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童年的“土玩具”,還能陪伴這代孩子成長嗎?,歡迎閱讀。
" 鄉土玩具 ",或稱 " 民間玩具 ",作為學術用語,主要指在學校教育之外和玩具工業興起之前,在傳統的鄉土社會裡曾經深受孩子們喜愛的玩具或遊具。鄉土玩具的民間稱謂有很多,例如 " 玩意兒 "" 耍物 "" 耍貨 " 等,大都指可供孩子把玩之物。
近代以來,伴随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的普及、玩具工業的發展和電子遊戲等的興起,鄉土玩具逐漸趨于衰落;但進入 21 世紀以後,中國社會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徹底的重新評價,有關鄉土玩具的搜集、分類、整理和研究也因此成為重要的學術課題。
如何給鄉土玩具分類?
學界對于鄉土玩具的分類有很多嘗試,最常見的是按照玩具的材質劃分,例如張道一先生把鄉土玩具分為泥玩具、布玩具、竹木玩具、陶瓷琉璃玩具、石玩具、紙玩具、面玩具、糖玩具、葉稈玩具、外殼玩具、毛皮玩具、金屬玩具等。若是按照手工制作的方法,則可以分為捏塑類玩具、模制類玩具、縫制類玩具、刻削旋類玩具、編織類玩具等。
鄉土玩具,張道一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6
出于不同的學術思路,還有很多基于其他标準的分類。例如,自制玩具和流通玩具——自制玩具主要指兒童自制或家長為孩子手工制作的玩具,流通玩具主要指手藝人制作的玩具產品,可進入市場販賣。顯然,這種分類對于研究鄉土玩具的地理分布和商業化程度是必要的。
不同的分類反映了鄉土玩具研究中不同的方向或問題意識。例如分為女孩的玩具,包括過家家玩具、乞巧玩具、羊拐(嘎拉哈)、皮筋、花繩、布娃娃、花籃等;男孩的玩具,如陀螺、打瓦(擊壤,一種投擲命中遊戲)、高跷、玻璃球、彈弓、小汽車、木槍、木刀、滾鐵環等;以及男孩女孩都可以玩的玩具,如積木、竹馬、竹節人、竹蜻蜓、挑棍、不倒翁(扳不倒)、小風車、撲克牌、撥浪鼓、折紙、萬花筒、秋千、風筝、套圈兒、皮球、氣球等。
研究者不難發現,鄉土社會通過這些玩具和相應的遊戲,其實也在促使孩子逐漸完成其 " 社會性别化 " 的成長過程。
如果從教育學的角度去看,不少鄉土玩具其實相當于教具,可以分為運動型玩具和益智型玩具,前者如竹馬、小燕車、滾鐵環等,後者如九連環、七巧板、魯班鎖等,它們分别有助于孩子的身體和心智成長。不言而喻,按照不同的年齡段對鄉土玩具進行分類也不無意義,例如幼兒玩具、少兒玩具和成人玩具等,與此伴随的遊戲當然也就有了不同的層次。
此外,按照鄉土玩具在鄉民日常生活中出現和存在的場景,我們還需要有諸如 " 節令玩具 " 這樣的範疇,例如過年時的爆竹、立春時的 " 春公雞 " 和 " 春娃娃 "、元宵時的燈籠、寒食清明時的風筝、端午時的香包、中秋時的 " 兔兒爺 " 和 " 兔子王 " 以及漫長冬日間的 " 九九消寒圖 " 等。
鄉土玩具在有些地方成為當地人的副業,如很多鄉民都會做泥人、糖人、面人之類,甚至湧現出了一些遠近聞名的玩具匠人。在商品化的市場競争中逐漸形成規模、脫穎而出的有天津的泥人張、無錫的惠山泥人、陝西的鳳翔泥塑等,其產品的藝術性日益增強,品質也不斷提高。
于是,我們還可以把流通玩具再細分為在民間廣泛流布的廉價 " 粗貨 " 和經過專業設計、精工細作以供富足家庭把玩或陳設的 " 細貨 ",這就涉及鄉土社會也存在的分層問題了。顯然,除了在手上把玩的玩具,也值得設定一個 " 陳設玩具 " 的範疇,例如有些泥彩塑玩具往往作為居室擺設而受到追捧,包括一些吉祥物、戲曲仕女像、人形娃娃等,因為它們有裝飾效果,所以做工也較為考究和精細。
鄉土玩具被遮蔽的價值
長期以來,鄉土玩具在中國主要是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品類來定位的,被視為 " 民藝品 "。而且,在漫長歷史中飽受儒學浸潤的傳統士人,大多傾向于将 " 泥車瓦狗 " 之類的戲弄之具視為無益之物,看不起它們,并常對鄉土玩具做負面評價,認為 " 玩物喪志 "。
不過,在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随着各國學術精英對民間和鄉土文化傳統的 " 發現 ",鄉土玩具的價值也逐漸引起關注。尤其是在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迅速普及、都市化浪潮席卷鄉土社會的大趨勢下,鄉土玩具不可避免地趨于式微,悄無聲息地退出了一代少年兒童的遊戲生活世界,眼下它們或被遺棄,或作為懷舊或撫慰鄉愁之物,成為少數愛好者收藏的一個品種。
