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他讓舒淇,穿上衣服,歡迎閱讀。
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他一時間備受矚目,擁趸無數,其中就有賈樟柯。
賈樟柯是在縣城郵局門口的報攤上,得知這個消息的。
那年春夏之交,他習慣每天下午,頂着烈日騎自行車出門,到報攤等自己偶像的新消息。
傍晚,賈樟柯獨自騎自行車回家,《悲情城市》中梁朝偉那張多情憂郁的臉,讓他反復回味。
所有人都已非常疲憊,被語言、雨水反復衝刷,在内心戰場上相互厮殺,散淡的愛情,不足挂齒。人們謹慎生活,世界卻從未給他們答案。
後來,賈樟柯見到侯孝賢大多是在國外的影展上,他稱每次見到侯導都是自己最好的時光。
侯孝賢的電影緩慢溫情,關注着普通人的命運。他電影裡的人,身上總是蒙着一層塵土,始終帶着異鄉人不停漂泊的緊張與失意。
大多數觀眾念念不忘的,還是他80年代的那些作品,《童年往事》《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戀戀風塵》,成為中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先聲。
那是他的成長經驗,也是屬于每個普通人的幸福與痛苦時刻。
他拿起長鏡頭,舉重若輕地用日常生活片段展開叙事,失落中含有溫暖。
侯孝賢,無疑是悲傷的。
在他的内心,有一座悲情城市,永遠不會消失。
近日,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别放映4K修復版《悲情城市》,一票難求。
有影迷說,"每張在市場流通的《悲情城市》都像一塊被扔到餓了十年的狼群裡的肉"。
回到1989年,42歲的侯孝賢拍了這部著名電影,編劇是吳念真、朱天平,主角林文清由梁朝偉出演,口碑票房雙赢。
侯孝賢以中國台灣近代歷史為背景,打破了當時的禁忌,揭開人們藏了多年的心病。
梁朝偉作為男主,是一個聾啞人,卻是整部影片的叙述者。
他用白紙條記錄一切,即便他沒有說一句話,也已經将林文清要講的全部表達。
電影《悲情城市》片段
也許侯孝賢是想用這種方式,寓意着所有狂暴的,壓抑的,最終都會歸于平靜。
整部電影如同擺在先人畫像前的一束香火,初來的政權還在忙着建立秩序,壓抑的民眾已經走上街頭。
所有激烈的事件,在侯孝賢的平淡與憂傷中緩慢前進。
電影《悲情城市》經典片段
侯孝賢的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悲憫,他以林姓家族的悲劇命運,昭示着中國台灣那個時代的苦難。
一個個小人物,诠釋的是傷痛歷史。
影片結尾,一封信寫道,"城市好像被白雪覆蓋",再添悲情意味。
電影《悲情城市》劇照
《悲情城市》是侯孝賢與梁朝偉第一次合作,與女主角扮演者辛樹芬卻是最後一次。
辛樹芬,是侯孝賢拍電影以來,最喜歡的一位女演員。
她是非職業演員,侯孝賢是在萬國戲院看見她的,那個時候,辛樹芬還在讀高三。
侯孝賢看見她後,整個人都傻了,那種氣質非常迷人。
他猶豫了半天,跟着上了天橋,最終掏出自己的身份證,跑到女孩面前說自己是導演,最終留了電話。
