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國產劇收視之王,含金量還在上升,歡迎閱讀。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關系愈發緊張。
由于貿易戰陷入僵局,網絡上對于美國的讨論也持續火熱。
在這些讨論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随着國家的不斷發展,我們對于美國,對于西方社會,已經經歷了一個從向往到祛魅的過程。
美國,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被追趕的想象中的地方。
這種轉變,不禁讓魚叔想起了一部 30 多年前的老劇——
《北京人在紐約》。
1993 年,本劇一經播出,就在全國範圍引起了轟動。
新鮮的國際景觀與炸裂大膽的劇情,為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填滿了對于美國現代社會的想象。
如今 32 年過去了,魚叔也想回看一下,當時中國人眼中的美國。
或許,也能為身處當下的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北京人在紐約》
《北京人在紐約》在許多維度上都創造了「第一」。
首先,本劇是姜文第一部主演的電視劇。
當時,姜文因為《芙蓉鎮》《紅高粱》《春桃》等作品已經是名響全國的電影大明星。
且他正在籌備自己當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鄭曉龍抱着試一試的心态找到了姜文,沒想到對方非常喜歡這個劇本。
于是,姜文的小熒屏初演就此達成。
其二,本劇是内地史上第一部全程在美國拍攝的作品。
因為故事的内容是關于一對想要在美國追尋更好生活的夫妻奮鬥故事。
為了真實還原美國場景,劇組遠赴海外拍攝。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出國并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更何況是一個擁有幾十号人的劇組。
别的先不說,錢就是最大的問題。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劇組創造出第三個「第一」——史上第一部貸款拍攝的國產劇。
起初,劇組準備了 1200 萬人民币的資金。
這個數字在當時也算是一筆巨款了,但對于在美拍攝的鄭曉龍來說,還遠遠不夠。
為了籌集資金,當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以自身資產為抵押,再加上馮小剛一封寫給銀行審批人的信,最終從銀行貸款 150 萬美元(1993 年的美元匯率大約是 5.76)。
好在,這一大筆貸款沒有白費。
《北京人在紐約》用超高的收視率,成為當年家喻戶曉的國民電視劇。
對于當時的中國觀眾來說,高度現代化的美國是充滿新奇與刺激感的。
高樓林立的紐約,裝修奢華的飯店,穿戴時髦的白領,都成為了國内熒屏上的一處奇觀。
而除此之外,中西之間的巨大觀念衝突,漂泊海外的復雜情感,也深深衝擊着觀眾的三觀。
故事講述了一對中國夫妻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也為了給女兒提供更好的未來,一同來到紐約打拼。
只是,「淘金夢」是要付出代價的。
剛在這裡落腳,就遭受了巨大的現實暴擊。
原本,他們在國内都過着還算體面的生活。
丈夫王啟明(姜文飾)是一個大提琴家。
妻子郭燕(嚴曉頻飾)則是學醫的。
然而在紐約,他們只能住在一間髒亂差的地下室,連太陽都很難見到的。
走在喧嚣大街上,面對一張張陌生的外籍面孔,總是茫然若失。
即便如此,這部劇對于當時的中國觀眾而言,依然充滿了新鮮感。
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西方世界」的窗戶,讓人們得以一窺紐約城的都市奇觀。
雖說王啟明他們住的是地下室,但各種功能齊全的電器,在當時的國内也不多見。
除了這些,劇中大膽、開放的情感關系,更是讓當時的觀眾大開眼界。
剛到美國沒多久,郭燕就被自己工作的服裝公司老板瘋狂追求。
即便對方清楚地明白郭燕已經結婚,但毫不在意,還找到王啟明宣布自己要公平競争。
而王啟明也與自己打工餐廳的女老板阿春(王姬飾)產生了暧昧,并貢獻了一場激情戲。
各種因素之下,這部劇在當時都引發了現象級的話題熱度。
即便放到今天,劇中許多情節、台詞都顯得頗為生猛、超強。
正如劇名一般,《北京人在紐約》雖是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但展現的是中國人眼中的美國。
本劇每一集的開篇,都有王啟明的一段旁白,他說: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因為那裡是地獄
對于在那裡打拼的中國人來說,天堂與地獄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只有一張鈔票的距離。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火熱期,不少人都通過這樣那樣的途徑聽說「美元好掙」。
抱有藝術理想的王啟明也是同樣。
只是沒想到,夢想在物質面前一文不值。
剛到美國的王啟明一身傲骨,代表藝術家身份的長發,寶貴的用來拉琴的手都不願意遭到一點傷害。
但是沒錢,就活不下去。
活不下去,還怎麼拉琴?
所以王啟明切菜、洗碗,一切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可即便如此,尊嚴也會被踩在地上。
王啟明想找個「不傷手」的工作,找到了個加油站。
發現管事兒的,同樣是個北京人,于是上去套近乎。
沒想到,卻被這位老鄉狠狠羞辱了一頓。
原因?