但是,如果我們将鄉土玩具視為鄉土社會裡 " 遊藝民俗 " 傳統的物化形态或寓教于樂的道具,在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視野中研究它,就不難發現鄉土玩具有很多僅在審美視野下可能會被遮蔽的價值。
從左至右依次為:搖啦雞(高 9.6 厘米,寬 5.8 厘米)、布鹿(身長 12.6 厘米,高 13 厘米)、繡獅(高 25 厘米)、花妮(高 18 厘米)、老和尚打鼓車(高 12 厘米,長 15 厘米)。圖片由作者提供,山曼 / 攝
首先,鄉土玩具以及相應的傳統遊戲本身具有傳承性,其在中國鄉土社會的傳統民俗文化裡具有相應的地位和重要性。例如,鄉土玩具遵循了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很多原理,或借物寓意,或托物寄情,它們在作為玩具的同時,也是承載文化意義之物。
有一些鄉土玩具兼備用具、道具的功能,例如虎形枕就是集玩具與用具于一體,兒童白天可抱着玩耍,晚上則以之為枕,可以體驗到遊戲和成長的快樂。那些看起來普通、俗凡的鄉土玩具,也曾是孩子們的珍愛之物,例如在元宵節的燈火民俗中,父母為孩子們制作或購買的各種花色的玩具燈籠飽含着親情愛意;孩子們成群結隊地參與 " 遊燈 "" 鬥燈 " 遊戲,則是他們終生難忘的美好經驗。
其次,鄉土玩具大都是在傳統的農耕時代設計出來的,它們在鄉土社會裡獨有一些重要的功能,最常見的就是保佑孩子無病無災、健康成長。像廟會上 " 栓 " 或 " 請 " 來的泥娃娃,往往就如孩子的替身一般;還有母親為孩子做的布老虎或生肖造型的香包,以及用來 " 栓 " 或 " 鎖 " 住孩子的石獅子或項圈之類,都有祈福、辟邪,助力孩子成長的象征性功能。
究其根源,在于舊時醫療不夠發達,幼兒死亡率較高,于是很多鄉土玩具都被寄托了擁有保佑孩子的靈力的期待。各種虎形玩具與孩子們相伴,如影随形,鄉間的說法或曰希望孩子虎頭虎腦、生命力旺盛,或曰用它鎮邪避難、守護孩子。山東省即墨車家溝的泥老虎非常有名,當地人認為 " 虎 " 與 " 福 " 諧音,所以泥老虎就是吉祥之物,可被用來鎮宅驅邪。還有一些鄉土玩具是在祭祀儀式中沾過 " 神氣 " 的,像舊時祭月設供的 " 兔子王 ",待祭月結束,它就成為孩子手中的玩具了。
再次,鄉土玩具最主要的價值,當然還是在于它們在娛樂遊戲的過程之中對孩子的身體成長、心智發育和夥伴意識等形成了積極的影響,潛移默化地促成其社會化成長。例如,玩羊拐或 " 抓子 " 可以鍛煉手指的靈巧度,抽陀螺、踢毽子或跳皮筋有助于提高孩子身體的靈活性,玩七巧板和五子棋等則有助于孩子的心智啟蒙,等等。過家家玩具和諸如農具模型之類的玩具,可以使孩子們對家庭和勞作的一些知識和意義形成默會認識。
有些傳統的集體性遊戲需要孩子共享或禮讓玩具,如拔河、扔沙包、擊鼓傳花、丢手帕、跳繩、翻花繩、看小人書等,通過學習使用和共享玩具,孩子可以形成一定的社會性,其交際能力和集體意識得到培養。
總之,鄉土玩具是過往時代的孩子通過遊戲和娛樂獲得樂趣和接受教育的基本條件,它們承載着鄉土社會的溫情和智慧,很值得我們今天去重溫。
玩具與少兒生活世界的變遷
如果承認遊戲是人類的天性,鄉土玩具就是這種天性最自然的具現物。所有國家或民族、社會的孩子都會通過玩具感知、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世界,體會所屬的社會與文化規則,甚至建構各自的兒童社會。因此,通過鄉土玩具,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社會裡天真爛漫的少兒生活世界。
貴州苗寨盛行鬥牛文化,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有了以頭相抵的 " 戲牯牛 " 遊戲,同時發明了彼此以木支架相抵、模拟牛角衝突的玩具。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們的遊戲,既是對成人生活的模仿,又多少具有一些渾然天成的自在性。
在山東省的西南和西北等地,鄉間曾流行一種陶制模子玩具,即 " 孩兒模 ",又叫作 " 泥模 "" 泥磕子 " 等。孩子們将泥巴捺進模子裡,翻制出一個個泥玩意兒,把它們晾幹,再塗粉、上色,就可以自制出各種造型的玩具。這種玩法趣味橫生,讓他們欲罷不能,也使得他們體驗到 " 造物 " 的成就感。
山東民間玩具,山曼
濟南出版社 2003
鄉間的很多遊戲都是就地取材,如鬥草、吹柳笛、編蝈蝈籠兒等。對于孩子而言,所見所及之物,包括家長為其準備的所有必備的日常器物,皆可成為玩具。村裡的孩子把 " 煙管頭草 "(因其花餅狀似煙管頭而得名)信手拈來,相互比拼,就是鬥草(鬥牛)的玩具。