那時是拍《戀戀風塵》,随後辛樹芬就嫁人到了國外。後來,侯孝賢拍《悲情城市》,硬邀她回來做自己的女主角。
拍完後,辛樹芬再也沒有回來。
辛樹芬
侯孝賢後來所有作品都與自己的童年,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那是對一個異鄉人莫大的安慰。
他用自己的鏡頭語言與質樸的筆觸,記錄下他記憶裡的少年時代。
1947年初春,侯孝賢出生于廣東梅縣,父親是梅縣的教育局長,在擔任局長期間,曾帶領當地運動員到廣州參加省運會。
在省運會上,父親碰到恰巧要回中國台灣當台中市長的老同學,于是他被邀請一起到台中,做其主任秘書。
這注定了一家人飄搖不定的命運。
在侯孝賢才4個月大時,本是客家人的他,就随家人到了台灣省高雄。
沒成想,侯孝賢一家人,再也沒能回到故鄉。
父親原本計劃在這工作幾年,就回廣東。由于他對政治興趣不大,便又回到老本行,重新回到教育部當督學。
侯孝賢6歲之前,一家人住在新竹,父親工作的地方卻在台北。父親常常是兩地跑,勞累之下,得了肺病,之後身體越來越虛弱。
侯孝賢從小混幫派,有人找他撐場面,他必然會去。
漫長的少年時期,他幾乎都是在打架與賭博中度過的。他為了賭博,經常偷家裡的錢,甚至偷過維持全家生計的存折。
小時候的侯孝賢,在家人看來,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壞孩子。
年輕時的侯孝賢
這種狀态,一直持續到20歲那年,在決定服兵役那一刻,侯孝賢自覺想要與過去那段生活決斷。
後來,這些過往都被他放進了自己電影中。
在侯孝賢有限的記憶中,自己的父親是個知識分子,每天坐在書桌前看書,寫字。因父親愛好文學,他跟着讀了很多書。
他從小喜歡看武俠小說,住在高雄城隍廟的侯孝賢,總去看皮影戲和布袋戲,所有戲目基本上都是從京戲而來。
閩南話原本是古漢語,因為是邊陲,所以傳統文化的保存也較為完整。這種邊陲感時常在侯孝賢的心中發酵,讓他這個外來的客家人,感到疏離。
侯孝賢家中的所有家具幾乎都是竹制的,竹制的東西方便丢棄,母親買個縫紉機,要斟酌很久,因為父母随時準備回到大陸。
父親最後還是沒有辦法回到大陸;母親更慘,親朋好友的支援全部沒了,她變成徹底的異鄉人,一生漂泊都未曾有家。
那種孤寂感,深刻而強烈。
電影《童年往事》劇照
侯孝賢的童年時代是不快樂的,對此他一直耿耿于懷,卻無能為力。
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
5年後,母親也得了口腔癌,離他而去。
死亡,并沒有結束。侯孝賢高三畢業的暑假,祖母也去世了。
從小見過太多死亡,讓侯孝賢的骨子裡,有強烈的凄清感。
電影《童年往事》劇照
1969年,侯孝賢服完兵役,考入台灣藝專電影科,在服兵役期間,他看了一部英國電影《十字路口》,内心備受震撼,決定從事電影行業。
三年後,25歲的侯孝賢從台灣藝專畢業,沒能進入電影界,做了8個月的電子計算器推銷員,他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就如此了。
在這時,在李行導演身邊擔任副導演的李融之,急需一個場記,學校老師推薦了侯孝賢。
