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極氪、銀河、領克,誰是吉利新能源的C位?,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節點财經
9 月 3 日,吉利汽車公布了 8 月的銷量數據,乘用車銷量達 15.26 萬輛,同比增長約 25%,這是吉利歷史上最好的 8 月銷量成績,也跑赢了汽車市場整體增速。吉利新能源汽車也在 8 月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超過 4.7 萬輛,同比增長超 26%。
吉利自 1997 年進入汽車行業後,旗下品牌一直都是 " 多生孩子好打架 "。在新能源時代,吉利也推出了多個品牌,包括極氪、銀河、領克、幾何和睿藍等。
2019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 120 萬輛,2022 年增長至 688.7 萬輛。三年之内,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翻了 5.7 倍,市場趨勢是什麼已無需多言。極氪、銀河、領克、幾何和睿藍,誰會是幫助吉利穿越周期的希望?
純電、混動、氫動力,吉利新能源全都要
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吉利集團(簡稱吉利)帶去了龐大的參展團,包括四大品牌共 21 款新能源產品。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吉利積極擁抱新趨勢在意料之中。态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看市場能否認可,銷量是最好的答案。
今年 8 月,吉利新能源創下了歷史最好成績,總銷量為 4.73 萬輛,其中純電車型銷量 3.17 萬輛,插電混動車型銷量 1.56 萬輛。在 1-8 月,兩種車型的銷量分别為 19.56 萬輛、5.06 萬輛。
汽車行業當前發生的變化有三個基本點,分别是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從吉利新能源的銷量結構中可知,吉利在電動化上選擇了純電和混動兩條腿走路的策略,這和比亞迪是一樣的。8 月,比亞迪的純電車型和混動車型的銷量比約為 1:1。
吉利新能源的另一個特點在于,同一個品牌擁有多種動力模式。比如,領克品牌有混動車型,也有燃油車型。這一點也很比亞迪有些相似。
可見在電動化上,吉利汲取了比亞迪的經驗。與此同時,吉利還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即多生孩子好打架,這是吉利轉型新能源的第三個特點。
在燃油車時代,吉利就以擁有眾多品牌聞名,還被市場拿來和大眾放在一起作對。吉利在新能源上也布局了多個品牌,還兼顧了 B 端市場和 C 端市場。
睿藍的表現引出了吉利在 B 端市場的布局,該品牌此前的市場是網約車、出租車市場,產品覆蓋轎車、SUV、MPV 和物流車、輕卡,同時支持換電模式。睿藍銷量下滑的原因,與此前依賴 B 端市場的北汽新能源相似(幾何也是以 B 端市場為主)。去年 12 月至今,睿藍發布了睿藍 7 和睿藍 9,這标志着睿藍正式進入 C 端市場。
除了常見的混動和純電,吉利還布局了氫能源和甲醇,其自研的 2.0L 直噴增壓氫内燃機熱效率突破了 40% 的行業瓶頸。
氫内燃機的歷史比傳統内燃機的誕生時間還要早,但由于成本更高,無法大規模普及,所以才沒像石油那樣普及開來。從減碳的角度看,氫能源和甲醇都能做到零污染,甲醇更是可以從源頭上直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造車二十多年以來,吉利最大的收獲應是對資源的運用,如對沃爾沃的收購,提高了吉利在燃油車領網域的技術優勢。這既是吉利的優勢,也是吉利轉型新能源的地圖,相比走自研為主路線的比亞迪和特斯拉,吉利的身法更加大開大合。
吉利的目标是什麼?
全年銷售 688.7 萬輛,同比增幅為 93%,市占率達到 26%,這是 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成績單。對于 2023 年的表現,各機構都做出了樂觀的預測,預計新能源滲透率将達到 30% 以上,對應的銷量規模在 850 萬輛以上。從今年上半年的趨勢看(銷量為 374.7 萬輛,同比增長 44.1%),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将延續去年的高景氣。
對車企來說,這是不可錯過的盛宴。
早在 2005 年,吉利就成立了混動轎車研發項目組,但并未在新能源上傾注太多精力,燃油車依然是吉利當時的重心所在。
2015 年,吉利正式宣布全面向新能源領網域進發,并且提出了名為 " 藍色吉利 " 的戰略目标,要在 2020 年前,将新能源汽車銷量在本集團總銷量中的占比提高到 90% 或以上(65% 為插電和混合動力車,35% 為純電動車)。可惜的是,2020 年,吉利汽車的新能源銷量占比只有 5% 左右。
在此期間,吉利并非一無所獲,它借助沃爾沃的資源投資研發了 SPA 獨立平台,該平台基本上滿足了研發輕量化、電氣化產品的需求。
2021 年,吉利創始人、董事長李書福在内部提出了 " 兩個藍色吉利行動 ",該計劃與 2015 年的 " 藍色吉利計劃 " 有重疊之處,體現了吉利對行業發展方向的研判。
一方面,吉利希望繼續主攻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包括插電混合、增程等模式,其中 90% 左右是大電量混合動力汽車,10% 左右是傳統節能小排量汽車。另一方面,加大在智能化領網域的投資力度。
" 計劃上的變化,體現了吉利如何參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的思考。兩個藍色吉利行動的核心有兩點,第一點是要求吉利繼續加大對電動化的研發力度,第二點是要求吉利開拓智能汽車新局面。這說明吉利認為電動化和智能化是汽車行業的未來,也是吉利轉型新能源時要完成的兩個目标。" 一位汽車博主對節點 AUTO 表示。
吉利沒能完成藍色吉利計劃的根本原因在于,產品沒有得到市場認可。
今天的吉利,在新能源上的布局和 2020 年時有一些相似之處,都擁有多種能源模式,都考慮到了用戶的續航焦慮,但市場銷量表現卻大不相同。
2020 年,吉利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 6.8 萬輛,同比下降 39.8%,當時吉利也推出了多個新能源品牌,包括幾何、帝豪等。
到了 2022 年和 2023 年上半年,吉利發生了一些變化,相比之前的油改電、定位失焦和缺乏智能化的產品,吉利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這三個方面都有進步。
前面提到的四個品牌都聚焦了節能路線和智能化,極氪憑借性能和設計,在 30 萬元市場有了一席之地,銀河和領克幫助吉利彌補了 15 萬元左右的空缺。再往下,還有從 B 端轉向 C 端的幾何、睿藍。
今天的吉利,雖然距離實現 " 兩個藍色吉利行動 " 仍有一段距離,但已經完成了初步布局,掌握了一些銷量密碼。
誰才是吉利新能源的 C 位?
