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開口跪……循環一夜持續上頭!,歡迎閱讀。
全體起立!
無需卡點搶票,原地享受演唱會搖滾區的震撼,神級舞台統統免費觀看——
羅大佑現場彈唱經典名曲,耳熟能詳的旋律從他手下流淌而出,一種來自過去的懷戀與感動,猛然湧入我的胸口。
全場大合唱時,恍惚間往日如昨 ……
其他舞台同樣驚豔,聽出我一身雞皮疙瘩——
張碧晨攜手楊宗緯,獻出情感最濃郁的一版《他不懂》,揉進萬千委屈;汪蘇泷與徐佳瑩的嗓音對飙交織,用一首《如果可以》硬控全場 ……
就問,《天賜的聲音》第五季第一期就放出諸多大招,後面還有多少動人舞台蓄勢待發?
一期下來,我的耳朵被淨化了,似乎找回了對音樂的最初熱愛,更加笃信:
流水或許會帶走光陰的故事,但帶不走這些真誠動人的音樂、真摯的音樂人。
真摯的聲音
《他不懂》第一句唱詞出來,就提前鎖定本期金曲。
張碧晨和楊宗緯擁有着為大曲線情歌而生的天賜嗓音,男女對唱的改編讓這首獨唱曲目變得愈加情凄意切、如泣如訴。
尤其喜歡兩人合唱的幾句——
楊宗緯的音色讓故事感撲面而來,萦繞着接地的柔情,張碧晨則用 " 破碎感 " 的和聲賦予詞曲空靈的飄逸感。
虛實交錯,輕重相依,共同組成了這首歌飽滿的空間感,越聽越有。
《如果可以》翻紅後,被我 loop 了無數遍。
沒想到,汪蘇泷與徐佳瑩又把這首歌唱出截然不同的質感。
男聲集少年感與宿命感為一體,女聲自帶穿透力與飛蛾撲火的無畏。
兩人唱段前後牽引互相烘托、情緒徐徐遞進,讓人深信他們就是歌中 " 愛到狼狽 " 的心碎之人。
只需幾個音,便能勾起我的萬千情緒,果然,情歌芭樂永不過時!
還沒從感動的情緒中抽離,楊坤和吉克隽逸合作的《離别開出花》讓我瞬間燃了起來。
熟男熟女的大聲壓嗓音,唱得了硬搖滾,震得住大場子,直接把現場變成雙人演唱會。
漸強的鼓點敲擊着耳膜,嚣張的電吉他 solo 破屏而出,配合着歌聲将全場情緒推向頂點,就這個氛圍爽!
飽滿的情緒維持到了最後一個音符,實在酣暢淋漓。
不知從何時起,流行音樂扎着堆開始搞概念、搞包裝、搞後期,愛用繁復的合成器音效與不知所謂的采樣來填充專輯。
太久沒聽到純粹的、重旋律重情感的流行音樂,也太渴望一些不假外力、純粹誠實的音樂現場。
多虧有《天賜的聲音》填滿我寂寞的耳朵。
" 讓音樂回歸音樂本身 " 在這裡絕不是一句空洞抽象的口号。
敢信?
為了更極致地還原音樂原初的魅力,現場居然直接播放無伴奏的原聲唱段,供全場 " 審判 "。
評審提出想聽《他不懂》的原聲。
上一秒:張碧晨怎麼一臉緊張?真玩這麼大,不會翻車吧?
下一秒:sry,是我低估了真歌手們的實力 ……
誰能想到,他們的原聲竟然比伴唱更有韻味!
原聲聽罷,我總算明白張碧晨" 鑽石嗓音 "的頭銜是怎麼來的。
她的聲音猶如一顆有幾十個刻面的鑽石,能把每個詞、每個轉音與氣聲都唱出流光溢彩的澄澈質感 …… 謝謝,我已升仙。
好家夥!
别人的無伴奏原聲是水牛聲、夾子音之類的搞笑集錦,《天賜的聲音》的無伴奏原聲則是給聽眾發福利的是吧!
反復循環第一期的每個動人現場與原聲唱段,仍覺得意猶未盡,只盼這樣的福利多來點,再多來點。
嗯 …… 就是說第二期快點來吧!
個性的聲音
《天賜的聲音》有流暢動情、重旋律的大眾審美特性,也有往創作方向上的個性探索。
很喜歡看舞台的幕後故事,合作歌手們總能碰撞出靈感的火花,賦予音樂更多的解讀空間。
比如張信哲與陳楚生的首次合體,妥妥的夢幻同框。
和陳楚生一樣,我也是聽着情歌王子 · 張信哲的歌長大的。
在不懂情愛的年紀,就早早愛上了他的歌,被起伏澎湃的大調旋律 " 洗腦 ",揣摩着歌詞中糾葛的三角戀或是卑微的單戀。
《愛如潮水》《過火》《難以抗拒你容顏》…… 這些迂回婉轉的情歌金曲從不羞于表達矢志不渝的感情,直白而浪漫,正是那個多情年代的集體回憶。
我也和張信哲一樣,對陳楚生近期的 live 名場面如數家珍。
他猶如呓語一般的歌聲中,充滿着撫慰人心的溫柔與淡然,是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情緒表達。
活躍于不同時代,音樂理念看似不同的他們同台,會是一種什麼體驗?