他有電影方面的天賦,只做了兩部影片的場記,之後就是兼副導演,直到成為導演。
年輕時的侯孝賢
因為台灣新電影《光陰的故事》,侯孝賢結識了楊德昌、吳念真,朱天文等人。
當時吳念真找到四位導演,各自執導一個章節,侯孝賢著名的長鏡頭美學,在此時已初現端倪。
由左到右: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
吳念真被稱為"台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在編劇、導演、作家等多個身份間轉換自如。他有着獨特的魅力,目光裡是溫和的睿智,這是在生活裡得到的。
多年來,吳念真以自身經歷作為素材,滋養了導演侯孝賢、楊德昌等人。
吳念真
這群文藝青年,掀起了台灣電影的新浪潮運動,這一時期的電影非常寫實,喚醒人們一直不願提及的過去。
某個周末,侯孝賢閒來無事,到台灣省澎湖列島的風櫃遊玩,他看見一群年輕男孩打台球,靜默無言,他站在那看了一個多小時。
離開這個漁村後,那群青年的形象,總是盤踞在他的腦海。
"我忘不了那群青年,感覺他們是這麼不安定,随時會出事。在他們身上你看見青春生命不可預測的哀傷和悲壯。"
這種感想,成為日後侯孝賢電影《風櫃來的人》的靈感來源。
電影《風櫃來的人》劇照
青春是浪漫的溫床。
1983年,侯孝賢拍了《風櫃來的人》,講述一群男孩高中畢業後無所事事,等待着征兵。他們百無聊賴,賭博、打台球、打架……
片子拍完,侯孝賢找李宗盛給自己做配樂,恰好碰到了在拍《海灘的一天》的楊德昌。
看完這個電影,侯孝賢說:
"如果拍《風櫃》前先看到《海灘的一天》,可能會拍得更好。"
聽完這話,楊德昌露出滿意的笑容,算是交下侯孝賢這個朋友了。
楊德昌與侯孝賢
當年拍《風櫃來的人》時,侯孝賢是迷茫的,由于大多數故事都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突然就不會拍了。
在他萬分焦灼時,朱天文給他一本《從文自傳》。
侯孝賢愛上了沈從文,頓覺視野開闊,沈從文寫的也是自己的經驗與成長,但他是以一種絕對克制、遠距離的旁觀者角度去講故事。
年輕時的侯孝賢
值得一提的是,他将沈從文的故鄉湘西換成台灣,很多經歷非常相似,毫不違和。
在讀完沈從文所有的書後,侯孝賢說:
"他不是批判,不是悲傷,其實是種更深沉的悲傷。沈從文看人看事不會專在某一個角度去挖、去批判,那些人的生生死死在他的文字裡是很正常的事,都是陽光底下的事。"
這種叙事方法給侯孝賢巨大的啟發,他在拍攝時,總讓攝影師遠一些,再遠一些。
就這樣,侯孝賢離觀眾的距離,越來越遠。
侯孝賢
1994年,吳念真找到侯孝賢,讓他給自己的《多桑》做監制。
這部電影的拍攝地點是在一個以煤礦養活本土人的小鄉鎮,主角多桑,是當地一個有情有義的漢子,當然也是吳念真的父親原型。
侯孝賢懂吳念真想要表達的内核,他們父親那代人是"歷史的孤兒"。
吳念真想拍這部電影也不是單單為了紀念死去的父親,也是要拍那一代人。不被理解的,沉默的一代人。
片尾,多桑死後,兒子出差去日本,帶上他的骨灰。字幕靜靜寫道:是日,東京初雪,多桑無語。
電影時常兩小時四十七分鍾,侯孝賢讓吳念真剪短一點。
吳念真反問:"怎麼你的《悲情城市》就那麼長?"