各地最常見的男孩遊戲中有一種是 " 摔破鍋 ",又叫 " 摔泥罐 "" 摔泥泡 ",孩子們以水和泥(經常被大人戲稱為 " 玩尿泥 ")自制玩具,然後把它用力摔破,聽個聲響,沉浸在 " 創造 " 和 " 破壞 " 交替的快樂中,樂此不疲。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雖然物資匮乏,但孩子們自制彈弓,用樹枝杈做成 Y 形支架,兩頭綁定皮筋,再用皮 / 布做成彈包,就可以把石子射出很遠。後來,又有鐵絲做的彈弓以及用自行車的廢棄鏈條制作的打火(柴)槍,不知生活愁滋味的男孩們玩得不亦樂乎。如果哪位貼心的父親能為孩子親手制作一把品質高點的彈弓,他的兒子就會成為被人羨慕的對象。
鄉土玩具中有不少可以吹出聲響(尤其是捏塑)的泥玩具,其中有不少是小動物造型的哨兒。泥哨的民俗稱謂很多," 泥咕咕 "" 泥叫叫 "" 泥嗚嘟 "" 叫叽兒 "" 泥叫吹 "" 對哨 "" 狗娃咪 "" 叫虎 " 等,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是極富地網域性特色的鄉土玩具。筆者小時候在陝西老家就曾玩過 " 狗娃咪 ",也就是小狗造型的泥哨,它清脆的哨聲至今仍不時回響在耳邊。這些泥哨的造型頗為古拙,或許就是遠古陶埙在民間長脈不斷的一條支流。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随着政府大力普及教育,少兒入學率大幅提高,包括遊戲在内的少兒生活世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遷。幼兒園手工課、中小學體育課的教具(滾鐵環、跳繩、各種球類和球拍)以及一些學校操場設施(跷跷板、滑梯、乒乓球桌)的采用,逐漸壓縮了鄉土玩具的使用空間。
與此同時,玩具工業逐漸興起,工廠大量生產的機制玩具(金屬汽車、武器模型、人偶等)物美價廉,也開始大舉進入孩子們的生活。各種塑料玩具、橡膠玩具、金屬玩具、電動玩具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玩具世界發生了代際交替和更新。可供孩子們選擇的玩具不僅越來越多,而且朝高級化、電子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結果便是不可逆轉地替代了傳統的泥玩具和竹木玩具等,鄉土玩具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退出了孩子們的生活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學習任務越來越重,課外作業和補習使得孩子們可以輕松玩樂的時間和空間大幅度減少,電視少兒節目和電子遊戲異軍突起。當下,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的現象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焦慮,是時候讓我們重溫鄉土玩具和傳統遊戲的價值了。
好在從 21 世紀初起,中國興起了全民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很多地方都把當地的鄉土玩具納入保護清單。像北京的 " 兔兒爺 "、浚縣的 " 泥咕咕 "、洛陽的 " 涼洛寨泥娃娃 "、黃平的 " 苗族泥哨 ",甚至筆者小時候玩過的商州東龍山的 " 狗娃咪 " 等,這些頗具年代感和泥土氣息的鄉土玩具相繼成為國家級或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文化和學術價值也再次得到全社會的發現與重視。
筆者由衷地期許,無論社會怎樣發展、人們的生活多麼富裕,鄉土玩具依然在孩子的生活世界裡擁有一席之地;也由衷地希望鄉土玩具能夠部分地進入學前教育及中小學教育的課堂,以豐富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鄉土玩具和傳統遊戲的特點是重視親子溫情、玩伴友誼,哪怕它們只是局部重歸少年兒童的生活世界,也将是很有治愈功能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信睿周報 (ID:TheThinker_CITIC),原載于《信睿周報》第 133 期,作者:周星(神奈川大學歷史民俗資料學研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