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國產劇的禁詞,終于被她拍出來了,歡迎閱讀。
最近一則新聞,得到了許多網友的好評。
四川一位小學老師,給男女同學一起上了堂生理健康課。
不僅講解了身體發育、月經等相關知識,還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學習如何使用衛生巾。
評論區不少網友都在稱贊。
并且,希望全國普及。
大大方方的普及性教育,才能避免青少年對身體發育、月經等正常生理現象產生羞恥感。
遺憾的是,大多數地方,仍然處于性教育不足的現狀。
家長視其為洪水猛獸,常常避之不談。
孩子們則會因為青春期的身體變化,面臨身邊的羞辱和嘲笑。
而在國產影視劇中,我們也很少看到這類話題的出現。
甚至,還會加以屏蔽。
去年的國產劇《她們的名字》,就将台詞中的衛生巾,都用後期配音改成了卸妝棉。
注意看口型:「衛生巾」
恰好,最近一部新片上線。
就用真實且明快的筆觸,坦坦蕩蕩地呈現了這個話題。
在一眾大片中殺出重圍,成為近期口碑佳片。
豆瓣評分8.1。
年度黑馬,值得一看——
《上帝在嗎?我是瑪格麗特》
電影開篇,就洋溢着滿滿的青春活力——
陽光下的泳池派對,草地上的嬉戲打鬧。
數十個少女,享受着夏令營的興奮與快樂。
故事的主角瑪格麗特,就是其中的一員。
11 歲的她,看似無憂無慮。
但身為青春期少女,誰還沒點兒小秘密。
她最大的秘密,就是胸部悄然無息地突然變大了。
這給她帶來了許多生活上的困擾。
明明想要買内衣,卻不知如何向媽媽開口。
只好背着家人看雜志上的内衣廣告。
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讓媽媽帶自己去商店。
進店之前還要表情嚴肅地在心中祈禱——
「祈求讓我能塞點東西進去吧」
向往發育,又滿心恐懼。
更是對售貨員無意的表述,格外敏感——
「那麼小的不多耶」
除了身體的變化,另一件事更讓瑪格麗特糟心——
由于父親升職,她需要離開紐約,搬到小鎮生活。
她不得不離開朋友和奶奶。
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上學。
雖然萬般不情願,但胳膊擰不過大腿,瑪格麗特還是得跟着父母走。
幸運的是,瑪格麗特的新鄰居南希是個「社牛」。
剛搬來的第一天,她就主動上門提出邀約。
得知是同班同學後,更是将她拉入朋友圈一起玩耍。
就這樣,新生活開始了。
青春期少女聚在一起,話題總歸逃不過那幾個。
懵懂的愛情和對身體的好奇。
為了方便分享,瑪格麗特的小團體有着幾項規定。
第一,不得隐瞞暗戀對象。
每人準備了一本「男生手冊」,寫下喜歡的男生名字。
但凡聚會都必須展示手冊,不可以有任何隐瞞。
第二,月經匯報。
小團體中一旦有人來了月經,也必須要向其他人匯報。
包括且不限于,所有細節和感覺。
第三,豐胸鍛煉。
最重要的,當然是胸部的發育。
不同于國内很多少女會「以大為恥」。
以南希為首的小團體,都期待着自己能夠變成性感美人。
每次聚會,豐胸鍛煉成了她們的專屬活動。
「我們一定要擴胸!」
第四,窺探 18 禁。
小團體會一起偷看《花花公子》。
也會對解剖書上的男女隐私部位,細細觀察。
既是大膽的禁忌之旅,也是開拓視野的學習之路,更是增進友誼的歡樂時光。
總體而言,瑪格麗特的新生活過得不賴。
但青春期的少女之間,還有另外一個秘密:
她們總會暗自較勁。
月經什麼時候能來,就是最重要的指标。
随着朋友們的「喜事」接二連三降臨,發育較慢的瑪格麗特壓力越來越大。
得知母親有個表妹 16 歲才迎接初潮,她驚呼——
「要是 16 歲前沒來,我就别活了」
母親的安慰毫無效果,瑪格麗特開始向上帝祈求——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嫉妒過
我讨厭自己嫉妒
祈求讓我快快長大
讓我的月經來
祈求我像其他人一樣「正常」
祈禱結束,立刻前往超市購買衛生巾。
心理安慰也好,吉祥物也罷。
只要能來月經,瑪格麗特願意做任何事。
雖然站在成年人的視角,這看上去有些幼稚好笑。
但,這就是獨屬于少女的青春時光。
除了身體發育帶來的焦慮,瑪格麗特還要面對着一個更重大的問題——
信仰。
雖然片名中有「上帝在嗎」,但事實上,瑪格麗特并沒有信仰。
至少,暫時是沒有。
她的身份有些特殊。
母親信仰基督教,父親卻是猶太教信徒。
她的父母認為,不如将選擇權交給她自己。
等到成年之後,再決定信仰。
正因如此,她從小到大沒有參加過任何慶祝活動。
但,父母不在意,并不代表其他人不在意。
得知瑪格麗特的復雜背景後,老師要求她将「宗教」作為研究主題。
在老師看來,這能夠幫助她找到自己的信仰。
但對瑪格麗特而言,她還不想面對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瑪格麗特家中還有一段往事。
她的外公外婆是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
對他們而言,女兒找了一個猶太教女婿,無疑是對信仰的亵渎。
婚前,他們索性威脅瑪格麗特的母親。
如果堅持要嫁,就斷絕關系。
結果顯而易見。
瑪格麗特的母親被趕出了家門。
而這一點争端,也延續到了瑪格麗特身上。
随着年紀增長,瑪格麗特的外公外婆,也漸漸意識到當年的一意孤行。
他們想念女兒,更想念素未謀面的外孫女。