拍《悲情城市》時,侯孝賢指導演員拍戲
最終,《多桑》這部電影上來就極為緩慢,比侯孝賢還慢。
其實,侯孝賢就開機來了一下,看看電影的色調,後來就不管了。不過,吳念真看下來覺得也的确像侯孝賢,可能是兩人合作久了,電影觀念與技術上互通。
不過,視角有一點不同,吳念真更切身一點,到底是自家的事,侯孝賢拍的話會離得遠一些。
兩人太了解彼此,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便是根據吳念真的初戀經歷改編而成,彌漫在影片中的感覺,淡然而真實,就像是生活本身。
電影《戀戀風塵》劇照
吳念真的這段情感經歷,令他的夫人很不滿。
當年,侯孝賢總來他家聊初戀故事的劇本,吳念真的太太還要煮茶做點心。
38歲這年,侯孝賢終于有勇氣碰觸自己冰冷的童年。
1985年,他執導的電影《童年往事》上映,這是一部自傳式的作品。
影片講述了從内地遷往台灣省的一家人,在看似平靜的日子下,各懷心事。
父母有着"外省人"身份的尴尬,在消磨生活之下,也知道了回到故鄉只是大夢一場,最終客死他鄉。
小男孩阿孝咕,便是童年時期的侯孝賢。
面對父親的死,他只覺得突然并無太多傷心。他拍的是自己童年時代經歷的三次親人死亡。
故鄉記得自己的身世。
片尾,兄弟幾人呆坐在地上,望着死去的祖母,欲哭無淚,他們已經經歷了太多與年紀不符的苦痛,青春竟可以如此法相莊嚴。
電影《童年往事》劇照
《童年往事》裡的父親,沉默寡言,與子女都不太親近,很嚴肅。
從一定程度上,侯孝賢是在回望自己的童年,也是在通過兒子的視角,思考父親的經歷對兒子的生命,又意味着什麼。
電影《童年往事》經典 長鏡頭片段
人到了三十多歲,才慢慢開始琢磨上一代人的内心世界,會站在他們那邊想,想他們年輕時是怎麼過來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性格與脾氣,他們的歡喜與恐懼是什麼。
同年,侯孝賢與蔡琴主演了楊德昌執導的電影《青梅竹馬》。
侯孝賢在其中飾演布店老板阿隆,分不清,他是演别人的戲,自己的劇,還是本就活在那場故事中。
由左到右:楊德昌、蔡琴、侯孝賢
《青梅竹馬》票房異常慘淡,電影拍完後,蔡琴與侯孝賢成為朋友,卻愛上了楊德昌。
不比楊德昌的中產家庭,蔡琴自小缺乏親情的溫暖,渴望被愛,也十分順從。
楊德昌當初找蔡琴做自己電影的女主角,是覺得她很時尚。戀愛後,蔡琴對他百依百順,也沒有驚豔的過往。
于是,他失望了。
楊德昌與蔡琴
面對大自己10歲的楊德昌,蔡琴覺得自己找到了依靠,她迫切地想要和他組建一個家庭,對方卻對她忽冷忽熱。
蔡琴給楊德昌兩個選擇:結婚或者分手。
電話那頭的楊德昌,長嘆一口氣,無奈說了句:"你叫我說什麼好呢?"
被愛情衝昏頭腦的蔡琴,沒能聽出這個男人的無所謂與冷漠,一頭扎進了這場悲劇婚姻。
婚後,楊德昌對蔡琴提出"無性婚姻"的要求。
彼時正值演唱事業巅峰的蔡琴,答應了,也用自己大部分時間照料丈夫的生活,将楊德昌送上神壇,也等來了背叛。
楊德昌與蔡琴
1995年,楊德昌認識了小自己18歲的鋼琴家彭铠立,他向蔡琴提出離婚。
楊德昌對于自己長達十年的婚姻做出斷論:
"10年感情,一片空白。"
蔡琴無比委屈,她表示自己不是一片空白,有全部的付出。
其實在與楊德昌結婚前,蔡琴就有所察覺,她曾說:"侯孝賢比楊德昌溫柔,楊德昌雖然細致,可是很冷,像他的電影那般冷致。"
可是蔡琴,還是選擇了冷致的楊德昌。
乖乖女,天生喜歡叛逆渣男。
後來,侯孝賢說:"《青梅竹馬》拍完他們結婚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所以我跟楊德昌之後因為蔡琴,開始變得疏遠。"
蔡琴與侯孝賢
彼時的侯孝賢,已經在國際影展上小有名氣,卻在中國台灣被批過于小眾,不食人間煙火。