很簡單。
這位老鄉在北京曾是位「板爺」,也就是蹬平板車為生的人。
要是在國内,大提琴家王啟明肯定不會搭理他。
但來到美國,兩人的身份拉平了。
甭管國内出身多高貴,來這裡都一樣,身份、尊嚴都不值一提,找得到工作能賺錢才是王道。
他要告訴王啟明這個道理。
阿春也對王啟明說過:
「美國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是戰場」
所以,王啟明放下了所謂的藝術家的自尊,開始成為一個只向錢看的人。
他學會美國人利益至上的那一套規則,一步步走向「天堂」。
在這個天堂中,他可以用錢為自己買一場曾經夢寐以求的音樂會。
他可以用錢買豪車,在紐約的富人區買一棟大 house,成為女兒口中「資本家」「奴隸主」。
他也可以買一棟樓,改名為「恭王府」。
更可以肆意評價以前看不起他的美國人了。
當然,王啟明只是到美國淘金的中國人的一個代表。
劇中,有一個北京老鄉會。
其中都是為了錢來到紐約的北京人,他們在國内都是算得上有一定身份和學歷的人,但到了美國都是為掙一個美元而「折了腰」。
當然,為了生存,都不寒碜。
只是,感情也連帶着,與利益、金錢扯不幹淨。
有那麼一句話,叫「貧賤夫妻百事哀」。
王啟明與郭燕剛到美國時,還能在昏暗的地下室暢想以後的美好未來。
可當苦日子、沒尊嚴的日子過久了,就失去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再加上,郭燕受到了老板的偏愛,自己也因為工作能力出眾而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
這對闖入西方文化的東亞夫妻,關系的天平開始失衡。
他們既不想一事無成,灰溜溜地回到國内。
也不想在美國相互折磨,結成苦果。
最終,分道揚镳。
同樣是在那個老鄉會中,我們也能得知,許多中國夫妻來到美國都是這樣的下場。
其中還不乏,如郭燕一般再嫁美國人的女生。
看得人多少有些唏噓。
《北京人在紐約》出現時,國内正掀起一場出國熱潮。
不少人都懷着不同程度上的「美國夢」。
有的正在準備出國,有的還在觀望,有的因為條件所限想出而出不去。
這部劇則是從中國本位視角出發,将他們的想象落到了實處。
不過魚叔覺得,本劇并不旨在告訴大家美國是如何用錢來「吃人」的。
如果我們撇開王啟明等四人的愛恨情仇與商業大戰,而将目光轉向在劇中不是那麼主要的人物。
會發現,本劇的核心目的是展現一場失敗的「美國化」過程。
這一層面,一共有三個人物。
首先就是郭燕的姨媽,一個已經扎根美國的一代華人移民。
她的出場,是王啟明與郭燕第一天到機場不知所措的時刻。
鏡頭給了姨媽昂貴的皮鞋一個鏡頭,與落魄的夫妻二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緊接着,下一個對比立馬出現。
王啟明與郭燕以為出門在外,姨媽這個家人會對他們釋出溫暖與關懷。
但實際上,姨媽只是把他們帶到了地下室,給了他們一筆錢,并強調是「借的」,便揚長離去。
十分典型的「白人做派」。
然而,這個看起來已經完全适應美國生活的姨媽,卻在某個深夜對郭燕說自己在美國并不快樂。
可當郭燕勸她回國享受晚年時,她卻說:
「年輕的時候苦掙苦熬,現在老了能夠回去了反倒晚了,我變不成美國人,也早就忘了中國人是什麼滋味了」
其次,是王啟明在美國認識的好友老李。
在劇中,他一直是老實、親切、善良的形象。
不像其他角色,為了錢不擇手段,只是一心一意讀書拿學位,等綠卡。
王啟明發達的時候,老李沒有蹭他的光。
在他失敗後,也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幫了他一把。
可就是這樣老實的人,最後也沒有拿到綠卡。
反而是在遭遇車禍身亡後,永遠葬在了美國。
老李在劇中說,自己在中國早已經沒有了家,可最後這一方墓地倒滿足了他一生追求的落腳之處。
還有一位,是王啟明的女兒寧寧。
16 歲的她從中國來到美國,宛如一張白紙。
保守強勢的東亞父權,與自由奔放的西方文化,在她的身上不斷拉扯作畫。
最終将她推向了青春的迷茫之中。
從完全西化的一代移民,到正在苦苦追求身份的中國人,再到剛來美國的移民「新生兒」,他們身上始終圍繞着同樣一個疑惑:
我究竟是誰?
在時代的劇變下,他們在追求「美國化」中經歷着不同文化與觀念之間的衝撞與矛盾。
而這些人實際上,也成為了那個時候中國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經濟發展之路怎麼走,其實并沒有可以學習的範本。
于是很多人選擇以美國社會的現代化圖景為目标。
卻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文化與經濟的差異,一代中國人陷入了迷茫。
32 年過去了,中國正在經歷新一輪的發展與變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待美國的态度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就像 2013 年的《中國合夥人》,雖然依舊講述了對「美國夢」的追求,但獲得成功的方式不再是那麼卑微。
如今再看《北京人在紐約》。
在面對新問題時,我們此刻的情緒色彩與彼時有着異曲同工之處。
或許我們又像與這部劇一起紅遍大江南北的那首主題曲中唱得一樣:
問千萬裡我追尋着你。
只不過,這個「你」也許不再是大洋彼岸的美國,而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