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吊打「迷霧劇場」的懸疑劇,來了,歡迎閱讀。
國產懸疑劇,是徹底扶不起來了。
陸川導演,秦昊、韓庚主演的《借命而生》。
頂着「迷霧劇場」的金字招牌,也沒能激起什麼水花。
不僅收視被碾壓。
口碑也不盡如人意。
豆瓣評論區都在吐槽,「迷霧劇場一部不如一部。」
魚叔也吐槽累了,不想再折磨自己。
今天索性安利一部真正讓人上頭的懸疑劇。
網飛出品,沒有耀眼的明星陣容,一開始沒有引起關注。
但憑借扎實的劇本、緊湊的節奏和極高完成度,漸漸積攢起口碑和熱度。
播出1個月多後,豆瓣評分漲到8.4分。
更是連續數周跻進全球口碑榜前列。
評論區,好評如潮。
還沒看的魚友們,心動了嗎?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
這兩年,國產懸疑劇頻頻翻車。
槽點無非這幾點,但處處戳中該類型的内核:
一是懸疑劇不懸疑,全是故弄玄虛;
二是破案過程降智,線索硬扯、邏輯稀爛;
三是與案件無關的廢戲太多,節奏拖沓,故事無聊。
而這部劇,可以說是把國產劇的這些毛病一一治了個遍。
論懸念?
案件發生在一個幾乎不可能發生命案的地方——白宮。
這可是全美安保最嚴、制度最規範的場所,所有進出人員都要經過嚴苛的背景審查和多重安檢。
但,偏偏就在這裡。
還是一場盛大的國宴當晚。
負責統籌全局的首席管家,被發現死于白宮三樓的遊戲室。
現場疑點重重。
管家口袋裡有遺書。
體内檢出毒物,手腕有割痕。
但,經法醫檢測,致命傷是腦後受到的重擊。
而且,現場沒有任何兇器。
死者兩只手腕都有深而齊整的割痕,不可能是自己動手的。
明明,自宴席開始後,白宮就門扉緊鎖,人員出入受限,安保分布各處。
命案現場,幾乎就是個大型密室。
遊戲室又大敞着門,人人都可随時入内。
同一層還是總統及其家人的住處,安保更嚴格。
這與其說「發現屍體」,不如說是「當眾死亡」。
兇手究竟是誰?
當晚,白宮内每個人都成了嫌疑人。
足足有157人。
人員構成復雜。
從總統、總統親屬、各國政要,商界大佬、網紅新貴,再到歌唱家、表演家,以及忙前忙後的員工……
每個人都有不對勁的地方。
有政客在案發後偷偷潛入管家辦公室,被逮了個正着;
澳洲外交部長,被發現穿着已逝管家的衣服;
主廚的菜刀,是造成管家手腕傷口的兇器;
園丁的百草枯丢了;
兼有網紅身份的社交秘書,情緒不穩定,案發前剛表達了對管家的不滿。
簡直人人都像兇手。
因為白宮府邸為保護總統隐私,沒有監控。
這部劇因此盡顯古典推理的魅力。
沒有降智破案,推理全靠細節和動機堆出來。
偵探并非被寄予厚望,背負業績壓力的傳統警探。
而是一個體制外、被邊緣化的怪人女偵探。
她痴迷于觀鳥,能長時間耐心觀測環境,推測鳥的存在方位,然後通過鳥的聲音、形貌确定品種,記錄其形象。
她總是用觀鳥的方式破案。
花大量時間觀察人與環境、收集線索、推敲邏輯。
誰曾進出遊戲室?誰最後與他說話?誰與他有過交惡?誰的話漏洞百出?誰在現場留下的痕迹與口供不符?
她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基于人物的職業、日常和生活習慣,竭力還原想象。
幾乎每集聚焦一個嫌疑人,形成貌似合理的猜想,又往往有出其不意的反轉。
上一集剛覺得真相水落石出,下一集又被徹底推翻。
劇情表面上不斷回到原點,又暗中持續推進,把觀眾拉進一個個神秘莫測的謎團,不斷挑起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這種情況下,觀眾也不是看神探炫技,而是不知不覺參與到判斷、篩選、質疑、推翻的推理遊戲中。
此外,這部劇幾乎沒有任何廢戲。
沒有無聊的感情戲和無關的回憶殺,每場戲都緊扣案件,老老實實講案情。
當然,劇中也展現了角色在案件之外的生活,但拍得幹淨利落又扣題精準。
其中一場戲,回到了偵探的童年時期。
她妹妹的一只意義重大的襪子丢了。
女主通過四處調查、引導妹妹回憶、觀察現場的蛛絲馬迹,結合生活習慣,推測出襪子是被鄰居家的小狗叼走了,最後果然在狗窩裡找到。
表面上這場戲與案件無關,但其實借此清晰展示了偵探破案的方式,對整部劇的懸疑氛圍和破案邏輯起到暗示作用。
還豐富了偵探的角色形象,讓我們看到她冷漠的外表之下對妹妹的關心和愛,也和結尾揭開真相後對管家的遭遇鳴不平形成呼應。
還有很多嫌疑人口供、調查中寥寥幾筆的猜想,都能立起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延伸出某種群體生活想象。
比如,被上層人朝令夕改,折磨到抓狂的管家;
以及,因為在白宮工作受到女兒崇拜,卻在具體工作中受盡委屈、冷眼的清潔工……
即使是在白宮這樣一個遙不可及的環境中,各色人物的復雜情感,完全能讓人想象和帶入。
他們所說的,無論矯飾的謊言還是坦誠的自白,都能建構起某種關于真相的想象。
反而讓破案過程更為曲折精彩。
很多國產懸疑劇往往還沒學會走,就想要飛。
還沒做好懸疑推理,就想一步跨到社會揭露。
