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35歲門檻,要改?,歡迎閱讀。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趙靖含
編輯 | 阿樹
在 35 歲追上來之前,湯妍終于上岸了。
她心驚肉跳地回望過去的職業生涯,名校本碩畢業,從中小廠產品經理到阿裡系 P7,一路過關斬将,在杭州置業買房,也目睹互聯網從意氣風發到 " 裁員廣進 "。
5 年前,她覺得大廠能給她更多安全感,但 30 歲、35 歲,年齡危機步步緊逼,心态發生了逆轉。
身在職場,35 歲是一個臨界點,職場晉升空間在萎縮,投簡歷被淘汰風險增加。因此,這個非整數年齡的到來,被廣泛稱為 "35 歲危機 "。
面對 "35 歲焦慮 ",湯妍覺得,與其等着被 " 大環境 " 優化,不如主動出擊——離開大廠,考編。在她看來,除了前途相對穩定以外,更關鍵的是公平。
考公考編普遍适用雙盲機制,即面試官和考生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面試時除了能力測驗,任何個人信息都不會被提問,包括你的姓名、年齡、婚育狀況、之前的薪水。這條以廉政為初心的規定,恰恰給了所有應試者公平競争的機會。
" 鐵飯碗 " 減輕了年齡危機帶來的焦慮,但考公考編其實有着明确的年齡限制——過了 35 歲,可能再也沒有上岸的機會。根據《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考公的基本條件是 " 年齡為 35 歲以下 "。不過,變化正在發生,去年開始,上海、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在省考招錄中釋放年齡擴寬信号。
今年 1 月,四川率先發布《征求意見稿》,或從檔案上明确要求,取消應屆高校畢業生身份認定限制,調整機關公招年齡上限,支持事業部門适當放寬招聘年齡條件,鼓勵企業放寬用工年齡限制。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表示,延遲退休後盡快遏制 35 歲就業歧視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建議盡快遏制 35 歲就業歧視現象
這給社會傳遞了一種信号:35 歲危機背後的就業困境,的确到了該破除的緊迫時刻了,老齡化趨勢不可避免,就業市場需要對經驗豐富的 " 大齡求職者 " 寬容一點,公平一點。
對 35 歲的焦慮,很多人在 30 歲、甚至更早就開始了。
" 你的年紀越來越大了,公司會進來很多年輕的,跟你同級别的人。"30 歲以後,年齡焦慮就開始包圍湯妍,她開始不斷尋求新的機會。這種焦慮,不源于她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不自信,而是源于整個就業環境。
大廠裁員、面試失利、考公無門 ……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旦 35 歲的零點鍾聲敲響,這些困境就會撲面而來。
事實上,與 "35 歲危機 " 矛盾的是,人們進入職場的時間,正在不斷推遲。
《平凡的榮耀》劇照
根據 2021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16 — 59 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 2010 年的 9.67 年提高至 10.75 年。而 2016 年 " 十三五 " 以來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 13.7 年。這也意味着,一個人開始工作的年齡在不斷推後,他們往往只有更短的時間,去應對很快就要到來的 35 歲危機。
因此,35 歲焦慮的前置,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一個正常畢業的大學生,通常是 22 — 23 歲。如果選擇考研,那麼面臨就業時,已經來到 24 — 26 歲。假設還經歷過 " 二戰 "" 三戰 ",TA 最終走出校園時,也許會是 28 歲。
而 TA 将面臨的,是與 1200 多萬應屆生 " 同學 " 競争就業。不過,此時 TA 只有一次以應屆生身份籤訂三方協定的機會。如果選擇失誤,要麼放棄校招途徑,要麼賠付違約金。
7 年後,當社會時鍾撥至 35 歲,TA 獲得了更豐富的閱歷與經驗,距離退休至少還有 20 年。但留給 TA 的崗位選擇,反而更少了。
此外,年輕人還會以繼續進修考博、考公考編等方式,延遲 " 就業 " 的到來。智聯招聘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2023 年,18.6% 的大學生選擇了 " 慢就業 "。
2023 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
2023 年,吳易讀完美術碩士,至今仍在堅持離職考編。年齡眼看就要 " 奔三 ",但為了保留應屆生身份獲得更多的選崗機會,吳易不敢随意就業。維持生活的唯一收入來源,是利用周末在畫室代課。由于無法交社保,吳易最大的擔憂是生病。
近一年來,逐漸有考公考編取消應屆生身份認證的呼聲和舉措。吳易反而更焦慮了,因為這意味着過去兩年的 " 犧牲 ",有可能換來更激烈的競争。