上述博主對節點 AUTO 表示,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對吉利來說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更容易獲得銷量規模,這是影響車企業績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是可能會帶來失焦的問題。
目前,吉利的新能源品牌有兩類。一類是吉利屬于品牌之下,包括帝豪新能源、博瑞新能源、星越 L 增程、熊貓 mini 和銀河等品牌;另一類是獨立品牌,前面提到的極氪、領克(有部分是新燃油車型)、睿藍等。
在銷量上,第一類品牌有相當大的提高空間。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帝豪新能源,其月銷量在去年一度維持在 3000 輛左右,但到了今年,已下滑至三位數。這類品牌還無法成為推動吉利完成 " 兩個藍色吉利行動 " 的引擎。
在第二類品牌中,也有品牌需要做出相當大的優化,那便是睿藍。睿藍是吉利和力帆的合資品牌,擁有楓葉和睿藍兩個品牌,兩者都專注于 B 端市場,睿藍從去年開始進入 C 端市場,推出了睿藍 7、睿藍 9 等車型。2022 年,睿藍的月銷量曾突破了 9000 輛,到了今年,月均銷量不足 1000 輛左右,1-8 月的總銷量只有 7626 輛。
極氪和領克更有希望成為 " 兩個藍色吉利行動 " 的引擎。
" 極氪和銀河各自負責不同的價格區間,銀河鎖定的市場區間比極氪大得多。" 該汽車博主表示。
吉利對銀河也賦予了較高的期望,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林傑曾表示,希望銀河每款產品進入細分市場前三,未來銀河、幾何和領克三個品牌 / 系列将進入 70% 以上的新能源市場。同樣,極氪也肩負着較高的期望,帶領集團轉型是極氪的第一使命。
因此,從銷量表現和内部定位來看,極氪和銀河無疑是吉利轉型新能源的 C 位。
不過,這兩個品牌的銷量表現都不錯,都有希望完成集團賦予的使命,但其中也暗藏隐憂。
比如,兩者在電動化上依托吉利的資源都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在網聯化、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駕駛方面,都還有巨大的優化空間。
在智能駕駛上,吉利有自研也有對外合作。Mobileye 和英偉達是業内的兩大智能駕駛供應商,吉利則選擇了 Mobileye,極氪 001 就首發了 Mobileye 的 EyeQ5H 芯片。對車企,Mobileye 采用半開放式合作模式,為吉利提供了完整的軟體工具開發包,并集成了硬體安全模塊。
一句話總結,吉利的自動駕駛 = 合作商目前最強的芯片 + 集團内最頂尖的平台架構 + 純視覺方案(Mobileye 擅長純視覺方案,新款極氪 001 被爆增加了激光雷達),這個方案可以采眾家之所長,但存在局限性。
首先,純視覺方案存在上限,而且這個上限它的上限比多傳感器融合感知的上限要低得多。在純視覺路線上,特斯拉是行内做得最好的,但因為有上限,也很難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如果站在終局的思維上看,純視覺更适合作為過渡方案,多傳感器融合才是最終的答案。
其次,自研高端芯片掌握在 Mobileye 手裡,吉利能定義的空間受限。吉利自動駕駛能達到什麼水平,全看雙方合作的成果。樂觀預期下,Mobileye 已經派出團隊常駐吉利,雙方的合作會進一步深化,成果值得期待。鑑于一些新勢力紛紛開始全網域自研自動駕駛,兩種路線孰優孰劣,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至少在目前來看,吉利的自動駕駛能力與行業第一梯隊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當問界和蔚小理已開始做無圖自動駕駛時,吉利還停留在上一階段。以高速領航功能為例,三年前的小鵬 P7 就具有這項功能,而極氪直到今年才推出 NZP(類似小鵬 XNGP)。
吉利方面曾表示,預計到 2025 年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完全掌握 L5 級自動駕駛,現在看來這個進度應該要延後了。
2025 年,是業内公認的一個時間點,在此期間市場會經過一番大浪淘沙,吉利能否完成 " 兩個藍色吉利行動 ",成功轉型新能源,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