投入電影本身就是一場賭局。
侯孝賢早已習慣獨自闖在前頭,比起與這個圈子同步,他更想一個人走在前面,内心時刻保持警惕。
由左到右:王家衛、梁朝偉、侯孝賢
這些年,與侯孝賢合作最多的人,是舒淇。
從2000年的《千禧曼波》到《最好的時光》《刺客聶隐娘》,他拍出舒淇最好的質感。
拍完《千禧曼波》,侯孝賢在舒淇的身上,看見年輕時的自己。
電影《千禧曼波》舒淇 經典片段
舒淇年少時因家庭窘迫而停止學業,賺錢養家,童年時期從未得到過呵護,經常被母親打。這種壓抑的家庭環境,讓她的性格變得敏感而叛逆。
舒淇開始不停地離家出走,抽煙、打架、早戀……
少年時期的侯孝賢,同樣如此,身上憋着一股勁兒,對誰都不服氣。
年輕時的舒淇與侯孝賢
2005年,舒淇出現在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中,與她搭檔的是張震,這個男人後來給她帶來一場風暴。
他們上演了一段三生三世的愛情,全篇分為戀愛夢、自由夢和青春夢。
電影《最好的時光》舒淇&張震 劇照
侯孝賢說:
"所有的時光都是被辜負被浪費的,也只有在辜負浪費之後,才能從記憶裡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嘆它是最好的時光。"
舒淇飾演的秀美一雙直勾勾的眼睛攝人心魄,明知自己的柔情會被辜負,也一腔熱血地往前衝,眼神中沒有戲份的味道。
侯孝賢最看好的,就是舒淇的自然、不做作,他不允許自己的演員"演"一切。
影片背景放着濃郁的閩南鄉村歌曲,那是侯孝賢熟悉的音樂。
電影《最好的時光》舒淇&張震 經典片段
秀美與少年在台球廳重逢。
微弱暧昧的光打在年輕的臉上,暗黃色與青灰色的光影,交織出真摯的愛情故事。
電影《最好的時光》舒淇&張震 劇照
戲裡,舒淇疏離中帶着性感,讓人不敢直視。
坐在張震摩托車後座上離開的她,轟隆隆地掠過泊油路,最終消失在這座城市,只剩立交橋下的空鏡。
電影《最好的時光》舒淇&張震 劇照
戲外,張震帶着舒淇遊蕩在巷子裡,嘗遍各種美食,仿佛一對熱戀中的情侶,關于兩人的绯聞甚嚣塵上。
張震讓她失望了。
最好的時光在電影結束的那一刻,就已經戛然而止。如同影片中的大量默片,聽不到任何對話的聲響,只有凄涼的唱曲聲。
當年舒淇上台領獎前,一句"親愛的"讓張震慌張:"什麼啊?"
電影《最好的時光》舒淇&張震 劇照
這不免讓人想起當年拍《最好的時光》,最後一場離别戲,舒淇無法走出。散場後,劇組的人都走了,只剩她蹲在地上啜泣。
張震走到她跟前,拍了拍她的肩膀,漫不經心來了句:"嘿,都是假的。"
他對眼前這個女孩避諱不已,其父親非常介意舒淇的過去,認真對媒體說:"舒淇不會是張震的另一半。"
張震與舒淇
其實影片三個短暫的夢,已經預示着兩人經過,卻沒有結果的宿命。牽手之後的故事,變得不再重要。
侯孝賢這部電影,讓29歲的舒淇拿到了影後。
站在舞台上,她緊緊握着那座沉甸甸的獎杯,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走到今天太不容易。
舒淇拿影後,激動落淚
那些年,舒淇獨自一人面對外界各種惡意,身處在極盡意淫的圍觀之下,如履薄冰。如今終于給自己,給父母一個交代,她抱着獎杯回到故鄉。
侯孝賢曾對舒淇說,如果能早點相遇,她一定會更厲害。
其實她想跟侯導講,能在最美好的時候相遇才最重要。
侯孝賢與舒淇
在68歲這年,侯孝賢交出自己人生第一部武俠作品《刺客聶隐娘》。
2015年,侯孝賢的這部武俠電影,取材自裴铏短篇小說集《傳奇》裡的《聶隐娘》篇。他痴迷唐代已久,大學時讀唐人傳奇,就已落下念想。
電影裡的女殺手聶隐娘,武功絕倫,最後卻殺不了人。大量長鏡頭與留白,沒有特寫。
侯孝賢徹底抛棄了觀眾,淡到極致。
