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雷霆特攻隊》,重振漫威?,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讀娛,作者:零壹,原文标題:《〈雷霆特攻隊〉:把爛攤子打包帶走,同時上一道開胃小菜》,題圖來自:AI 生成
4 月 30 日,漫威新片《雷霆特攻隊 *》提前北美三日在中國市場上映。雖然這部新片不算漫威電影的一線大作,但從 " 漫威電影宇宙 " 的發展角度來看,卻是帶有階段性轉捩點意義的。
最重要的兩點是,《雷霆特攻隊》是漫威電影宇宙"第五階段"的最後一部電影,又是凱文·費奇回歸漫威影業擔任制片人上映的第一部電影。
所以無論是電影故事情節中漫威宇宙的走向,還是現實中迪士尼對漫威電影的把控角度,《雷霆特攻隊》都将起到一個 " 承上啟下 " 的作用。
迪士尼老掌門艾格和一手打造漫威電影宇宙的凱文 · 費奇,都想要結束漫威電影第四階段開啟多元宇宙後濫作頻出、規劃混亂的狀态,為後續的電影宇宙規劃一個足夠有張力的未來,為第六階段的重頭戲《復仇者聯盟 5:毀滅之日》和《復仇者聯盟 6》打下一定基礎。
可是,話說回來,《雷霆特攻隊》只不過是集結了幾個漫威二線反英雄,以及一個原作中經常被拿來墊戰力、人設卻不算突出的 " 戰力天花板 " 哨兵,根本沒辦法在 IP 号召力上與美隊、死侍金剛狼、蜘蛛俠、雷神等英雄相比。從定位來看,《雷霆特攻隊》也不是一部有意争奪票房榜的高成本大作,而是與 DC 的《自殺小隊》相似的邊緣反英雄小隊故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雷霆特攻隊》注定難以成為一部全方位無死角的 " 漫威振興 " 之作。
明白了這部電影的背景定位,再回過頭看《雷霆特攻隊》在制作上的亮點和問題,就會更加清晰了。在凱文 · 費奇的規劃中,這部影片的任務應該有兩個——第一,用一個低調的結尾把近兩年的爛攤子 " 打包帶走 ";第二,給下階段的新復仇者聯盟當個 " 開胃小菜 "。
重回漫威式人物塑造,但也僅是及格線以上
要完成這個任務,《雷霆特攻隊》這部影片一定不能是一部《雷神 4》《蟻人 2》《驚奇隊長 2》《美國隊長 4》那樣差評泛濫的不及格作,而是要通過一些創作理念的試水和回歸,試圖為未來三年的漫威電影找到一個站得住腳的起點。
從結果來看,《雷霆特攻隊》差強人意。其僅有的優點并非來自影片提供了份大量足的特效場面,僅僅是找回了一些漫威此前擅長的幽默感和人物塑造。這其實是美隊、雷神、鋼鐵俠、黑寡婦、綠巨人等一代復仇者人物深入人心的底蘊所在。
作為一部群像式的邊緣反英雄集結電影,比較難處理的是人物塑造重心。《雷霆特攻隊》基本做到了亂中有序,把影片的核心放在了 " 二代黑寡婦 " 葉蓮娜以及 " 哨兵 " 鮑勃的身上,并少見地将抑郁心理和無意義感作為叙事的核心,集中建立了葉蓮娜和鮑勃兩個人物的情感。
這兩人是影片中的對照組,其關系近似娜塔莎和綠巨人。葉蓮娜是影片中雷霆小隊唯一沒有超能力、也沒有改造過肉體的人,他和娜塔莎一樣只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特工,可以說是影片主要角色中戰力最弱的一位;而從哨兵計劃中意外存活下來的鮑勃,按電影中的設定是目前漫威宇宙的天花板級别,台詞說 " 比過去所有復仇者加起來都強 ",但心理的不穩定程度還要遠超綠巨人。
葉蓮娜在《黑寡婦》中的塑造是弧光不足的,但在《雷霆特攻隊》中按戲份可以說是第一主角,葉蓮娜的塑造聚焦于 " 失去與孤獨 ",她因姐姐娜塔莎的死亡陷入抑郁,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影片恰到好處地塑造出了這個人物不同于娜塔莎的特色,她的毒舌吐槽役人設與美國密探一起成為影片中幽默感的主要來源,而更難得的是,影片塑造出了她的低沉和孤獨,這也使得葉蓮娜與鮑勃最終的 " 話療 " 比想象中更真實動人,葉蓮娜這個人物以及她與鮑勃之間的特殊關系,在叙事上成立且令人印象深刻,這将是後續漫威電影宇宙的财富之一。
" 哨兵 " 鮑勃則大概率會成為後續漫威實現 " 野心 " 的重要角色。這個人物在漫畫中是較為單薄的,往往在大事件中作為地球 " 壓箱底戰力 " 出現,比如在經典的《綠巨人世界大戰》中與擊敗了一堆復仇者的綠殇進行最終對決。
但考慮到哨兵在漫畫原作中的表現往往被視為對 DC 超人的模仿,斯坦李曾表示,最初創作這一角色實際上是為了強過隔壁 DC 的超人。另一方面,其 " 瘾君子嗑藥 " 的起源故事又着實不太光彩,這也導致 " 虛無 " 這個有潛力的設定被埋沒,所以在過去多年的影視化中都沒有出場過。
《雷霆特攻隊》還完成了 " 哨兵 " 的人物初始塑造和初步 " 英雄化 "。首先,電影賦予了鮑勃人性中的善良底色,鮑勃因為童年心理創傷加上濫用藥物的影響產生了人格分裂,他挺身而出不惜性命掩護主角小隊,一方面是因為葉蓮娜在短暫相處中對他的照顧,也因為他本性仍是善良溫和的,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他心理的 " 無意義感 " 促成了他斷然放棄生命,這也是 " 虛無 " 產生的原因之一。
