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成立十年,沒有爆款,AI是否Rokid AR眼鏡的殺手锏?,歡迎閱讀。
文 | 青橙财經,作者丨青白,編輯丨六子
11 月 18 日,創業公司 Rokid 發布了其新一代 AR 眼鏡 Rokid Glasses。據介紹,Rokid Glasses 集合了四種功能,定位于 " 眼鏡 + 耳機 + 相機 + 助手 ",售價 2499 元,預計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與之前的 AR 眼鏡不同的是,該眼鏡由傳統眼鏡廠商 BOLON 操刀設計,采用了一體化結構布局,将主機板、電池等核心組件集成于鏡架之中,使得整體造型更加接近傳統眼鏡樣式,重 49g;該產品采用了雙聲道高保真定向揚聲器配置,可用于聽音樂和進行語音互動;鏡框和鏡腿連接處設有一顆豎向的 1200 萬像素的攝像頭,可進行拍照、攝影或者視覺識别;此外,通過整合阿裡巴巴旗下通義千問大模型的算法能力,這款智能眼鏡能夠完成物體識别、文字翻譯乃至數學題解答等多種任務。
* 圖源 Rokid
整合了眾多功能,創業十年的 Rokid 無疑是希望通過 AI 等新技術,将 AR 眼鏡這一此前非常小眾的產品帶向大眾消費市場。自谷歌眼鏡發布以來,AR 眼鏡其實已經有了至少 12 年的歷史,但一直處在非常焦灼的狀态,曾經大火的元宇宙概念都沒能将其拉起來。AI 或許是 AR 眼鏡的最後一次機會。Rokid 能借此逆襲嗎?
01「成立十年,AR 沒有爆款」
Rokid Glasses 仍然保留了 AR 顯示模塊,它基于衍射光波導成像技術打造而成,借助光波導技術的支持,該款 AR 眼鏡能夠在不影響正常視線的前提下,通過透明鏡片展示虛拟界面,實現信息疊加顯示效果。比如需要翻譯時,譯好的文字可以與現實環境同時顯示在眼鏡中。
Rokid 對 AR 技術一直非常沉迷。自 2014 年創立起,Rokid 至今已經走過十年了,一直聚焦在 AR 賽道。在這次發布的新產品之前,Rokid 就相繼推出了一體式、分體式、工業級、消費級、展陳文旅行業應用等不同形态和使用場景的 AR 眼鏡產品,此外還推出了集充電和搖桿一體的 AR 空間計算套裝等產品。
* 圖源 Rokid 官網
但 Rokid 這些產品的銷量一直比較平淡,年出貨量僅維持在幾萬台,都未能突破圈層成為爆款,沒有實現走進大眾消費市場的目标。
即使相較于 VR 頭顯,AR 眼鏡都是一個更加小眾的市場。據億歐智庫聯合元宇宙與碳中和研究院發布的《2024 年中國 AR 產業發展洞察研究》數據顯示,2021 年、2022 年、2023 年中國消費級 AR 設備出貨量分别為 1.9 萬台、7.2 萬台、20.5 萬台。
今年的增速依然有限。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報告,中國消費級 AR 設備 2024 年上半年的全渠道銷量為 11.0 萬台,第三季度為 4.9 萬台,同比增長僅 8.7%。今年上半年,雷鳥創新、XREAL、INMO 及 Rokid 分别占據了市場前四位,它們的總銷量份額達到了 89.2%,其中 Rokid 份額不到 10%。以此估算,Rokid 年銷量大約是 6 萬台左右的水平,距離大眾消費品有相當大的差距。
* 圖源洛圖科技關于 2024 年上半年
中國消費級 AR 設備市場份額的統計
究其原因,AR 眼鏡一直都沒有誕生殺手锏式的應用場景。同樣是 XR 設備,VR 眼鏡雖然也算不上爆火,但銷量至少是 AR 的好幾倍,年全球銷量幾百萬台。就是因為 VR 眼鏡能為消費者帶來沉浸式的、空間立體式的、獨一無二的視覺體驗,尤其是 VR 遊戲。一旦進入,就仿佛身臨其境一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就是 VR 眼鏡的殺手锏。雖然它一直被诟病頭顯設備太重、價格太高等問題,但因為有殺手锏式的應用和使用場景,所以能持續獲得一些消費者的認可。
反觀 AR 眼鏡,同樣面臨重量大、續航低、配鏡繁瑣、隐私敏感、價格高等問題,但最核心的是十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一個 " 非他不可 " 的殺手锏應用。
02「争奪 AI 眼鏡先機」
AI 或許是 AR 眼鏡的最後一次機會。
去年 9 月,Meta 發布了與傳統眼鏡品牌雷朋合作的 AI 眼鏡 Ray-Ban Meta,搭載 Meta 研發的 Llama 3 大模型,利用其多模态能力,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麥克風以及揚聲器單元,可以帶來 AI 搜索、視覺識别、外文翻譯、自然語音互動等智能體驗。
* 圖源 Ray-Ban Meta 眼鏡
數據統計,Ray-Ban Meta 眼鏡今年前三個季度全球出貨量超過 110 萬台,預計今年出貨量達到 150 萬 -200 萬台,堪稱今年最炙手可熱的 AI 可穿戴設備。市場熱度快速攀升,AI 廠商、XR 設備廠商、手機廠商甚至傳統眼鏡廠商等,幾路大軍正在蜂擁而上。
就在前幾天百度 2024 世界大會上,小度科技發布了其 AI 眼鏡產品,預計将在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而據 36 氪報道,小米也正計劃推出新一代 AI 眼鏡,數月前已與歌爾合作,該產品預計于明年第二季度發布,雷軍對該產品預期的出貨量 " 在三十萬台往上 "。
