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62.8 萬元起!仰望 U7 正式上市,中國第一台水平對置發動機來了,歡迎閱讀。
去年的廣州車展上,仰望 U7 用「8 台電機」的狂野配置,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品牌衝擊百萬級轎車的野心。
但鮮少有人意識到,那場發布會真正埋下的伏筆,藏在王傳福那句「全面電動化最難的技術在垂向控制」裡。
直到今天,當 62.8 萬元的仰望 U7 掀開雲辇 -Z 的最後一層面紗,人們才讀懂這場技術革命的真正重量。
從「三向獨立」到「全電底盤」
傳統底盤技術的天花板,早已寫在機械傳動的物理規律裡。過去百年間,工程師們用液壓油缸和空氣彈簧對抗颠簸,用差速器和傳動軸分配動力。
但,再精密的機械結構,也逃不過毫秒級的延遲宿命。
比亞迪首席科學家廉玉波在今晚的發布會上舉了一個例子:「當一輛車以 100km/h 的速度遭遇爆胎時,傳統系統需要上百毫秒才能完成調整,而車早已滑出 1 米開外。」
機械的桎梏,讓底盤控制始終被困在「拆東牆補西牆」的妥協裡——直到雲辇 -Z 用四台懸浮電機,把整個懸架系統拽進電控的微觀世界。
是的,仰望 U7 的「8 台電機」裡只有 4 台是用于驅動,另外 4 台藏在了它的懸架之中。
這種颠覆的代價,藏在比亞迪坪山總部那間擠滿博士的會議室裡。
「最早進入汽車行業的時候,為了摸透工程機理,我們把市面上所有的汽車都拆解研究了一遍,」董事長王傳福又在發布會上分享比亞迪的「工程師故事」,他說:
(當時)我們有一台奔馳轎車,為了讓我們的工程師沒有顧慮地放心地拆,我率先用鑰匙把車劃了一圈。這輛車讓我們這群年輕的工程師第一次認識到,一台頂級轎車的技術有多先進。我意識到,造車不僅僅是打造一款產品,更是對技術的深度整合。
為了将航母電磁彈射和磁懸浮列車的技術原理塞進轎車底盤,比亞迪的工程師們花了七年時間,挨個驗證了三百多萬種拓撲結構。最後,他們首創性地将 3D 霍爾傳感器的技術運用到車輛垂向控制領網域,通過檢測磁場的變化來測量位移。
當傳統懸架還在用毫米級精度感知路面時,雲辇 -Z 的探測精度已達 10 微米。10 微米是什麼概念?一個紅細胞的直徑大約是 20 微米,一根頭發大約是 100 微米;而在另一項指标——調節精度上,雲辇 -Z 給出的答案是 1 毫米。
強調精度的同時,雲辇 -Z 在響應速度上也有所突破。
「我們經常聽到毫秒級的響應的說法,但響應快并不代表調節快,可能僅僅指的是感知環節的響應時間。目前市面上最快的全主動懸架完成一次完整的主動調節,至少需要 100 毫秒以上。」廉玉波說。
今天的雲辇 -Z 拒絕以偏概全,我們的全鏈路執行的時間,只有 5 毫秒。
這種速度,徹底改寫了車身控制的遊戲規則。當傳統豪車還在依賴「預瞄攝像頭 + 提前計算」的緩兵之計時,仰望 U7 的雲辇 -Z 已經進化出類似人類神經反射的本能。
▲仰望 U7 的「極限通過」功能,結合預瞄迅速避障
一般來說,車輛以 30km/h 碾過減速帶,需要 60 毫秒的時間,在大雪天氣等預瞄能力受限的場景下,傳統主動懸架在這段時間裡只能笨拙地調節 0.5 次;而雲辇 -Z 即便不依靠預瞄,僅通過來前輪來感知路面信息,也依舊能夠瞬間完成 12 次精準調節。
聽起來可能有些誇張,不妨直接看一段演示視頻。
當工程師開着 U7 攀爬連續台階時,四個車輪像智能機械腿般此起彼落,硬是把五米長的轎跑變成了能跳「機械舞」的鋼鐵蜘蛛。
但比炫技更重要的是,雲辇 -Z 捅破了垂向控制領網域那層百年窗戶紙,當橫向、縱向、垂向控制全部進入電網域,車輛動态性能的邊界徹底被重新定義。