電影《刺客聶隐娘》舒淇 劇照
在談論這部電影時,他提到最多的是"盲人摸象"一詞,足以見得侯孝賢内心洞察一切的細微,他是明眼人。
《刺客聶隐娘》是侯孝賢當導演以來的夢想,但一直沒有等到"聶隐娘",直到遇到舒淇。
她看完劇本後,哭了。
舒淇在聶隐娘的故事中,看見了自己。
舒淇飾演的聶隐娘,只有9句台詞,卻将一個出世女刺客的苦楚、孤獨,細膩表達出來。
侯孝賢這次拍出了舒淇的冰冷,少了妖娆。
電影《刺客聶隐娘》舒淇 劇照
她幾乎是拿命在演戲,不吊威亞,實打實地往下跳,有一段武打戲拍了整整一年,最後只留下幾秒鍾。
侯孝賢說:"舒淇十幾年不變,不是外貌,是她的人格、内心。她是标準的女俠,非常真誠。"
沒有江湖的江湖,終究訴隐忍。
侯孝賢用現實主義的方式去拍武俠片,沒有精美的武打動作,也沒有漂亮的台詞,那種特别的意境,無法言喻。
電影《刺客聶隐娘》舒淇 經典片段
這部電影比之前的作品更要素,沒有戲劇性,只講裡面的氣氛,連台詞都很少,且充滿晦澀的文言文對白。
觀眾希望他能把故事說得破一點,别隐藏那麼深。
侯孝賢,不願意。
拍這個電影用了9000萬,很多人玩不起,侯孝賢也玩不起,但他依然顧影自憐:"我的影片沒有激情。"
聶隐娘是一個刺客,也不過是個女人。
電影《刺客聶隐娘》舒淇 劇照
在《刺客聶隐娘》發布會上,張震說:"這部電影是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愛情故事,田季安對隐娘是逝去的愛,深刻的回味。"
舒淇說:"你還不是娶了别人。"
當然,此時此刻的她已經釋懷。
聶隐娘的沉默與背影,透着侯孝賢内心的孤獨。
這部電影,侯孝賢用了8年時間。
為了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他寧願花費很長時間去等,等雲朵發生微妙變化的導演。
一整個劇組的人在湖北的神農架,三千多的海拔上,雲慢慢出現。他們拍戲的時候,常常都在等,等風,等雲。
電影《刺客聶隐娘》劇照
在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上,近古稀之年的侯孝賢憑借《刺客聶隐娘》獲得最佳導演獎。
侯孝賢很平靜:"這次導演獎對我是很大的鼓勵,拍電影很難,想要找更多的錢更難。"
坐在台下的舒淇,淚流滿面。
侯孝賢耿直又愛護自己的演員,戛納獲獎那天,"舒淇作為一名影後……"一位記者采訪舒淇的問題,還沒講完,就被他打斷。
"不是什麼影後,是人,是一個很好的人。"
舒淇與侯孝賢
這些年,兩人互相成就。
侯孝賢發現了舒淇的天賦,并讓她發光,不過走到幕後,走到生活中,他說如果自己是舒淇的父親,希望她快點結婚。
一年後,40歲的舒淇嫁給了馮德倫。
侯孝賢這位老父親,算是了了一樁心事。
侯孝賢與舒淇
侯孝賢作為電影圈的前輩,是許多導演的偶像。
他的電影是氛圍的,而非叙事和戲劇,以至于過于平淡。
可賈樟柯說:"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只有侯孝賢能這樣準确地拍出我們的前世。"
沒有大人物,都是些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鮮有生死,更多的是别離。
坂本龍一與侯孝賢
賈樟柯被侯孝賢《悲情城市》的"悲情"二字打動,那是他所處地帶不允許被命名的情緒。
"就像看到侯導的名字,‘孝賢’二字總讓我聯想起縣城那些衰敗院落門匾上,諸如‘溫良恭儉’的古人題字。"
後來,賈樟柯見到侯孝賢大多是在國外的影展上,他稱每次見到侯導都是自己最好的時光。
侯孝賢與賈樟柯
在國外無論哪個城市,侯孝賢堅持要去找中餐吃,他在飲食上保持着中國習慣。
