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價格戰,阿裡雲的中場戰事,歡迎閱讀。
來源 / 市值榜
作者 : 武占國 , 編輯 : 齊笑
阿裡雲搞了一個預期違背。
3 月 1 日,阿裡雲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價。" 平均降價幅度超過 20%"," 涉及 100 多款產品、500 多個產品規格 "," 最高降幅達 55%",覆蓋計算、存儲、數據庫等所有核心產品,這一系列降價消息。
而在不到一年之前,阿裡雲已經進行過一次 " 史上最大 " 降價。接下來的兩個季度,阿裡雲的收入增長只有 2% 和 3%,并沒有預期的起飛,從去年四季度來看,去掉阿裡的貢獻,收入還出現了下降。
第二個預期違背是,在這次發布會之前,很多人預判主角是 AI 和大模型,結果發布會的重心是回歸公有雲。
那麼,在降本增效、利潤重于規模的主旋律下,阿裡雲為什麼又一次選擇降價?
一、降價:一招鮮吃遍天
價格戰是企業之間競争,常用的手段,雲計算領網域更是如此。
從 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時代,一台伺服器只能給專屬企業使用,到雲計算時代通過雲計算作業系統,将一台伺服器可以分給多家企業使用,在追求最大化利用伺服器算力資源的時候,雲計算的商業模式注定是以規模取勝的。
換句話說,誰的價格更低、誰的服務更好,誰就能赢得這場商戰。
阿裡雲是中國内地,最早跨入雲計算領網域,開始部署算力集群并研發飛天作業系統的企業,因為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阿裡雲迅速成為中國雲計算的龍頭。
2020 年,阿裡雲已經跻身全球第三大雲計算廠商,國際研究機構 Gartner 數據顯示,阿裡雲亞太市場份額排第一,全球排第三,僅次于亞馬遜的 AWS 和微軟的 Azure。
在阿裡雲走向行業巨頭的過程中,曾經不看好雲計算的馬化騰和李彥宏,也都下場開始了雲計算市場的競争,分别成立了騰訊雲、百度智能雲,還有其他國内大廠華為、京東、字節、金山也都加入了這場戰鬥,甚至傳統的運營商(電信、聯通、移動)也都加入了戰局,這讓雲計算市場變得擁擠不堪,競争激烈。
阿裡雲也從 2013 年首次降價後,進行了連續數十次降價,2014 年降價 6 次,2015 年 10 月到 2016 年 10 月連續降價 17 次,核心雲產品降價幅度一度超過 50%。
這一次阿裡雲降價,再次突破歷次降價幅度,離上一次 " 史上最大規模降價 " 僅僅過去半年多,什麼促使了阿裡雲的這一次降價?
第一,阿裡雲降價擴規模,攤薄固定成本,實現規模優勢。
阿裡雲最大的成本是雲計算技術的研發成本、伺服器集群的部署成本等,這些都是固定成本,當企業用戶規模增長時,固定成本基本不變,當用戶越多,也就越能攤薄固定成本,這樣攤到每個企業上的成本也就大幅降低,那麼其規模效應也就越明顯,阿裡雲為了擴大規模,也更有了降價的底氣。
以往阿裡雲每次降價,因為雲廠商之間的產品并無太大的差異化,其他廠商也是只能跟着降價。
當先發優勢疊加降價戰,阿裡雲每次降價都能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阿裡雲的產品,實現正向循環,產生飛輪效應,這也讓阿裡雲成為了行業第一。
第二,相同計算能力的伺服器成本,會随着時間推移的而下降。
摩爾定律顯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大約 18 到 24 個月會增加一倍,計算能力也會随之翻倍。這會讓具有同一計算能力的雲產品成本,逐漸下降,成本的下降也給了阿裡雲連續降價的空間。
第三,雲計算競争對手步步緊逼,阿裡雲降價搶市場。
近幾年其他雲廠商加速布局雲計算 IaaS,尤其是運營商的快速擴建伺服器集群,三大運營商的收入規模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而阿裡雲的收入規模增長乏力,2022 年之後營收增速降至 10% 以下,2024 财年,阿裡雲不算集團雲計算業務,已經出現負增長。
所以,降價維護市場規模是阿裡雲的必要選擇。正如阿裡雲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雲事業部總裁劉偉光所說,希望通過此次大規模降價,讓更多企業用上先進的公共雲服務。
二、價格戰之下的利潤角逐,阿裡雲重回老路
注重公共雲市場的背後,是阿裡雲在混合雲和私有雲市場的吃力。
先來看阿裡雲人事上的變動。
去年 9 月,張勇卸任阿裡雲 CEO 後,吳泳銘接棒,在三季度的财報電話會議上," 以 AI 驅動,以公共雲為優先 " 成為阿裡雲新的戰略重心。11 月底,阿裡雲成立公共雲事業部、混合雲事業部和海外業務事業部。
阿裡雲的此次組織部門調整,旨在加強開發标準化產品的支持力度,同時弱化能快速擴大規模而大幹快上定制化業務。
組織調整之後沒多久,混合雲部門就優化了一輪。據晚點 LatePost 報道,混合雲事業部部分團隊裁員比例達到 30%,IoT 硬體集成業務裁員比例超 50%,該部門剩下的人員将被打散并至其他業務。
兩個月後,阿裡雲又将混合雲事業部更名為政企事業部,顧名思義,主要是面向政府、央國企和公用事業類客戶提供雲服務。
一些關鍵人物在組織調整過程中也離開了阿裡雲。
去年 12 月,阿裡雲首席商業官蔡英華從阿裡雲正式離職,她是近兩年推進政企業務的關鍵人物;今年 1 月,阿裡雲副總裁陳雪松也傳出已離職,他曾負責數字政府部的相關業務線。
後來,阿裡雲内部人士表示,阿裡雲縮減的是虧損的傳統大集成項目,同時将持續投入,提供更标準化、更有競争力的產品服務,更好地被合作夥伴集成。
上述調整和表述也表明,阿裡雲的集成化項目,雖然能增加阿裡雲的收入規模,但其實并不賺錢,甚至還在虧錢。集成化項目為什麼會虧錢?