在彎中,雲辇 -Z 能夠通過 -2 ° 的主動側傾抵消過彎的慣性;在側碰即将到來是,通過毫秒級的高度調節轉移碰撞受力點;在行駛時,通過能量回收将每次颠簸轉化為續航裡程…… 這些過去分散在航空航天、精密機床領網域的技術孤島,終于在一台轎車上匯成整片大陸。
「安全沒有中間值,只有 0 和 1。」王傳福在台上說出這句話時,背後是 U7 以 95.78km/h 刷新麋鹿測試紀錄的數據。或許連奔馳的工程師都沒想到,二十多年前那台被王傳福親手劃傷的 S 級轎車,會以這種方式完成技術輪回。
仰望 U7 所體現的,是比亞迪對技術的絕對掌控
當雲辇 -Z 在垂向維度撕開技術缺口時,易四方系統也在橫向和縱向上演着一場「進化」。
易四方那四台輪邊電機的「暴力」早已不是秘密—— 1300 馬力、2.9 秒破百,極速 270km/h,這些數據在新能源時代或許稱不上驚世駭俗,但實際上,四台輪邊電機不再是單純的速度機器,而是化身為矢量控制的神經元——
當傳統車企還在用差速器分配扭矩時,易四方在用電動化重構整車控制,實現了每秒 1000 次的扭矩微調。
憑借這套系統,車長超過 5.2 米的 U7 能夠在麋鹿測試中達成 95.78km/h 的成績;在窄巷中橫移脫困,像螃蟹一樣橫向泊入極限車位。工程師們給這項功能起了個科幻味十足的名字:「平行橫移」。
在發布會演示中,U7 巧妙地交替以前輪和後輪為圓心,作定輪旋轉,在前後夾擊的障礙物中找到了一條出路。
與此同時,精細的扭矩矢量控制也為 U7 帶來了極佳的行駛穩定性,即便是面對「美式截停」般的衝撞和時速 160km/h 下的突然爆胎,U7 也能瞬間穩住車身。
四台輪邊電機能做的,絕不僅是原地掉頭這麼簡單。
除了易四方,仰望 U7 PHEV 版的前艙内,一場更加隐秘的颠覆正在上演。
「歐洲汽車能做的,我們一定可以!」比亞迪新技術院院長楊冬生在提到水平對置發動機的研發時,台下掌聲雷動。
為了在 U7 的前艙裡塞進這台中國首款自研水平對置引擎,比亞迪的工程師與物理定律較勁了三年——
他們用五聯泵和十條潤滑通道攻克了水平氣缸的供油難題,将發動機高度壓縮至 420 毫米,遠低于直列四缸的 700 毫米,甚至比保時捷 911 的同排量引擎還要低 125 毫米。
據楊冬生介紹,比亞迪這台水平對置發動機做到了 180kW(241 馬力)的功率,扭矩做到了 380N · m。除了動力性能,靜谧性也是豪華轎車的另一個追求水平。對置發動機的結構,天然具備了平衡性的優勢,U7 PHEV 版在行駛時和純電的噪聲差僅有 1 分貝。
作為比亞迪集團的第一台水平對置發動機,其可靠性自然是不容忽視的。
楊冬生表示,這台水平對置發動機經過了 8000 小時的全速全負荷的台架耐久和 12000 次的冷熱衝擊,「最嚴苛的工況下,排氣管都是燒紅的,發動機仍然能夠穩定工作」。同時,整車驗證裡程也累計超過了 200 萬公裡。
「這是中國汽車第一次研究水平對置發動機,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數。」王傳福說。或許連費迪南德 · 保時捷都想不到,他引以為傲的水平對置技術,會在電動化時代被中國人改寫成「插混動力」的注腳。
這種深度自研的代價,是比亞迪 2024 年 542 億元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 36%,遠超其當年 402.5 億元的淨利潤。當傳統車企用「聯合開發」分攤風險時,比亞迪的做法是将技術風險内部化。
比亞迪的市場策略更顯技術底氣。當 U7 以 62.8 萬元的價格将 L3 冗餘、全主動懸架、四電機驅動變為标配,它颠覆的不是某個競品,而是整個豪華車市場的定價邏輯。
從 1997 年拆解奔馳 S 級,到 2024 年用雲辇 -Z 砸向行業,比亞迪的路徑證明:高端化不是配置的軍備競賽,而是底層技術的絕對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