但結果,往往是兩個都沒做好:破案不精彩,社會批判也淪為說教。
像迷霧劇場之前有部張子楓主演的《回來的女兒》。
最基本的案情都沒梳理清楚,懸疑感也沒烘托出來。
急于上升到家庭倫理、代際關系、社會改革等大的議題,結果反而更讓人看不下去。
這部劇則在保持懸疑感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帶出社會層面的表達。
有對國際政壇虛假和平的諷刺。
國宴上,觥籌交錯,歌舞升平。
美國總統和各國外交大使相談甚歡,一幅世界和平的美好表象。
結果出事後,調查發現,個個都心懷不滿。
歌手抱怨現場混亂,自己把同一首歌唱了太多遍。
很多人并不在乎政治,只關心自己。
這部劇也俨然一出隐喻——
表面華美肅穆的白宮,背地裡揮灑着仇恨和鮮血。
也有對冷漠政府官員的批判。
管家死後,偵探剛發現遺書,就有人激動歡呼。
政界高層們,都急于以自殺作結。
僅僅為證明自己的安保有力,為保住烏紗帽,就如此堂而皇之地漠視生命。
還有對基層打工者生存處境的揭示。
很多人一直兢兢業業工作,卻得不到合理的酬勞。
也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只會被當作仆人使喚。
稍微犯一點錯,還面臨被解雇的風險。
為白宮奉獻了一生,卻還都是編外人員。
糕點師傅花了幾個月時間,才做出一個完美的「姜餅白宮」。
上層組織者一句「不需要了」,心血就全白費了。
更有對精英階層的全方位祛魅。
管家和其他白宮員工,耗盡半生為總統一家服務。
但總統一家人,完全像是跳梁小醜。
僅僅因為淋浴的水溫不合适就暴跳如雷,還要讓航天局出動重修管道系統。
很多人整日窩在房子裡酗酒。
閒得無聊把成噸的鹽倒進馬桶,害死維修工。
還會偷白宮裡的各種物品拿出去倒賣。
一地雞毛的白宮,更讓人看到了草台班子的現實。
不僅國宴現場發生兇殺案。
調查期間還發現,國宴裡居然混進了兩個路人。
有人喝醉酒後稀裡糊塗跟着外交大使進了白宮,受到熱情款待,吃了國宴,見了總統,最後大搖大擺離開。
讓人想到現實中的美國白宮群聊洩露事件,也算是緊跟時事了。
**這部分有劇透,請謹慎往下觀看**
話說回來,兇手到底是誰?
這部劇将懸念留到了最後一刻。
原來。
真兇居然是兼有網紅身份的社交秘書。
實屬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
說意料之外,是因為她并非白宮内部人員。
也不像之前那些嫌疑人,有明顯的作案動機和疑似作案證據。
表現得也一直像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說是情理之中,是因為,她作為網紅,行為浮誇、極度利己,本就代表了與白宮傳統背道而馳的新貴。
她向來反對管家保守、古板的行事作風,一直追求打破戒律,迎合前衛的社會風潮。
她想把現場打造更時髦一點,想取消傳統慶祝日。
但多次因預算不夠,被管家拒絕。
她多次表達「重塑白宮」的願望。
還曾對管家說過一句話——
「錢一直都是從另一堆錢裡來的,錢就是這樣運作的。」
已經鋪墊了她「洗錢」的事實。
所以她真正的殺人動機是,掩藏自己的罪行。
她意識到,管家已經發現了她腐敗的證據。
正擔心被揭發時,她意外發現了管家的日記,其中一頁是被工作折磨得筋疲力盡時所寫,内容近乎遺書。
她便撕下這一頁,殺死管家,偽造了自殺假象。
問題在于,本來一團糟的案發現場,遍地證據,絕不至于讓它成為迷案。
但沒想到,現場因為多方掩蓋、誤解、慌亂清洗,被徹底破壞。
先有總統弟弟喝得迷迷糊糊,見有人死在自己身邊。
擔心被當作嫌疑人,便将屍體拖到其他地方。
之後,又有清潔工剛剛被管家告知辭退消息。
她叫嚣着要殺掉管家,還告訴了作為修理工的男友。
後腳,這對情侶分别看到了管家遇害的場景,都以為是對方幹的。
出于愛意,匆忙收拾了現場。
從而就有了一個被重新布置過的,全然虛構的案發現場,以及被完全破壞和扭曲的物證、人證。
陰差陽錯地,造成了難以破解的迷案。
因此,讓人迷惑的不僅僅是案件本身。
更是人心的復雜難料。
到底是什麼驅使那麼多人面對一樁不是自己所為的殺人案,不斷撒謊、作偽證?
全劇也一直在引導觀眾思考和想象這一問題。
這部劇雖帶着同情的視角,刻畫了白宮最底層工作人員的辛苦和焦灼。
但同時,也沒有回避人性的灰色和不堪的現實。
有廚娘和外交官的偷情;
女仆偷喝給客人的酒,偷跑出去抽煙;
清潔工隐藏了自己的犯罪前科,進入白宮……
正因為他們唯恐暴露出自己不堪的一面,或唯恐說出真相後失去工作,所以都在無形中參與了對真相的埋葬。
人的脆弱、陰暗、矛盾和自私,交織成一幅讓人無奈又心碎的社會群像,成為這個燒腦案件厚重、真實的底色。
迷案有法可破,可結構困境幾近無解。
這也正彰顯了本劇别具匠心的地方——
在給予觀眾懸疑燒腦的暢快之餘,留下一聲百感交集的喟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推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