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0元,這新開的AI洗頭店,被罵慘了!,歡迎閱讀。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陣 " AI 風 " 會吹到哪裡。
如今,連洗頭和美甲也能靠 " 黑科技 " 幫忙了。
搞得生活裡連最 " 放空大腦 " 的儀式感小事,也變得智能了起來。
狐妹先來說說 AI 洗頭,最近不少網友發帖稱,全國多地街頭出現 " AI 洗頭 " 店面。
線上團購價格低至 9.9 元,就可以享受洗 + 吹 + 按摩三件套。有的店鋪不僅洗頭,還附贈頭皮檢測服務。
整個流程看起來還挺智能的:顧客躺下後,先進行頭皮檢測,然後店員會根據檢測結果幫你選好洗護模式。
短發、長發都可以選,洗頭模式也有速洗、普通、加時、淋水和養護幾種,力度還能根據喜好調成低中高級。但洗完頭後,還是需要店員幫忙再吹幹頭發。
聽起來感覺不錯,來看看網上不少體驗過的小夥伴給出的評價是怎麼樣的?
一部分人覺得挺新奇的,有種體驗未來生活的感覺,省時間、便宜,還不會被店員推銷一堆精油套餐。
但另一部分人就吐槽沒靈魂,說沒有手法的抓撓、不夠舒服,洗完頭感覺像用水衝了個頭皮版壓力鍋。
也有網友直接表示,感覺 AI 洗頭就是 " 自動衝水機 ",完全沒有靈魂,甚至 " 不敢信任機器 "。
從商家的角度來看,這項 " 黑科技 " 确實解決了招工難、人工貴的問題,尤其是剪發前、護理前的基礎洗頭需求,全交給機器來處理,效率杠杠的。
按照網上說的單台成本在 3 萬元左右,雖然不便宜,但跟長期請洗頭師比下來,也許更劃算。
而從科技發展來看,它确實是一種 " AI + 服務 " 的嘗試:把 AI 技術嫁接到線下場景,打造一種新的消費體驗。
問題也在這:技術是有的,但體驗是否能打、消費者是否買賬,還遠沒達成共識。
有業内人士就指出,目前 AI 洗頭更多還停留在 " 概念展示 " 的階段,說白了,噱頭可能大于實際價值。
它解決的是 " 有沒有 " 的問題,但 " 好不好 " " 爽不爽 " 這些和人的感官直接挂鉤的東西,目前的 AI 洗頭似乎還做不到替代人工的精細和情緒價值。
我們出門洗頭,不僅僅是為了洗頭發,更多是為了那份 " 舒服 " 和 " 享受 ",這一點 AI 暫時還沒學會。
而另一邊,美甲界也迎來了 " AI 選手 "。
在武漢天河機場出發大廳就有家 AI 美甲機站,只要在旁邊商鋪消費,就能免費體驗。
據介紹,這款機器平均 10 秒能搞定一個指甲,效率非常驚人,圖案風格也比傳統美甲店多得多。
再看到一些博主分享的 AI 美甲體驗視頻,通常的操作流程是:先塗上底油,然後上色,最後畫上圖案,整個過程簡單又高效。
這類 AI 美甲機器不僅在日常的美甲店中引起了關注,甚至在一些大型展會如 CES 展會和最近的廣交會中也有亮相。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心動?
但翻看電商平台的銷售記錄會發現,這類智能美甲機雖然品牌多、價格從幾千到近萬元不等,但實際銷量往往只有個位數。
狐妹注意到,在市面上對這類美甲機宣傳得最積極的,其實還是設備供應商,而不是美甲行業本身。
嚴格來說,它們更像是 " 自動化打印美甲機 ",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 AI 美甲機 "。
早在 2021 年,央視就報道過這類自動美甲機,當時 AI 這個詞還沒這麼火。
只是最近 AI 太熱了,很多產品都開始主動或被動地 " 貼 AI 标籤 ",但真要說有多少是靠 AI 驅動的,恐怕還得打個問号。
那回到實際門店,這類 AI 美甲到底實不實用呢?
狐妹翻了一些 AI 美甲機的加盟門店資料,發現大家在宣傳時其實也更強調 " 賦能 " 而不是 " 完全替代 "。
畢竟美甲這件事,從貼甲型、修甲、打磨這些基礎步驟開始,還是離不開人工操作。
美甲機更多像是輔助工具,能提升效率,但還遠沒到 " 人可以完全退場 " 的地步。
從市場反映來看,不少美甲店目前還是以人工手繪為主。
有店員就表示,AI 美甲的精準度和藝術性還是差點意思,而且美甲不僅是技術活,還需要審美、創意和顧客交流,屬于那種 " 定制化 + 情緒價值 " 的典型場景,機器目前還摸不清楚客戶的 " 風格 DNA "。
從一個更大視角來看,AI 洗頭、AI 美甲都是 " AI + 服務場景 " 的實驗產品。它們不是偽科技,但也還遠沒成熟到可以全面替代人工。
更準确地說,它們是 " 能用,但還不能精用 " 的那一類科技應用。它們有可能成為未來生活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會那麼快取代人類的雙手。
目前更多的意義,是給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順便也檢驗一下哪些需求可以被科技精準覆蓋,哪些則仍需要人情味去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