合唱曲目《虛拟》是略顯 " 孤芳自賞 " 的私人化創作,布滿了在自我幻想中輾轉反側的感性情緒。
陳楚生想讓兩個人唱出一種自我對話的感覺,一個是鏡中人,一個是望向鏡子的人;張信哲與他不謀而合,一臉 " 我懂你 " 的反應,興奮地表示要對着鏡子練唱這首歌。
非常驚豔地,最終舞台讓我重新認識了一遍這首歌——
在克制唱功、為情緒服務的同時,兩位歌手充滿反差感的嗓音竟也成為主題表達的一部分。
一個人用堅實如土地般的溫暖,托舉起另一人的虛渺幻想,每個在現實與幻想中徘徊的普通人,都能從中聽出共鳴。
跨時代音樂人的接力與傳承令人動容,同時代音樂人的攜手并進也看點滿滿。
就是說 …… 汪蘇泷與徐佳瑩這對組合能不能給我鎖死!
汪蘇泷給徐佳瑩寫過歌,徐佳瑩請汪蘇泷來自己的演唱會當嘉賓,看得出彼此之間是滿滿的欣賞。
在《天賜的聲音》裡相見,他們無需寒暄社交,直接想唱就唱——唱的還都是對方的歌,感覺這對姐弟一起去 KTV,就沒别人什麼事了 ……
更重要的是,有好友相伴,即使挑戰高難曲目,也多了一份安心。
《如果可能》這首歌音網域跨度極大,高音部分不是汪蘇泷的舒适區,低音部分則讓徐佳瑩略感吃力。
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的合作中絕沒有單方面的遷就,而是互相成就,都在盡力跳出自己的音網域舒适區。
也正因此,我才發現原來汪蘇泷這麼會唱怒音高音,徐佳瑩唱低頻的 key 也能磁性拉滿,流露出恰到好處的成熟渾厚。
《天賜的聲音》上,有太多這樣1+1>2的舞台:互相成就的同時,挖掘出自己的更多潛能,在音樂中得到升華。
還有薛凱琪與周柏豪,十多年前因為音樂相識,十多年後因為音樂重聚。
音樂見證了他們走過的歲月,他們則通過一首結合普通話與粵語的更新版《慕容雪》來證明自己的成長。
新生代音樂人王赫野與姚曉棠的表現也值得看好,倆年輕人闖進了一群大佬前輩中,自然而然產生了微妙的 " 戰友情 "。
找到一個絕妙節奏時,他們聊着聊着就到了凌晨,不愧是年輕人的作息!
音樂人惺惺相惜的時刻尤為珍貴,通過共同創作與靈感對撞,他們對歌曲做出 " 創造性 + 創新新 " 的二次表達,讓耳熟能詳的樂曲煥發全新的樣貌,從而不斷探索、延伸自己的音樂生命。
這是歌手們一生的功課,亦是所有歌迷的幸運。
赤子的聲音
音樂回歸音樂本身,每個歌手也都返璞歸真,獻出一顆赤子之心。
最讓我感動的當然是羅大佑,在樂壇沉浮 50 餘載,他從憤怒青年唱成了頭發花白的老者,仍在堅持歌唱、表達。
樂評人馬世芳曾說:"真正厲害的創作,一方面必然和孕育它的時代、環境,緊密連結在一塊,但一定也還是可以展現出,超越一時一地的感染力。"
羅大佑正是這樣的歌者。
千禧年間,他的反叛之音擊中了所有迷惘年輕人的心;如今,當他唱起昨日的歌曲,台下有步入中年的老歌迷,更有年輕的新聽眾 ……
是什麼聯系起了不同年齡、兩岸三地的人?
我想,正是羅大佑創作中永不過時的核心——扎根現實,時時将時代扛在肩上;拒絕谄媚,持之以恒地追求着真善美。
羅大佑本人與他的創作融為一體,雖然頂着 " 流行音樂教父 " 的頭銜,聊起音樂來仍是滿心的謙卑感恩,做到真正的 " 人歌合一 "。
更多音樂人登台後,我發現這種内斂謙卑幾乎是老牌歌手的共通标志。
比如在合唱中承擔綠葉角色的張信哲,在音樂世界裡當慣了 " 大男主 " 的他,對當配角竟然毫無抵觸。
他想的不是唱詞多少,而是如何鑽研和聲,更好地輔助主唱 …… 一曲罷了,他還心有戚戚地表示,感謝這個機會讓他能從另一個視角來認識自己的聲音。
很難想象,唱了小半輩子的他,仍然對音樂保持着熱忱的好奇心。
在那個單純的、資源匮乏的年代裡,音樂賦予了他們全部,幫助他們為自己開鑿出一條前路。對音樂,他們只有感恩與熱愛。
相較之下,年輕人多了一絲張揚與活躍。
比如吉克隽逸——自信的代名詞。
黑皮辣妹當然也有陷入谷底的時候,但正如楊坤所說,吉克隽逸不需要别人來 " 拯救 ",她總能勇敢地與負面情緒作鬥争,驕傲地勝出,在音樂中探索、完整自我。
于是,她從大涼山中走出來,走向一個個耀眼的舞台,所有的底氣都來源于自己。
不論是什麼姿态,歌手們對于音樂的熱愛是一以貫之的,愛意早已流淌進他們的肉身與血液,無需刻意煽情,便能感染到我們。
有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
為了追求更好的舞台效果,王赫野和姚曉棠進行了多次彩排,三遍、五遍、六遍 …… 仍然沒完。
别說他們要唱不動了,我隔着螢幕都覺得累,這是哪來的 " 魔鬼訓練營 " 啊?!
出乎意料的是,姚曉棠竟然一臉開朗地說:
" 能多(排練)一次,我就是賺一次好吧!"
瞧,外人看來勞累疲乏的事,對于真正的熱愛者來說,卻是一種激勵與獎賞。
在《天賜的聲音》這個回歸音樂本身、歌唱赤子之心的舞台上,好的音樂永不缺席。
相信《天賜的聲音》第五季會繼續創造出一場又一場,讓我們不斷重溫的經典舞台。
就像直到現在,我仍在不時重溫第一季的舞台,聆聽歷久彌新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