首先,私有雲,很難發揮阿裡雲的規模優勢。
定制化項目大多是面向政府、央國企和公用事業類客戶,這些項目又大多是私有雲。私有雲主要部署在客戶的本地,伺服器只有單獨客戶享有,這時阿裡雲投入的伺服器就成了可變成本,其成本會随着項目制客戶的增多而增加,增加規模并不能降低成本。
其次,項目制客戶更注重安全性,這又是國資雲的優勢。
上文也提到,現在雲計算市場競争激烈,尤其是運營商雲廠商加速入局,導致更看重安全性的政企客戶,同樣價格下會更考慮更具安全性的國資雲廠商。作為民營的阿裡雲只能以更低的價格競争,這導致阿裡雲的定制化項目,又賣不上價錢。
所以,阿裡雲重新走回到發力公共雲的老路上。
三、标準化產品和 MaaS ,是阿裡雲的第二增長曲線?
前面提到,阿裡雲将減少定制化項目,将資源集中到标準化產品的開發。
其實,做被集成的标準化產品也很難。
從需求端看,國内企業客戶的普遍預算比較低,而大多還尚未形成普遍的付費意識。因此,與無論是 IaaS 還是 SaaS 都更領先的美國來比,後者在雲計算領網域形成良性循環,普遍付費意識較強,這方面不僅需要開發出好用的 SaaS 產品,還需要付出額外的用戶教育成本。(《中國 SaaS 之殇: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從供給端看,阿裡雲的标準化產品開發有兩個路徑可選。
一條路徑是通過與軟體研發企業合作,阿裡雲提供 IaaS 和 PaaS 服務,讓具有開發能力的企業在阿裡雲上開發 SaaS 產品。比如去年年底,阿裡雲與 Salesforce 達成合作,上線了 CRM 產品。
另一條路徑是,阿裡雲用自有的技術團隊開發 SaaS 產品,比如阿裡雲旗下能耗寶。
不過,目前阿裡雲整體的 SaaS 產品收入,相對于 IaaS 和 PaaS 方面還相對較少,需要在研發上投入更大的成本,而且還需要在營銷層面,建立銷售上的精細化分工,進行基于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運營,充分挖掘客戶客戶終身價值(LTV)。
再看阿裡雲推出的 MaaS 服務。
一方面,MaaS 服務需要首先解決核心的 AI 算力問題,去年 10 月,美國開始實施新的芯片出口管制,這導致國内很難買到英偉達的高性能 AI 芯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為了解決算力問題,雖然阿裡雲旗下芯片廠平頭哥也發布了自研 AI 芯片,但是距離量產和應用,仍有距離。
另一方面,即使 AI 算力問題得到解決,不再卡脖子,阿裡雲的 MaaS 服務可能會遇到與 SaaS 相似的問題,從供給端到需求端,都未形成如國外那樣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市場環境,也沒有形成标準化產品,無法進行低成本復制。(《雲廠商的新戰場:如何用 MaaS 賺錢》)
當然,MaaS 與 SaaS 也有不同,因為有大模型的輔助,MaaS 在用戶定制化的需求上,能夠有更好的适配,因此在标準化和定制化之間的兩難,會得到一定解決。
四、結語
去年 3 月,在阿裡巴巴平頭哥舉辦的玄鐵 RISC-V 生态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提到,RISC-V 生态有望成為英特爾 - 微軟構成的 PC 時代和 ARM-Adroid 他成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新的芯片聯盟生态,平頭哥正是聯盟生态的一員。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以 RISC-V 為架構的芯片全球銷量已達 100 億顆,完成這一銷量英特爾用了幾十年,ARM 用了 17 年,RISC-V 用了 10 年。
雖然 RISC-V 架構長遠看很有潛力,但無論是芯片的突破還是 AI 的進化都是最大的不确定,都将導致短期阿裡雲的向上之路,充滿了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