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大學文科縮減的風,吹到了高中?,歡迎閱讀。
編 輯丨周上祺
大學文科縮減的趨勢,不出意料地蔓延到了高中。
近日有報道稱,山西省一所曾跻身 " 全國百強 " 的縣中,2022 年實行 "3+1+2" 新高考改革前,每個年級 20 個班級中有 3 到 4 個文科班,而如今僅有一個 " 純文科班 ",即選考科目為 " 史政地 " 的班級。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近日表示,該校文科招生的比例," 會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這勢必傳導到高中生的文理選擇。
實際上,21 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發現,高中文科縮減目前只是結構性縮減,突出表現在以省級示範高中為代表的名牌高中文科生人數減少,但高中文科生整體仍保持穩定規模。
這提醒我們,大學文科生源質量是否會受影響,未來人文社會科學能否吸引到最具潛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破解之道,在于變高中文理分流為特色化發展,特别是避免把理科生、文科生分别貼上績優生、後進生的标籤,而是讓不同禀賦的學生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融合趨勢加強
截至 2025 年,全國将有 29 個省份落地新高考。
新高考打破了傳統的文理分班,給考生更多選擇。比如,"3+1+2" 模式下的高中選科有 12 種組合,"3+3" 模式的選科組合則更多。
但多名高中教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即便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仍然存在文理區隔,一般認為首選物理的是 " 大理科 ",首選歷史的是 " 大文科 "。選科人數最多的兩個組合主要是物化生、史政地這兩個 " 純理科 "" 純文科 " 組合。理科生人數也始終遠超文科生人數。
只不過,當下高中文理科學生人數差距在拉大。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采訪的多位高中老師表示,其所在高中 2023 屆畢業生中," 大理科 " 人數占比接近七成," 大文科 " 人數占比則是三成左右。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王穩東等人對甘肅省 1922 名在讀高二、高三學生的調查顯示,有的省級示範高中 " 大理科 " 學生接近八成。這正好與復旦大學把文科招生降到百分之二十的比例相符。
" 高校文科招生計劃縮減,必然會影響高中階段的選科,因為考生和家長一定會根據錄取率的變化而改變選科策略。而且這個變化會很快,當屆學生就會有所反應。" 高考志願填報專家婁雷說。
如果說文科縮減是當下的必然,文理融合則是文科的未來方向之一。
那麼,新高考改革帶來了多少文理融合的空間呢?
目前高校文科專業招生時選科組合限制較少,只有民族學專業類要求必選歷史,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公安學專業類要求必選政治。其餘的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學在内的多數文科專業類并不限制選科。
這體現了文科的包容性,讓各種學科背景的人都可以攻讀文科。現實中,不少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都有理工科背景,文理融合的知識結構是他們的特色和優勢。
但對于高中文科生來說,雖然他們報考文科專業幾乎不受限制,但卻很少有高中文科生報考理工科專業。在選科空間方面,高中文科生仍以傳統的史政地組合為主,他們可選的理科科目只有化學、生物。即便高中文科生選考了化學、生物,他們報考的也還是大學的文科專業,以及極少數理工科專業。
" 傳統文科生選擇生物的可能性大于化學,畢竟化學的理科屬性太明顯。文科生選了生物,在志願報考時也沒有什麼優勢、劣勢可言,因為無論如何選科,最後賦分後都是以總分參與競争。" 婁雷說。
高中理科生則有越來越多的人選考地理、思想政治這兩門傳統的文科科目。
上述多位高中老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物化政已成為物化生、史政地之後選擇人數第三多的科目組合。
其中一位老師表示," 傳統理科生選考思想政治,很大原因是思想政治在高考中采取等級賦分制,并不是實際考多少分就有多少分,而是根據學生分數所在的排名進行賦分。選考思想政治的理科生,就可以避開選考生物的理科傑出人士生,得到不錯的分數。"
雖然傳統文科考生在減少,但選考地理、思想政治兩門文科科目的非傳統理科生卻在增加。這說明新高考改革讓考生的選擇更多樣,知識結構更豐富。
特色比分科更重要
對于多數高中生來說,最大的難題其實不是文科減少。
婁雷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文科不會一直邊緣化。"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信息技術處副研究員魏針對 2021 — 2024 年福建省普通類本科層次招生計劃進行分析後也發現,四年來選考歷史的考生可填報的招生計劃整體趨于穩定。
最大的難題其實是不知道自己該選擇文科還是理科。特别是高一下學期就面臨選科,很多學生此時還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也不了解不同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前景。
姜蘭(化名)是四川省一所知名高中的生涯指導老師,她回憶,2022 年首屆新高考的高一學生選科時,一名女生在選 " 大文科 " 還是 " 大理科 " 之間十分糾結。
" 這名女生的成績不錯,尤其是各科成績較為平均," 姜蘭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如果選文科,考試難度相對較低,但可報考的專業有限;如果選理科,可報考的專業很多,但高二以後科目難度加大,她擔心自己跟不上。"
這是很多高一學生共同面對的問題。這名女生打算未來學經濟學,很多大學的經濟學專業不限制選科。文科的學習難度較低,但文科生裡報考經濟學的考生人數多,分數線高;理科的學習難度較高,但理科生裡報考經濟學的考生人數少,分數線低。
" 在老師的指導下,這名學生通過生涯決策測評,最終選擇了‘大文科’。" 姜蘭說。
這名學生顯得頗為另類,因為多項調研顯示,越是名牌高中,文科生人數越少。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王穩東等人對三類高中的調研顯示,省級示範高中把歷史作為首選科目的學生比例最低;市級示範高中把歷史作為首選科目的學生比例有所提高;普通高中把歷史作為首選科目的學生比例最高。
文科生與理科生的區别不應該是學力高低的區别,而只應該是發展路徑的區别。
" 但不少的高中畢業生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潛能方向,部分高中生缺少職業意識和能力,這也導致學生智能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差距較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說。
雖然文科縮減,但不管是大學還是高中階段,文科都不會消亡,而且會保持穩定的規模。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讓學生盡早盡可能準确地了解自己适合什麼樣的教育。
儲朝晖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要從中招開始,就把各有所長的學生招進各有特色的高中。高中需要順應新高考的評價标準和方式,以更寬的口徑進行教學,不具備寬口徑教學的學校要盡可能走特色化的窄口徑發展之路。
高中多樣化發展正在各地探索落實。比如,2023 年深圳市首批創建了 10 所理工、人文、藝體等特色高中。浙江省嘉興市于 2020 年确定了 10 所普通高中 " 分類辦學 " 市級試點學校,引導學校向學術性高中、文史類高中、外語高中、藝術高中、體育高中等方向發展。
" 高中學校要依據學校的師資、硬體設施及相關條件,發展自己的特色。定位應從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 儲朝晖說。
本期編輯 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