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宣布變動!留給華為汽車的時間不多了,歡迎閱讀。
近期,華為汽車業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簡稱車 BU)高層進行了新一輪變動。
9 月 21 日下午,華為在内部正式發文稱,華為光產品線總裁靳玉志擔任車 BU CEO,餘承東則不再擔任 CEO,升任車 BU 董事長。
結合人事變動和今年華為手機回歸勢頭,外界也在猜測餘承東職權的變化,以及管理重心是否會轉移至手機。對此,一位華為知情人士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餘承東任董事長後,會加大對智能汽車相關領網域的業務投入,進一步幫助車 BU 實現商業成功。
第五次人事變動!餘承東職位變了
9 月 21 日下午,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華為内部人士處了解到,華為官方已對上述調整進行了正式發文。" 此次調整會加大對智能汽車相關領網域的業務投入,進一步幫助車 BU 實現商業成功。"該人士表示。
有分析指出,餘承東的職位調動并不意味着其權力 " 縮水 ",更高的職位在資源調動上也更加便利。不過,華為官網尚未更新餘承東的職位,仍顯示他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 IRB 主任。
随着上述變更,車 BU 當前的部分管理架構包括:華為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華為光產品線總裁、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靳玉志,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SO 王軍,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智能駕駛領網域總經理李文廣等。
此次架構調整背後,一方面或與華為車 BU 營收不佳有關,今年上半年車 BU 貢獻收入 10 億元,為去年全年收入(20.77 億元)的一半,若以車 BU 成立以來累計投入 30 億美元計算,該業務仍處于虧損狀态,與此同時華為參與汽車業務的三種商業模式中,HI 模式進展不順、智選車 " 招牌 " 問界銷量表現低迷;另一方面業内有觀點認為,随着華為 Mate 60 等手機的回歸,身兼多職的餘承東将更多精力放在消費者終端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靳玉志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華為光產品線總裁,長期領導華為的光纖業務,旗下智能車載光業務產品包括 AR HUD、智能車燈等,與華為車 BU 有業務交集。據悉在光產品線上,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在 10 億美元級别。
靳玉志此前在一次論壇上表示華為致力于推進光技術與汽車工業的融合,将光技術帶入每一輛車。随着光算法、激光光源、空間光學等技術的陸續上車,智能車載光将在光顯示、光感知、光聯接三大應用領網域,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注入新動能。
這也是華為車 BU 成立以來的第五次架構大調整。2019 年 5 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華為組織變動檔案,正式宣布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成立,王軍被任命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總裁。
2021 年 5 月,華為内部發文表示,經總裁批準,餘承東仍為消費者 BG CEO 以及新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CEO,王軍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總裁。這次任命意味着餘承東直接管理華為智能汽車業務。
2021 年 9 月,華為再度宣布,因管理需要,撤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總裁崗位,王軍從總裁轉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O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有分析認為,王軍從總裁轉為 COO 實質上是一種降職,但也讓車 BU 的架構和權責劃分更加清晰—— COO 王軍和 CTO 卞紅林均向 CEO 餘承東匯報,進一步提升了餘承東的話語權。
今年 2 月,網傳王軍已被停職,而餘承東将獨掌智能車業務,華為對此事并未置評,只是此前頻繁出現在車企活動現場的人由王軍變成了餘承東。同時從華為消費者 BG 手機產品線副總裁轉崗至車 BU 的智能駕駛產品部副部長李文廣,對外亮相的頭銜變成了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智能駕駛領網域總經理。
今年 8 月,年初被曝停職的王軍已回歸華為車 BU,負責戰略規劃。同月,華為被曝與重慶市政府接觸,希望出售車 BU,對此華為回應稱網上傳聞與事實不符。
留給華為汽車的時間不多了
對于華為車 BU 的人事等變動,多位業内人士向記者指出,一方面汽車作為華為的新賽道,本身也在戰略調整和模式探索之中;另一方面車 BU 内部也在進行重點聚焦,更注重產生盈利,進行商業化交付,對于當下的華為而言,汽車業務投資巨大,商業模式的壓力一直存在。
事實上,華為一直是一家有成本思維的公司,并且注重商業回報,在進入新行業過程中,華為往往排兵布陣能力強大,在腳踏實地往盈利靠近。
餘承東在去年 7 月的一次論壇上曾表示,汽車是華為現在唯一虧損的業務,華為車 BU 每年的投入都達到十幾億美元,直接投入 7000 人,間接投入超過 1 萬人。