這種不斷前置的年齡焦慮,帶來了一個 " 惡性循環 "。部分年輕人不敢進入工作狀态,低端制造業及高端 " 科新產業 " 持續存在人才短缺問題,互聯網等門檻适中的行業卻被擠得水洩不通。
而互聯網也過了盲目擴張的階段,對人才選拔變得苛刻而冷漠,看似更加穩定且具有保障的 " 體制内工作 ",在不斷吸引着年輕人靠近。
2024 年,湯妍已經是阿裡系 P7 員工,"35 歲危機 " 迫在眉睫。
在這個年紀要想再升一級,不僅要付出拼命的代價,更關鍵的是,還得看機遇是否青睐你。
她發現,即便是年輕化程度最高的大廠,也開始變得臃腫。很多項目甚至做到一半,就會突然被砍掉。年初定下的目标和策劃,到了年底可能早就不復存在。
一個顯著的現象是,35 歲後的年齡增長,很大程度上都伴随着薪資的下降。
《平凡的榮耀》劇照
如果把收入峰值看作是勞動力的黃金年齡,那麼,根據中國城鎮住戶調查微觀數據庫(UHS)的數據,自 1990 年代以來的 30 年裡,中國的 " 黃金年齡 " 從 55 歲持續下降到 35 歲。美國人口調查數據則顯示,近三十年裡其黃金年齡在 50 歲左右。
湯妍聽從了朋友的建議,選擇嘗試考編,一次性上岸成功。盡管上岸後收入也有大幅度的下降,但勝在穩定無憂。
在這場關于 35 歲的焦慮博弈中,有人選擇裸辭,有人選擇出國,有人換了賽道。其中,既能夠維持體面,又符合家庭價值觀的 " 考公考編 ",熱潮還在不斷創下新高。
根據公開信息,2025 年國考,有 341.6 萬人通過資格審查,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 86 ∶ 1,相較于去年,增加了 38.3 萬人。
2025 年,國考實際參加考試人數為 258.6 萬人 / 圖源:視覺中國
盡管無法得知具體年齡分段數據,但多地公務員、事業編制招錄中 "30 歲以上考生占比上升 " 的趨勢明顯,部分崗位甚至出現 " 大齡化 " 考生集中的現象。豆瓣、小紅書等熱門社交軟體,開始密集讨論 " 如何在 30 歲之後成功上岸 "。35 歲的程澤,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她在 35 歲的尾巴上了岸。
程澤在房地產公司待過 8 年,後來進了科技公司,也創業開過餐廳。生活在小城市,程澤發現職場生存空間肉眼可見地迅速萎縮,在企業裡,基本找不到奮鬥的方向。
她的孩子已經在上小學。雖然有一些自由收入,讓她不至于被财務問題完全困擾,但她還是想要尋求一個更穩定的 " 保底選項 "。
然而,大齡考公,對已經有職場經驗的人而言,產生了顯著的錯位感,甚至讓他們在考公群體中有些 " 格格不入 "。在一次考公培訓中,程澤就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那是一次無領導小組模拟面試。程澤本來因為當天沒吃早餐而無心參與,但在過程中,她看着一群本該生機勃勃的年輕人,對着應試問題一板一眼地回答,心中突然湧起一股莫名的憤怒。
她忍不住發言,在實際生活中,一個問題怎會這麼死板地解決?真實社會要如何按照 " 事前、事中、事後 " 去給你騰出準備空間?如果依據标準答案來,一個簡單的 " 規劃 ",恐怕一兩年也做不完,效率将會非常低下。
但沒有人理解她的情緒波動,他們說:" 可這是考試。"
盡管境遇和所處城市不同,但湯妍也有類似的感受。她被迫收起了互聯網裡活躍的思維,在流程規定内按章辦事,嚴格遵守上下級之間的分寸感。有一次,領導用手寫批示了意見,她花了兩個小時,努力地認清楚那些龍飛鳳舞的字體,才把修改版本謄抄進了電腦。
在大廠,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年輕人追求考公考編的意願,和盲目改換賽道之後產生的不适應感,實際上是一種需求的錯配。對于一部分群體而言,考公是 35 歲就業危機下的被迫選擇。
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在接受南風窗采訪時談到,這事實上是一個人力資本層面的極大浪費," 我們應該鼓勵大家在自己擅長的領網域内,長期地工作和積累 "。
從事 HR 工作的李露,對年齡危機很是敏銳,因此,應對起來也更加從容。
早在 35 歲時,李露就開啟了副業,做兼職保險銷售。這份職業之外的工作,至今還在給她提供生活的底氣。
此外,她還會在社交賬号裡積極分享,一邊發布崗位招聘信息,一邊寫職場筆記,從人事角度幫助網友緩解職業焦慮,包括怎麼挑選适合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就業需求。
她認為,要減少自己的年齡焦慮,首先是保證自己過往的工作履歷有一定競争力,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狀态,堅持鍛煉,保持年輕的精神面貌。
事實上,中國近 4 億城鎮就業崗位中,80% 以上仍由民營企業提供。選擇不上岸的多數人,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民企保持自身競争力。
當然,跟李露一樣,副業正漸漸成為不少人的備選項。南京大學的一項調研顯示,國内在職做副業的人超過 8000 萬。《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也顯示,81.7% 的受訪青年感到身邊做副業的年輕人多了。
