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嚴懲統計造假就是為經濟護航,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宋馥李 / 文 這一次,統計法要向統計造假開刀。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正在審議統計法修改決定草案。針對統計造假,将有更多相關法條予以規制。
一個經濟體的健康運行,有賴于及時準确的統計數據反饋。它是經濟決策的基礎。當統計數據真真假假時,經濟政策就容易用錯藥方,後果不堪設想。
回溯歷史,中國在統計造假上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屢次聲明自己是實事求是派。他特别強調:" 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我們唯物主義者的根本立場。"
層出不窮的統計造假,當然與實事求是的精神相悖。
統計造假絕非孤立的存在,它與扭曲的政績觀、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往往相伴相生。
我們必須承認,處于 KPI 考核之中的官員,客觀上有粉飾數據的動力。這與政績指揮棒息息相關,因為數字往往左右着官員的績效評價和升遷次序。
統計造假,始作俑者貌似是在基層,但根子往往不在基層,因為基層官員造假的驅動力通常來自上級。如果一個地方的主官好大喜功,脫離實際制定經濟發展目标,常常會滋生出統計造假。當一任地方主官需要統計數據來講政治、提士氣、鼓舞人心,那數字往往會曲意逢迎。
這便涉及政績考核的根本目的。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給做實事的人相對客觀的評價,而不是只從紙面數字來評價一個人、評價一件事。這需要更公平和合理的考評機制,到群眾中去傾聽真實的聲音。如果官員評價的标尺,只在于紙面上的數字,就會激勵官員對統計數據随意擺布和操弄。有時,在上級的授意和暗示之下,下級官員也會投其所好,奉上一份合乎意圖的統計報表。
當然,現實中的統計數據匯總和呈報,要復雜得多。在統計實務中,在某些經濟指标的匯算中,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帶。諸如采用不同統計口徑,對同一項目提前計入或延期計入,這都為操控統計數據提供了方便之門。
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王翔提到,針對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草案主要從建立健全相關責任制、對有關負責人增加禁止性行為和相應法律責任等方面給出規定。針對有關負責人對統計數據嚴重失實情況失察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
這無疑是特别明确的指向,統計法将有針對性地解決統計造假的痼疾。我們對此抱以期待,對負責人出台禁止性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會讓授意造假的黨政領導幹部有所忌憚,樹立健康的政績觀。
這次草案也提到了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要求統計調查對象推動統計台賬電子化、數字化,大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轉化與運用,提升統計數據質量。
當前,我們身處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產業浪潮中,經濟社會的運行可以被方方面面的數據捕捉并反饋出來。通過大數據來交叉印證,能夠及時準确地反映經濟運行,這也讓統計造假變得不那麼容易了。這樣的手段,理應成為統計的新方法。
當前,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及時準确地反映經濟面的真實狀況至為重要。我們要靠真實的經濟數據來理性分析、審慎決策,才能在恰當的時機運用正确的政策工具。
對統計數據造假行為嚴懲不貸,确保經濟決策的準确性,就是為經濟運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