " 遭禁。
" 全球化 " 這朵花,開得越豔,刺越扎人。
當我們在紐約時裝周展示 " 新中式 ",巴黎人卻在質疑 " 這是不是對香奈兒的拙劣模仿 "?文化輸出的終極考驗,是能否在 " 他者 " 眼中保持尊嚴。
【結語】
我們用 AI 分析全球數據,卻讀不懂印度人眼裡的 " 孔雀崇拜 ";我們靠直播帶貨日進鬥金,卻治不好越南人嘴裡的 " 珍珠恐懼症 "。當 TikTok 直播間飄起螺蛳粉味的彈幕,當非洲小孩用蹩腳中文喊 " 買它 ",我們究竟是在輸出文化,還是在販賣刻板印象?
或許答案藏在迪拜王子的開箱視頻裡:他拆開泡泡瑪特盲盒時,鏡頭掃過背景牆上那幅《千裡江山圖》。這一刻,文化輸出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 " 文化碰瓷 " ——我們賣給世界的,究竟是商品,還是我們自己都說不清的 " 東方想象 "?這或許才是國貨出海最致命的誘惑與陷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市值之家 ",作者:孫鑫鑫,編輯:孫超,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