賈樟柯總是将自己比作為侯孝賢的門生,他後來的許多電影作品即便對準的是山西汾陽縣城,卻總有一種侯孝賢的味道。
侯孝賢與賈樟柯
長鏡頭,空鏡,日常瑣碎,卻盡顯凄怆意味。
在主流充斥着感官刺激的電影圈,這樣的溫吞顯得不太讨喜,他們的克制與分寸感傾向于中年人的復雜氣質。
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阿孝咕與祖母 長鏡頭
同樣,在侯孝賢與同時期導演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有着同一種共性。
那就是關注普通人的命運與生活,有人的味道。
侯孝賢✖️楊德昌 作品片段
不過,在拍完《一一》後,60歲的楊德昌因癌去世。
《一一》成為楊德昌最後一部電影,也是最偉大的作品,其中囊括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台北家庭故事,原本冷峻的他變得溫暖。
手舉相機拍人後腦勺的洋洋,就是楊德昌自己。
楊德昌與電影《一一》洋洋扮演者
戲中,他借角色之口表達自己:
"沒有一朵雲,沒有一棵樹,是不美麗的,所以人也應該這樣。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也覺得,我老了。"
楊德昌電影《一一》劇照
那是2000年,一個嶄新的年代,楊德昌猝然離世,夏日蟬聲喧嚣大作,很多人心裡卻下着大雪。
同代人侯孝賢心裡的雪,堆積成災,他一直不敢看《一一》:
"這件事情讓我感覺一個時代好像過去了。"
年輕時的楊德昌與侯孝賢
侯孝賢的大多數電影裡,觀眾是總處于缺席的狀态,他根本不關心大眾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什麼,而是關心自己的表達。
他曾在一次采訪中,毫不遮掩地對記者說:
"這就是我,我就是另類,懂嗎?一個人,就是我,沒有同類。"
毋庸置疑,這是一種藝術家的自戀與清高。
背對觀眾不意味着丢棄,只是他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更幽微,更孤獨。
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這古老的中國道理,到了侯孝賢這樣的年紀,幾乎沒有什麼疑惑的餘地。
左為張國榮、右為侯孝賢
往事給侯孝賢一種復雜的感受,裡面有很多感情,又有很多無法抖落的淤泥。
沒辦法做到痛快。
他靠具體的生活經驗活着,在無聲也無觀眾的演出過程裡,和"自己"對戲的另一個角色叫往事。
其中最無法忘卻的,是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最後一場戲,是侯孝賢真實的經驗。
當時他18歲,家中的三餐從母親生病後就由他負責。在祖母去世前,他每天都會到市場買五塊錢的豬肝,剁碎煮給她吃。
直到有一天,侯孝賢發現祖母的身體組織已經開始腐爛,出現血水。收屍人在翻動祖母的屍體時,他在一旁靜靜站着,沒有流淚。
從廣東梅縣到中國台灣,從高雄到台南,對侯孝賢來說,哪裡都不是故鄉。
電影《童年往事》劇照
他第一次面對的,是父親的死亡。
影片傳來一個中年人平淡的獨白: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
那是侯孝賢的聲音。
父輩的鄉愁,成為他的鄉愁。
熱鬧都是别人的,侯孝賢記憶中珍貴的影像,在别人眼裡,不過是一閃而過的畫面。
侯孝賢失神良久,他在鄉鎮角落,尋找熟悉而淡去的味道,也在緩慢而痛苦的剝落中,裸露出一個老年人的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