而在内部,餘承東定下了車 BU 要在 2025 年實現盈利的目标。在此前采訪中,他曾表示:" 未來将聚焦在高端市場上,20 萬以下的車型對于華為而言會虧損,不做了。目前智選這一塊華為沒有虧,也沒有利潤,我們幫車廠實現(銷量)過了 100 萬,車 BU 就能盈利。"
要想實現盈利并非易事。華為财報顯示,2022 年華為全年共實現營收 6423 億元,其中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僅實現收入 20.77 億元;而今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 3109 億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 10 億元。雖然華為的 BU 部門都有前期的戰略投入,但 BU 也有相應的盈利要求,在多位業内人士看來,2025 年盈利非常具有挑戰性。
目前,華為以零部件、HI、智選車三種模式切入汽車賽道,後兩者和車企的合作更為深入。其中,零部件供應模式,也是最初的 B 端業務;其二是 HI(Huawei Inside)解決方案集成模式;其三是華為智選模式,從汽車設計到銷售渠道全覆蓋,和賽力斯合作的問界是典型的代表。
餘承東曾多次表示,華為在問界上開創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是做生态品牌。當前從市場銷量來看,問界也在激烈競争中承受壓力。不過賽力斯之外,接下來華為的智選車型還将陸續上市,包括和奇瑞、北汽、江淮等車企合作的新車。比如,華為和奇瑞一起合作的首款智選車型,定位純電轎跑,新車品牌為 "LUXEED"。
餘承東曾在今年上半年的一場演講中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只有兩三年的機會窗,如果沒抓住,将來這個市場就跟華為沒關系。
眼下,華為車 BU 也在持續調整、努力抓住緊迫的視窗期。
2B 和 2C 之争
華為車 BU 架構頻繁調整背後,也凸顯了其在 2B 和 2C 業務上的左右搖擺。
目前走 2B 路線的 HI 模式業務發展并不順暢。餘承東透露:"HI 模式僅剩長安阿維塔,廣汽放棄不做了,北汽(極狐)的產品定義和競争力存在一些問題。"
于華為而言,HI 模式和智選模式兩種路線之争,實質上是 2B 和 2C 之争。前者投入力度巨大、不收開發費和樣件費、按照訂單規模和車企抽成,由于整車定義和銷售主導權均在車企手中,若車賣不出去無法成為爆款,華為這一商業模式便無法形成商業閉環;後者利用華為品牌賦能并在短期内快速產生利潤,但智選車被認為是華為車,存在的質量問題一定程度上也在透支華為的品牌力,對其核心競争力究竟提升幾何猶未可知。
有報道稱,HI 模式和智選模式在華為内部為賽馬競争,當資源有限時,要将有限的資源投入在產出效益更高的模式中。
與 HI 模式的逐漸式微相比,智選模式一度占據了上風,華為對智選車全鏈條的控制越來越強是不争的事實。智選模式的招牌—— AITO 問界,在發布之初成為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連續多個月單月交付破萬,2022 年全年銷量超過 7.5 萬輛。
但歷經高峰後,這家問世一年多的新品牌銷量陷入遲滞。2023 年開年以來,特斯拉全面降價掀起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問界成為首個跟進降價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然而銷量未及預期。今年以來問界 M7、M5 以及 M5 純電版三款車的單月銷量遠不及去年一款車的銷量,上半年累計銷量不足 3 萬輛,與其去年月銷過萬大相徑庭。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和 " 蔚小理 " 一樣在每月 1 号 " 曬單 " 的 AITO 問界今年僅零星披露部分月份銷量,其中 4 月交付新車 4585 輛,5 月交付 5629 輛,8 月 5018 輛。
華為汽車業務亟需一劑強心針完成銷量反彈。9 月 12 日,AITO 問界新 M7 系列上市,在原有的 6 座版本基礎上新增了 5 座版本,搭載 HUAWEIADS2.0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與鴻蒙智能座艙 3.0,售價為 24.98-32.98 萬元,發布即交付。
根據 AITO 問界官方數據,9 月 16 日、17 日問界新 M7 單日訂單分别達到 2000 輛和 2700 輛。按此推算 , 問界新款 M7 訂單量已經超過 2 萬。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廣州一問界銷售人員處了解到,新款 M7 最快要 9 月底才到店,目前可享受現金優惠、置換補貼等。" 最近來咨詢新款 M7 的人特别多,比去年 M7 剛上市的時候熱度還要高,我們店裡昨天訂出去 15 台,多數是五座智駕版。"
華為正以智選模式加速向整車領網域深入,目前華為智選車已經在行業裡大範圍鋪開,除賽力斯外,華為已相繼與奇瑞汽車、江淮汽車,以及極狐汽車等敲定智選車業務合作。
其中,奇瑞汽車智選車品牌也已經确定為 " 智界 "。" 智界是屬于奇瑞旗下的全新智慧豪華新能源汽車品牌,是奇瑞與華為深度技術的融合 LUXEED 相當于電動化的寶馬。"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高新華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與江淮汽車的合作也傳出新的消息。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文表示,華為正與江淮汽車合作開發售價約 100 萬元的問界 MPV 車型,預計 2024 年二季度量產,銷量目标為上市首年交付 5 萬輛。
餘承東曾表示,如果這些品牌的車都開始銷售并采用不同的品牌,華為去做營銷、服務、零售的話會很復雜,投入成本很高,因此希望采用一個共同的元素和共同的品牌來使用。" 未來智選模式下幾家合作夥伴推出的車型并不會有衝突,車型不會重疊,仍然會合力建設生态聯盟,把車廠的產能和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章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