* 圖源小度 AI 眼鏡
此外,包括 OPPO、vivo、華為等手機廠商,騰訊、字節等互聯網廠商,以及雷鳥等 AR 廠商,近期也都在評估或者即将發布 AI 眼鏡項目。" 百鏡大戰 " 或于 2025 年全面爆發。貝哲斯預計到 2029 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将達到 1067.78 億元,相當于平均每年增長 18.56%。
在這股熱潮中,Rokid 未能搶占先機,發布的 Rokid Glasses 目前仍是一個期貨產品,還需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真正上市。屆時距離 Ray-Ban Meta 眼鏡的發布已經過去了足足一年半的時間。現在國内不少科技愛好者已經有不少購買了 Meta 的眼鏡嘗鮮。在這場争奪戰中,時間就是先機。
另外,作為 AI 眼鏡非常核心的大模型,Rokid 合作的通義千問大模型在普通消費者心中的認知度相對較低。
* 圖源 AI 產品榜
由 "AI 產品榜(aicpb.com)" 發布統計顯示,通義應用在今年 10 月份的 "AI 產品榜 · 國内總榜 " 中僅位列第八,月活躍用戶為 375 萬,而字節跳動旗下的 AI 產品豆包位居第一,月活躍用戶超過 5130 萬;百度旗下的文小言位居第二,月活躍用戶為 1257 萬。對比下來,通義的用戶數比頭部應用要低一個數量級,甚至比 AI 初創公司的 Kimi 和智譜清言都還要低不少。
Rokid 選擇阿裡通義大模型是意料之中的。畢竟,Rokid 創始人祝銘明(Misa)此前就來自阿裡,也獲得了阿裡的投資。但即使抛開 AI 能力及帶來的體驗差異不談,通義在用戶滲透率和消費者認知方面,難以在消費級市場給 Rokid 加分,只能說達到了 " 人有我有 " 的水平。
03「AI 加持的 AR 仍然難逃 " 偽需求 " 的尴尬」
長期戴眼鏡容易疲勞,對于智能眼鏡,消費者自然非常挑剔,只有新功能和體驗帶來的價值感超過了所需要額外付出的成本,才會選擇購買使用。而這需要廠商對產品功能和配置有所取舍和平衡。以技術和功能區分,目前市場中的 AI 眼鏡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路線,Rokid 選擇的是一條最激進的路線。
* 圖源 Rokid 發布會
第一條路線是智能音頻眼鏡。該類產品核心是将傳統眼鏡與耳機合二為一,不用戴耳機就可以聽音樂以及進行簡單的語音互動。
第二條路線是 Ray-Ban Meta 眼鏡和小度 AI 眼鏡的方案,在音頻眼鏡的基礎上,增加了攝像頭。這也是行業目前最主流的方向。該類產品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在于,眼鏡既能聽歌,也能拍照和錄像了。典型的場景包括快速抓拍,騎行等雙手不方便時拍攝,另外自媒體博主拍攝開箱視頻時一個人也能操作了。
第三條路線就是 Rokid Glasses 的方案,在耳機和攝像頭的基礎上,再增加了 AR 顯示模塊。帶來的新體驗就是,它不僅能拍照、錄像和視覺識别,還能将結果直觀地顯示在眼鏡上。
之所以說 Rokid 走得激進,就是因為很難找出一個非要在眼鏡上顯示信息的應用場景。祝銘明(Misa)在發布會上提到兩個場景。一個是做提詞器,将提示詞顯示在眼鏡上,就不必總低頭在現場找顯示器。這對很多經常要發言的領導們确實是個相對剛性的需求,但眾多的普通消費者完全沒有這個需求。另一個是即時翻譯,和外國人語言交流時,這類眼鏡基本可以實現随說、随翻譯、随顯示,這确實效率更高,也更自然。但問題是該場景的使用頻次也極低。
配置更多,功能更多,Rokid Glasses 的使用成本自然也更高。首當其衝的就是重量更大,普通眼鏡重量約 20~30 克左右,MIJIA 智能音頻眼鏡 38.1 克起步,小度 AI 眼鏡宣稱 45 克,Rokid Glasses 則是 49 克。
其次,續航壓力也更大,Rokid Glasses 宣稱滿電狀态下日常可以持續使用 4 小時。但在使用耳機或者攝像頭拍攝的情況下,其續航能力必然會大打折扣。Rokid 專門推出了一款眼鏡盒,配合磁吸式充電底座設計,滿電狀态下眼鏡盒可充滿十次 Rokid Glasses。但即使如此,用戶日常攜帶一副備用的傳統眼鏡是必不可少的了。
再次,價格也更貴,Rokid Glasses 預售價 2499 元,這應該只是鏡架,近視鏡片可由 BOLON 配制,單獨收費,整幅眼鏡配下來難免要超過 3000 元了。作為對比,智能音頻眼鏡一般為幾百元,有的幾十元也能買到;Ray-Ban Meta 眼鏡的起售價為 299 美元,約合人民币 2160 元,小度 AI 眼鏡預計售價可能在 2000 元出頭。
AI+AR 顯示是消費者真需求嗎?還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沒有需求硬造需求呢?消費者會為了低頻需求而願意付出 49 克重、使用 4 小時、2499 元的高昂成本嗎?以 Ray-Ban Meta 眼鏡為代表的第二條 AI 眼鏡發展路線,目前初步獲得了市場驗證,而 Rokid Glasses 的 AR 路線,走得更遠,市場和消費者能否接受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