于是,他們決定來探望瑪格麗特一家。
這讓瑪格麗特的父母非常矛盾。
一方面,作為至親,要說不想念也确實不可能。
可一旦他們上門,瑪格麗特的信仰自然會成為話題。
誰也不能保證,他們不會介意外孫女沒有信仰這件事。
另一方面,是瑪格麗特的奶奶。
她從小照顧孫女長大,樂于傾聽孫女的每一樁心事。
站在她的立場,當然希望寶貝孫女堅守猶太人傳統。
而親家的突然到訪,說不在意,絕對不可能。
就這樣,兩家人同時到場。
「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果不其然,晚餐上奶奶開始宣誓主權。
不斷用猶太人的祝酒詞挑釁對方。
而外公外婆也不示弱,開始反擊。
直接詢問瑪格麗特是否上過基督教學校。
祖輩的争執,讓瑪格麗特憤然起身,崩潰大喊。
她難以置信,家人要為這個問題撕破臉皮。
逼得自己喘不過氣。
好在,瑪格麗特的父母,要遠比祖輩開明得多。
他們站在女兒的立場,「教育」了一番固執的祖輩們。
之後,便留給女兒空間,讓她自己消化情緒。
等到瑪格麗特願意溝通的時候,母親也沒有以說教的方式告知她該怎麼做。
而是坦白自己的真實感受,給她當作參考——
我真的想對事情變成這樣表示抱歉
我知道過去的一年并不容易
一直這麼努力會很累,對吧
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後,一個擁抱,就足以說明一切。
有這樣的母親陪伴,瑪格麗特是幸運的。
面對煩惱多多的青春期,她也更加充滿了勇氣。
這部電影的豆瓣評論區下,滿滿都是網友羨慕的評論。
同樣是青春期,東西方的對待方式截然不同,成了電影的讨論重點。
确實,完善的性教育、彼此尊重的家庭環境,都是東方家庭中少有的。
更何況,這部電影的背景還是 1970 年——
50 餘年前。
反觀我們。
在許多家長心中,似乎只要提及性話題,就是在鼓勵孩子嘗試性行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他們選擇避之不談。
即便提起來,也是當作反面教材來舉證。
緊接着,不能早戀的勸告就來了。
事實上,這樣往往會适得其反。
性常識的缺失,使得很多發育較快的小孩可能會遭受言語霸凌。
而身處叛逆期的青少年,對被禁止的事情,反而更容易產生越界的渴望。
不僅僅是在性教育方面十分避諱。
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方面,更是嚴重不足。
「不能幹 XX,這是為你好」
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句話。
在國内的教育語境下,家長常常費盡心力,幫孩子規劃好一切。
試圖替孩子做出每一個重要的決定。
他們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保護下,安穩度過一生。
孩子們面對自己的渴望,得到的回應更多是禁止,或條件約束。
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父母制定的計劃。
這種清單式的教育看似能讓孩子走向人生巅峰。
但事實上,反而壓抑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空間。
本質上,是對孩子自我的剝奪,自由的禁锢。
電視劇《小别離》中,海清飾演的董文潔就是如此。
作為公司領導,強勢是她的代名詞。
在女兒朵朵的教育上,她亦是如此。
成績下降,就制定家庭特訓,陪着女兒一起熬大夜。
得知女兒在百忙之中寫起了小說。
當即大鬧一通,沒收電腦。
她堅信如果進不了重點大學,這輩子等于完了。
而同系列的《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也不甘下風。
跟丈夫離異的她,一心撲在女兒英子身上。
每天早起炖燕窩,一日三餐換着花樣做。
嘴上念叨着女兒就是她的全部。
可一旦到了學習上,就是監禁式教育。
隔音學習套間 + 安裝監控,只為保證能監督女兒的一舉一動。
女兒考了第二,便感到太丢人。
女兒喜歡的樂高,也被認為全是垃圾。
愛孩子嗎?
看上去,她确實很愛。
但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裡所說:
過分地關心孩子,不是因為她太愛這個孩子,而是因為不得不借此來彌補她全然缺乏的愛的能力。
一生要強的董文潔,無法接受女兒的失敗。
人生遭遇波折的宋倩,将女兒視為向丈夫證明自己的工具。
她們愛的方式,是基于自身立場上的要求,是擴大化的自我主義。
結果呢?
朵朵離家出走,英子被逼到跳河。
這種一味剝奪孩子自主性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更令人不解的是。
這樣的教育方式,如今依然在不斷地循環、迭代。
曾經在高壓管教下成長的孩子們,為人父母之後,又會重新陷入他們長輩的怪圈。
一看到不合自己口味的電影、卡通片,便要将其舉報下架。
美其名曰,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他們或許忘記了,曾經身為孩子時最渴望的東西:
理解和尊重。
這,才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