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顏寧談參加博士生推免面試:20多位同學,沒有一個讓我眼前一亮的,歡迎閱讀。
7 月 8 日,著名生物學家、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新發布的一條微博,稱她最近參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試,能進入這一輪面試的人,基本都是國内生物醫藥領網域資質最好的大學生和碩士生。有些還發表過不止一篇學術論文。
在常規問答之外,顏寧問了幾乎所有人一個沒有标準答案的問題:
假設時間來到 10 年後,你已經成為一名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獨立帶領一個實驗室的博導),你擁有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優秀的科研團隊、充足的經費、完善的實驗設備、大把的時間),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麼?換一種說法,這一輩子有什麼科學問題或者技術難題,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覺得今生無憾了?
但結果:
"20 多位同學,卻沒有一位的回答讓我眼前一亮。"
" 近一半的同學表示還沒想過這種問題 ",這也在學術圈、特别是科研新人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讨論:
圖源:顏寧微博 @nyouyou
微博文中顏寧表示:我反思了一下是不是針對大學生問這個問題太早了,但總期待着有一兩位同學能腦洞大開地講講—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學研究對象,真的就沒有讓人發自内心想鑽研的麼?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過去幾個月與年輕 PI 們聊天最常說到的主題之一:你們有這麼好的起點和支撐條件,一定要 dream big & aim high!沒必要只到文獻裡尋找你的科學問題,因為這樣的問題大多已經不是真正原創的了;也不要總是循着你之前 PhD 或博後實驗室的方向、套路走下去;不給自己設限制條件地到大自然裡、臨床中、社會上去觀察,你會發現時時處處都有好問題。
圖源:顏寧微博 @nyouyou
2019 年,顏寧教授發起、由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組織的 "2019 Women in Science" 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她談到了讀博的經驗:
談到博士該怎麼讀的問題時,顏寧認為: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在國外的一個項目中,研究生的人數相對是比較少的,另外,我覺得在國外,至少在普林斯頓是把學生當寶貝的,學生很多都是很任性的。
你看我本人就是一個很張揚、很傲嬌的性格,雖然性格本來就有天生的因素,但也因為在普林斯頓,我從一開始就是被當成一個年輕科學家在對待,在那裡我覺得很受尊重,我也不怕跟導師或系裡其他教授進行學術争論,這讓我的個性一直保留得很好。
但對比在國内,我覺得學生會乖一點,我需要很費勁地告訴學生說,你要學會吵架,你不要什麼都信,你不要再盲從權威,不能受了委屈也不敢去說什麼(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把一點小事當大委屈)。簡而言之,我認為你要為自己負責。
顏寧教授
至于讀博的目的是什麼?
至少在我們實驗室,我常說讀博的目的并不是去發篇 paper,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你讀博士期間發表的論文跟你将來其實沒什麼關系,但是你在博士期間受到能力訓練、思維訓練,以及這些訓練對性格的養成卻非常重要。我真的認為不要說什麼 " 三歲看老 ",至少我的很多性格是在讀博期間慢慢成型的,所以還是那句話:你要為自己負責,不要因為一些條條框框把自己壓得太委屈,這是我對讀博的一個建議。
同時,顏寧也指出:科研并不存在一個年齡的黃金期。
她信手拈來幾個反例:施一公教授最重要的工作——剪接體,是 45 歲以後做出來的;Brian Kobilka 得諾獎的成果是在 50 歲以後做出來的。
她認為雖然年齡越大記憶力可能會受損,但另一方面,當年齡增長,聯想能力、視野也會跟着增長,确實人在一定年齡之後,有很多牽扯精力的事,不管男性還是女性,比如孩子的問題、學而優則仕等等,但那并不是由生理決定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在 2022 年 8 月博士生開學典禮上致辭談及" 如何成為一名博士生 ":
而更具體的,如何學會創新,如何學會與未知相遇,向未來提問,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為人類社會服務?施一公給同學們四點建議。
首先,要勇敢地走出安全舒适區。舒适、安全、可預測……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接受這張網無處不在的保護。但是,要做一流的科研,你們要有勇氣撕破這張安全網。創新與風險永遠是相伴相生的,科學探索本身就是一場冒險,偉大的科學家往往也是探險家。你們需要有野心、有膽量,不回避挑戰和被挑戰,敢于承擔失敗的風險,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為天下先!唯此,才能撥開層層迷霧,抵達前人未至之境。
其次,要不懼特立獨行。在科學發展過程中,超前的思想、革命性的發現難免與根深蒂固的認知衝突,在很長時間内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情況司空見慣。作為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志在究天人之際,揭示對人類和自然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規律,創造影響世界未來的核心技術。在未來的科研道路上,希望你們有做少數派的心理準備,定乎内外之分,徜徉于科研的逍遙之境。
第三,要善于合作。做科學的少數派,并不意味着單槍匹馬踽踽獨行。事實上,當你進入到真正的科研世界,會不斷品嘗到與同好探讨、智力激蕩帶來的樂趣。當今的科學突破越來越多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合作,西湖大學雲栖校區和雲谷校區充分考慮了學科交叉的理念,特意為大家設計了多處和多種形式的交流平台,等待大家去探索,希望你們能敏銳地捕捉住每一次頭腦風暴帶來的靈感。
最後,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那一瞬間帶來的愉悅妙不可言,但在那些個為數不多的時刻到來之前,可能我們要經歷無數的挫折和失敗,這是科研的常态。科學演義裡的傳奇故事往往強調天才、強調靈感,卻忽略了靈感背後的長期堅守和非凡的時間精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