" 虛無 " 人格的覺醒,既是對精神疾病侵蝕人性的隐喻,也在影片中象征權力失控的毀滅性。影片将角色内在的撕裂感外化為視覺奇觀,這種絕望心理的具象化更容易與觀眾的情緒對接。
而意義感的缺失,其實也是葉蓮娜、幽靈、紅衛等人的問題,巴基雖然已經蛻變足以成為這只小隊的領導,但他在以 " 國會議員 " 身份試圖重啟人生時,同樣面臨着身份的迷茫。這些 " 失敗者 " 的首次合作充滿誤傷與猜忌,影片通過諷刺性對話與荒誕場景建立角色共鳴,大量 " 互揭傷疤 " 式的互動,反而成為角色之間構建聯系的方式,這種關系的漸進反而是自然合理的。
即便影片仍然有着漫威電影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的通病,但就《雷霆特攻隊》這個不大的舞台來說,這個 A24 班底把故事拍成現在這個水平已經算及格了。
但《雷霆特攻隊》的缺點也很明顯。人物塑造方面,集中精力塑造葉蓮娜和鮑勃,這就導致巴基、沃克這些已經比較豐滿的角色在其中淪為工具人,而影片在動作戲上也是虎頭蛇尾,開局幾場打鬥設計感頗高,與哨兵在大樓内的混戰也很好地體現了哨兵的無敵,但哨兵的下線太過簡單,虛無出現後的單一表現和進入精神世界後再度 " 話療 " 的形式也不夠有衝擊力,不少觀眾還期待會有一場終結性的大戰,但實際情況是預算可能全部給哨兵在大樓内的那場打鬥了,有點後勁不足。
成也宇宙,敗也宇宙?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漫威電影宇宙目前進入了一個關鍵轉型期。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的混亂,背後是迪士尼高層變動引發的一系列影響,如今,漫威影業回到凱文 · 費奇的規劃之下,他所面臨的情況已經遠比《復聯 4》結束時要艱難得多。
讀娛認為,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的重大失利,關鍵在于獵鷹版美國隊長、驚奇隊長、旺達、奇異博士、雷神這些本應該挑起大梁的角色,沒有一部影片能夠繼續深化他們的角色魅力,反而接連不斷消耗了大眾對這些熟悉角色的好感。
黑人美隊幾乎成為了最不受歡迎的超級英雄角色;驚奇隊長在蘭博和驚奇少女的加入後劇情混亂不堪,草率且漏洞百出;旺達變成了穿越多元宇宙的瘋婦,奇異博士闖禍不斷;雷神更是成了一個為搞笑而搞笑的弱智角色。
初代英雄退場後,仍在崗位的復聯英雄新電影在疫情期間接連撲街,新角色也未能完全承接粉絲情感,而場外的 " 黑豹 " 扮演者離世,重要反派 " 康 " 面臨牢獄之災,這些都進一步惡化了漫威電影宇宙的布局情況。
而電影宇宙的故事發展同樣走向不可控。之所以說成也宇宙,敗也宇宙,是因為這種規劃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
如果能夠像漫威前三階段那樣持續不斷推出高質量單英雄電影,那麼像《復仇者聯盟》這樣多英雄集結的大片顯然就會更有市場号召力,也會對觀眾形成 " 追劇式 " 的吸引力,讓觀眾不願意放棄電影宇宙中的任何一部,且對彩蛋也抱有極大的興趣。
但若單英雄電影連續撲幾部,電影宇宙反而會形成觀影的門檻和負擔,觀眾會因為錯過較多影片而進一步放棄觀看漫威的其他電影,第四、五階段因過多平行宇宙設定導致劇情碎片化,觀眾需補課劇集(如《洛基》《旺達幻視》)才能理解主線,觀影門檻提高太多,這種連帶效應其實已經成為常态了。
所以漫威影業的當務之急之一,就是塑造出一批新的有魅力的英雄,同時為黑人美隊、雷神這些角色安排一個體面的退場,同時為電影宇宙的劇情進展尋求 " 發揮空間 "。
凱文 · 費奇回歸後,他在電影宇宙的擴張上明顯更為謹慎。整個 2024 年和 2025 年上半年,只有《死侍與金剛狼》《美國隊長 4》《雷霆特攻隊》三部電影上映,下一部電影則是《新神奇四俠》,其中《美隊 4》是處理遺留項目,從《雷霆特攻隊》的彩蛋來看,黑人美隊越發不讨喜,很可能被漫威所放棄,而《死侍與金剛狼》《新神奇四俠》則是目前多元宇宙故事進展的關鍵一環,後續唐尼回歸飾演神君杜姆(毀滅博士),唐尼版毀滅博士顯然是一位多元宇宙的反派。
不難發現,凱文 · 費奇正在小心翼翼完成《復仇者聯盟 5:毀滅之日》的必要布局,将故事重新拉回《復聯 2》到《復聯 3》中間的那種狀态,各個英雄影片各司其職不求多,但要在《復仇者聯盟 5:毀滅之日》上映之前,完成新復仇者聯盟班底的人物塑造。
若第六階段成功,漫威或能夠回歸以角色驅動視覺奇觀叙事的正道上;若失敗,則可能面臨 IP 價值稀釋與觀眾信任危機。這是漫威的《終局之戰》後最關鍵的背水一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讀娛,作者:零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