做副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 圖源:圖蟲創意
李露此前在一家上市房地產公司工作,做到了人力資源總監。對于年齡的危機,她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
那家公司的規模很大,自有員工加上外包,大概有一萬人,像一個 " 龐然巨物 ",厚重的體量,要求它的内部經脈都必須以精準而有序的節奏運行。
比如,每一個崗位都會有嚴格的招聘标準,如果超齡的話,就需要總裁特批才能招進來,對簡歷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以李露所在的房產物業行業而言,經理級必須在 35 歲以内,總監級最寬放到 40 歲,總經理級别不能超過 43 歲或者 45 歲。
李露雖然熬過了 35 歲危機,但還是在 40 歲這一年收到了裁員的通知。
《年會不能停》劇照
好在,一家離她居住的地方只有 20 分鍾車程的企業,很快向她抛來了橄榄枝。年薪下跌了 40%,而且單休,沒有公積金。但是,幾乎只權衡了片刻,李露便同意入職了。
因為,對這個階段的她而言,可能不是她多麼需要錢,而是她的生活還需要一份工作。
在短暫的空窗期裡,李露每天都會規律地做家務、跑步、煮飯、遛貓,一切依然充實。這源于她對财務問題的 " 不焦慮 "。
李露還有提前退休的規劃。50 歲以後,她想去環遊世界,或者,寫一本書。李露一直愛好寫作。但以前的工作天天加班,她幾乎沒法抽出完整的精力認真去寫。
現在,她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下班後私人時間。
最近一個月,程澤反復地看到有關 "AI 公務員 " 的新聞。她意識到,似乎 " 鐵飯碗 " 是不存在的。唯一能夠稱作穩定的,是自己一直保持學習的能力。
現在,她不再在乎自己的年齡,而是将更多注意力投放在孩子的教育和父母的贍養上。她也不再把小城市視為 " 弱勢 ",這裡的低競争壓力,優美的風景,都讓她下意識地感到輕松。
她相信自己會有能力面對未知。即便将來還是要走出體制,她也能夠依靠自己重新打開一片天地。比起将來能不能提前退休,程澤更享受自己在工作中的感覺。她不擔心進入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保持學習和鑽研的狀态," 怎麼都能有一口飯吃 "。
《非自然死亡》劇照
而湯妍也并不将成功上岸視作終點。如果生活得非常不開心,她還是有可能再次出發。對未來,她保持開放的态度。
996 的工作環境,和 35 歲的年齡歧視,帶來的是并不友好的求職環境,讓熱愛并深耕某一行業的人被迫轉行。對湯妍來說,上岸後按部就班的工作,也相當于抹掉了她過去幾年在互聯網的工作成果。
因為,即便是到了 " 中年 " 報考編制,也只能嚴格按照大學專業申請崗位。可實際上,一個成熟的 " 社會人 ",六七年的工作經驗,遠遠超出了在大學學習的時間。
公平的路,不應該以錯位和彎路抵達。
馮帥章在采訪中說:" 中國人民是很勤奮的,學習效率很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是,過度勤奮就變成了内卷。我們要更多地去思考一些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平衡。"
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人也會選擇在職備考 / 圖源:視覺中國
比如,勞動法可以完善關于就業年齡的規定,從立法層面規避年齡歧視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二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但目前,還沒有針對年齡提出的明确條款。
從世界經驗來看,美國國會在 1967 年出台了《就業年齡歧視法案》(簡稱 ADEA),其中明确規定," 在工作通知和廣告中,包含年齡偏好、年齡限制或規定年齡是非法的 "。多國都在探讨更合理的法案,如英國出台了《雇傭平等(年齡)規則》,韓國為了緩解老齡危機,也頒布了《雇傭上禁止年齡歧視及高齡者雇傭促進法》。
但僅僅通過立法或者政策引導,也許只是将歧視變得更隐蔽了。馮帥章提到,我們應當增加對大齡勞動者進行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的投入,其次鼓勵創造更多适合大齡勞動者的就業崗位。
尤其在 AI 時代,盡管 AI 的 " 認知 " 能力已經做得很好,但是在非認知能力方面、社會情感能力方面,大齡勞動者具有更多優勢。
另外,社會保障制度應當提供托底作用,包括醫療、教育、就業政策等各個方面,都應該進一步改革,使其變得更加靈活有效。尤其是民營經濟的良好發展,也帶來了很好的作用。
馮帥章談到,我們正處于一個調整重構的時期,利用這個階段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再出發,步子就會走得更穩,國家會發展得更好。
" 現在不斷優化的就業政策就是一些信号,雖然不能馬上改變每個人具體的狀況,但它就是一種趨勢。我們可以對未來更有信心。"
(除馮帥章外,文中采訪對象為化名)
本文首發于《南風窗》雜志第 6 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