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停車場搞“一刀切”,只會讓新能源發展停滞不前,歡迎閱讀。
在新能源市場發展初期,車企開拓市場的動力似乎全靠 " 補貼 ",消費者選擇新能源車的理由主要是 " 低價 " 和 " 綠牌政策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8 月份新能源滲透率高達 53.9%,月度新能源滲透率首次突破 50%,燃油車反而成為少數人的選擇。
到底是買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所有人的建議都只是參考,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就是最好的產品。小通本以為,無論是燃油車主還是新能源車主,除了用車體驗不盡相同之外,應該受到社會的公平對待。
然而,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去某五星級酒店住店吃飯時,被酒店方告知不準新能源車進入地下車庫,理由是 " 地下停車場空間相對密閉,出于消防安全考慮 ",甚至還 " 貼心 " 地設定了 " 專用寬體車位 "。
該網友吐槽道,所謂的 " 專門寬體車位 " 只有八個,即便都用來停新能源車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地下停車場又不是沒有空閒停車位,誰也不願意将車停在太陽底下。
小通查詢得知,多地地下停車場陸續出現 " 禁停新能源車 " 的公告,支持國家環保号召的新能源車主,卻被現實區别對待。
平心而論,停車場起火的相關新聞确實偶然發生。8 月份,韓國某公寓地下停車場的一輛奔馳純電動車起火,最後花費 8 個小時才将大火撲滅,還導致該小區斷水斷電五天。國内最近也有案例,8 月 19 日廣東惠州某小區地下停車場也發生了一起火災事件,經調查為一輛新能源汽車電池熱失控引起的。
或許是 8 月份關于 " 地下停車場新能源車自燃 " 的新聞有些多,這家酒店從 9 月份才規定不允許新能源車進入。
關于電動車安全性的争論确實沒有停過,但唯有理性和科學才能找到答案,而在小通看來,這樣的舉措有 " 一刀切 " 行為的嫌疑,不僅給新能源車主帶來麻煩,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新能源車的偏見。
看到這可能有朋友想說:一個月就有新能源車在地下停車場起火的相關新聞,而燃油車自燃的新聞幾乎沒有,這不就說明新能源車自燃的概率比燃油車更高嗎?
事實上卻并非如此。
在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公布的 2023 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辟謠榜中,提及了 " 新能源汽車比燃油車更容易起火燃燒 " 的問題。根據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監測與管理平台的數據,2019 年,新能源汽車起火的概率是 0.0049%,到 2020 年這一數據為 0.0026%,而公安部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年火災事故約為 0.01% — 0.02%。
從起火率來看,新能源車反而要比燃油車更安全,但為什麼在我們接收到的網絡信息中,新能源汽車自燃的事件似乎要遠高于燃油車?
歸根到底都是媒體投公眾所好。新能源汽車作為汽車行業的新興事物,社會關注度相對高一些,新能源汽車起火的新聞報道也往往比燃油車起火更受關注,從而導致公眾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誤解。
小通認為," 惠州消防官微 " 在傳播信息方面做出了表率。在惠州市某地下停車場火災事件之後," 惠州消防官微 " 在公告中刻意忽略了自燃的新能源車品牌,并表示 " 本次火災是一次小概率偶發事件,燃油車也有許多自燃事故 "。
官方沒有将新能源車當成這次自燃事故的前提條件,而是将呼籲确保消防設施有效、加強日常巡查、滅火演練作為重點。這正是官方的态度,也是公眾應該具有的态度,而不是拒絕新能源車進入地下停車場,看似是 " 一勞永逸 ",實際上就是給新能源車主們添麻煩罷了。
當然,安全問題不應該拿來進行數據上的比較,而是應該不斷優化,盡早實現 " 零自燃 "。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的原因,動力電池自燃占比高達 31%,也就意味着車企解決了這一部分,新能源汽車自燃的概率至少可以降低三成。
各大車企深谙消費者對新能源車自燃的高關注度,從 2009 年實施新能源補貼政策開始,便将不少精力投入到動力電池的安全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電池是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早在 2020 年年初,比亞迪對外公布了刀片電池針刺試驗的視頻,當電池被鋼針穿刺之後,刀片電池沒有出現明火、冒煙等現象,表明溫度也不過在 30 ℃ -60 ℃這一範圍内,反觀同樣被針刺的三元锂電池則出現燃燒的現象。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被更多車企所關注,比如廣汽埃安的彈匣電池、長城的大禹電池、吉利的神盾電池、極氪的金磚電池等通過高難度安全試驗的電池被逐步研發出來,除了通過針刺試驗,有的甚至還通過槍擊、明火灼燒、泡水等極端情況。
其中,極氪更是在 5 月 1 日大膽宣布:在累計交付的 24 萬輛極氪車型中,實現 " 零自燃 " 的成績。
有了這些通過高難度試驗的電池,消費者敢于入手的新能源汽車逐步增多,但在小通看來,改變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看法的關鍵,是相關安全标準門檻的大幅度上漲。
今年 5 月 27 日,工信部發布了《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見稿)》,對動力電池的測試要求從 " 起火、爆炸前五分鍾報警 " 提升至 " 不起火、不爆炸 "。換而言之,一旦檢驗出某動力電池存在起火、爆炸的可能,那搭載這塊動力電池的車型就不會量產上市。
" 不起火、不爆炸 " 顯然已經達到動力電池的最高安全級别,相比 " 起火、爆炸前 5 分鍾提醒 " 更能降低對社會财產安全的影響。
當然,這一要求還處于 " 征求意見稿 " 的階段,預計在 10 月份才報批,距離真正落地實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根據相關數據,78% 的企業其實已經具備 " 電池不起火、不爆炸 " 的技術儲備,剩下的企業最晚也會在 2030 年之前達到這一标準的門檻。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句台詞很觸動小通:"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無法搬動。"部分消費者對新能源車也有成見,這并沒有什麼過錯,只是對企業來說,新能源汽車安全将會是永恒的課題。
當然,我們也應該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車的短板,比如冬季續航衰退明顯、乘坐易暈車、補能體系不全面等問題,在特殊情況下這些問題确實會給用戶帶來一種難以忍受的感覺,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不滿并非空穴來風。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逐步提高的當下,這些仍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的問題,讓新能源車暢銷看起來有一些 " 德不配位 " 的既視感。
因此,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 " 燃油黨 " 與 " 電車黨 " 互噴的名場面。
這些現象都是合理的,但是要想讓汽車市場欣欣向榮,最重要的是車企提升產品實力,需要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互相吸引對方的優點,打造更多真正的 " 爆品 "。
這才是行業需要堅持的方向,唯有這樣才會真正消除類似 " 新能源車不得入庫 " 的刻板觀念。
9 月 6 日 -10 日,IFA(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2024 盛大開幕。聯想、榮耀、TCL、海信、長虹、江波龍、時空壺、雲鲸、追覓、極米、當貝、倍思、綠聯、Insta360 ( 影石 ) 、大疆、徕芬等中國科技巨頭雲集柏林,即将在世界舞台上發布新品秀肌肉。雷科技 IFA 2024 報道團前往現場探展,進行全程追蹤報道,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