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1947年時,華北戰場的胡宗南系第3軍,裝備有多少武器?,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眾所周知,國民黨軍有諸多派系,除了中央軍外還有很多支地方軍;而在中央軍裡,也有嫡系旁系之分,光是大的派系就有陳誠的 " 土木系 ",胡宗南系、湯恩伯系等。
以胡宗南系為例,其實在全面抗戰前還只有第 1 軍系統,在抗戰中則迅速擴充,發展出了幾十萬大軍。
而且因為胡部基本都在西北的緣故,它的實力是比較完整的。
抗戰勝利後,胡宗南部的主力雖然還在西北,但派系的影響範圍則不止;有的部隊被列入美械部門抽走,在東北、華東戰場參戰;胡部還派兵到山西、中原戰場參戰。
而在華北方面,胡宗南則派出了第 34 集團軍,也擠占了位置。
這個第 34 集團軍下轄兩個軍,分别是第 3 軍和第 16 軍。
其中第 3 軍進入華北後,則控制了石家莊,并以接收的日械武器(主要是槍械)裝備自己,實力反倒擴充了不少。
但因為該軍所處的位置位于我華北根據地的腹心地帶,所以到華北野戰部隊的戰力提上來後,這個第 3 軍就成了最先被殲滅的部門。
先是該軍軍部和第 7 師在 1947 年 10 月的清風店之役中被殲,留守石家莊的第 32 師及保安團隊在 11 月亦被殲滅。
石家莊的解放既是我軍第一次對國民黨軍據守的重要城市實施的大規模城市攻堅戰,也徹底将晉察冀根據地和晉冀魯豫根據地連成一片,具有重大意義。
而有意思的是第 3 軍在被殲滅前夕,曾有關于本部裝備實力數的統計,我們可借此了解其當時的武器配備情況。
首先,第 3 軍軍部直屬有一個野炮營,若按編制計應當是 12 門炮。
不過當時第 3 軍野炮營只有 9 門炮,且據其上報稱,這些火炮中還不光是純野炮,包含了 3 門之前蘇聯援助的 115 毫米榴彈炮,因為這種炮的彈藥極為缺乏,幾乎等于廢炮,所以請求補充 6 門新的野炮,以補全建制。
而按照編制計,第 3 軍還應當有兩個山炮營,計 24 門山炮;這裡所指的是其下屬的兩個步兵師,應當各有師屬山炮營一個。
不過第 3 軍當時實有的山炮為 10 門,應當是只編裝了一個師屬山炮營,而且還略不滿編。
在迫擊炮方面,配有 82 毫米迫擊炮和 60 毫米迫擊炮兩種。
82 毫米迫擊炮的實際裝備數量為 64 門,但據其自己稱有 7 門已經不能使用,所以實際能用的 82 毫米迫擊炮為 57 門。
按照第 3 軍所轄 2 師 6 團 18 營計,平均每個步兵營能有至少 3 門 82 毫米迫擊炮用,這個裝備水平其實還可以。
而 60 毫米迫擊炮理論上是配備到連的,不過第 3 軍實際裝備了 55 門炮,平均每個連只有 1 門炮,相較于當時其他的中央軍來說,這種炮的裝備量顯然不算多。
但需要注意的是,第 3 軍在石家莊接收了不少日軍的擲彈筒,總計達 370 具,平均每個步兵連可達 6 具以上。
參照後來清風店、石家莊戰役的擲彈筒繳獲,第 3 軍至少裝備了其中的半數以上,即每個步兵連至少有 3 具,所以六零炮的缺位,是讓擲彈筒給頂上去了。
在輕重機槍方面,第 3 軍裝備有馬克沁重機槍 116 挺,平均每個營屬機槍連至少有 6 挺。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第 3 軍在石家莊收繳日式重機槍 107 挺,這個不在當時的上報實力數内。
在輕機槍方面,第 3 軍裝備有捷克式輕機槍 623 挺,足夠每個步兵連配備 9 挺,而且還有富餘配備到其他需要的分隊中。
同輕機槍的情況一樣,第 3 軍也收繳有 379 挺日式輕機槍,所以它的可用裝備其實要更多。
這些機槍有一部分是下發到了收編的保安團隊裡,還有一部分作為庫存武器備用。
在槍械方面,第 3 軍本身有七九步槍 6707 支,裝備到 6 個步兵團以及其他分隊的步槍兵中基本也夠用。
但該軍在石家莊其實還收繳有将近 10000 支日造步騎槍,這些槍械是自己換裝用,還是下放給保安團隊用不得而知,但它的确歸第 3 軍自己調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 3 軍雖然沒有收繳到日軍的火炮(當時火炮主要是第 11 戰區收繳),但得到了一批日式坦克和鐵甲列車,這些重武器也就自己留用了。
所以在石家莊戰役後的繳獲裡,是有坦克和鐵甲列車的;因為當時國民黨軍的坦克通常都是單獨編列,而第 3 軍的這種情況倒是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