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泥濘中的小程式短劇,尋找新的應許之地,歡迎閱讀。
文 | 新聲 Pro,作者 | 張一童
被持續擠壓的小程式付費短劇生态下,頭部「平台」正急于抓住更多業務新可能。
這一曾經高歌猛進,被整個内容行業視為金錢與效率代表的新賽道自去年中旬開始持續走低。根據短劇數據公司 WETRUE 的整理,今年以來,付費短劇的單日熱度大盤穩定在 6000 萬,近一個月則已跌至 5800 萬,對比去年同期的 7000 萬有明顯下滑。
小程式付費短劇市場的逐漸萎縮是多重力量作用的結果。其底層原因是高度同質化帶來的市場增長瓶頸;投流轉化下降的情況下,快手、抖音等平台對端原生的扶持,進一步給原有的小程式市場帶來壓力;不斷收緊的小程式短劇治理規則帶來直接刺激,相關數據顯示,今年 3 月至 4 月間,全網累計下架或攔截違規微短劇超 1200 部,涉及數百個違規賬号及小程式。
紅果和其所創造的免費模式的快速增長進一步從内部粉碎了小程式短劇的内容生态。
免費模式為整個短劇行業帶來流量突破,根據 DataEye 研究院預估,2024 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 504 億元,其中,IAA 短劇市場規模已經達到約 250 億元,占近一半份額。
與此同時,對于制作公司而言,平台分賬意味着一種更加穩定、長線、安全的收入。去年 11 月,紅果單月分賬已經突破 3 億,而在紅果最新發布的 3 月分賬報告中,單月分賬已經破 5 億,其中超過 10+ 版權方單月分賬破千萬,80+ 作品單月分賬破百萬。制作公司的天平不斷傾斜,事實上,去年下半年開始,付費 + 免費已經成為短劇的主流發行模式,大部分短劇發行商都會上線免費版本,甚至在前期談判時,将其作為對版權方的基本要求。
除了制作公司,通過提供高于市場平均的價格,紅果也在不斷提高對短劇其他核心生產要素的控制力,這其中包括短劇行業公認的核心資源——編劇。此前,紅果短劇 · 自制中心對外公布編劇單月分賬收入超 3200 萬,其中有 4 部首月分賬超百萬,今年以來,紅果發布了多個劇本限時激勵政策。頭部編劇團隊的議價能力和獨立意願在提高,并已經對一些此前以編劇為核心優勢的小程式短劇公司帶來衝擊。
從更多元的版權分發、出海業務的拓展,到對動漫、AI 等新賽道的投入,小程式短劇公司探索業務新路的同時,也被要求建立新的能力,在這個迅速變化的行業中,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被落下。
免費:适應新身份
免費模式正不可逆地成為短劇行業的主流,九州文化創始人汪家城此前預測,未來可能呈現付費 30%、70% 的市場占比。
一些公司仍未放棄自建平台的可能性。3 月,劉曉慶的首部短劇《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在社交媒體受到熱議,背後的出品方就是點眾旗下的免費短劇廠牌河馬劇場。根據其負責人披露,河馬劇場的月活突破 6000 萬,單月廣告收入超 1 億。
但對更多原來的小程式短劇公司而言,免費短劇的新格局下,他們正從「平台」轉為版權發行商。
一個向好的行業變化是,百度、愛奇藝、小紅書等更多平台對短劇的投入,讓短劇版權本身有了更市場化的交易能力。一位平台負責人和我們提到,過去短劇制作方儲備 10 個内容,只能給兩家平台做篩選,現在可以給 4 到 5 家平台做篩選,多家平台非獨家的累計播放收益,可能比過去獨家播放收益還要高。
愛奇藝在今年 3 月舉辦的微短劇大會上公布了年度優秀合作夥伴,點眾、九州、麥芽、容量等頭部小程式短劇公司都位列其中。而小紅書首個短劇春節檔中,《九千歲》《夢入朝歌行》兩部獨家作品都來自九州。
身份的變化,帶來業務重心和核心能力建設上的變化。這也源于免費模式對短劇内容生态的影響,其對短劇用戶的拓展帶來了更高的題材包容度,也讓創作團隊變得顯眼。其中的代表就是《家裡家外》的制作方聽花島,此外,馬廄制片廠等風格突出的新廠牌也逐漸在用戶端獲得認知。
小程式短劇公司們對投流的重視度在不斷減少,與此同時,對版權和内容能力的重視度不斷提高。汪家城在采訪中将九州的業務總結為「整合創作者生產的版權資產,進行全渠道分發」,稱版權為「源頭與核心」,推測未來給創作者的内容成本将占到 50%~70%。
以内容為核心,一切可能獲得平台資源傾斜的新賽道都會受到關注,比如動漫短劇。此前,有動态漫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告訴我們,九州、山海等小程式短劇公司,都曾經向他詢問過動漫短劇的相關事宜。
出海:确定的增量
3 月的成都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點眾、九州、麥芽三家頭部小程式短劇公司都出現在微短劇出海論壇上。
根據 DataEye-ADX 數據顯示,2024 年 9 月開始,海外投放短劇 APP 的數量大幅增加,這一增長背後是更多國内短劇從業者的入局,其中大多有小程式相關背景,比如麥芽傳媒的 NetShort、掌玩的 FlickReels、山海的 StardustTV、青榕的 Kalos TV 等。
相較于已經被平台固定格局的國内市場,仍在發展中的海外市場除了是巨大的潛在增長空間,也有着相對開放的買量環境,這意味着小程式短劇公司在投流和運營上的能力有機會為他們在海外搶占先機。2024 年,海外短劇 APP 的内購收入排名中,除了出海短劇先鋒 ReelShort 外,點眾的 DramaBox 和九州的 ShortMax 位列第一和第三。
不同于 ReelShort 以本土團隊定制起步,小程式短劇公司主導的出海浪潮下,翻譯劇成為内容主流。
對于在國内擁有大量内容的小程式短劇公司而言,翻譯是迅速填充内容,搶占市場的有效方式。麥芽董事長何雲長在分享中稱翻譯劇是「麥芽出海的關鍵」。而點眾的 DramaBox 之所以能在起步更晚的情況下迅速登上海外短劇下載和收入榜首,背後同樣依托于其雄厚的翻譯劇内容積累。
長期來看,翻譯劇有兩個核心優勢,一是更低的内容成本,二是更先進的内容供給。
汪家城在網絡視聽大會的分享中提到,海外拍攝的劇集成本正在不斷上漲,現在已經達到二十多萬美金,未來可能會達到三四十萬,中國一年有上萬部微短劇,有各種故事,這些在他看來是「出海的重要基石」。
另一方面,面對更卷的市場生态,和更多元的精品内容需求,國内微短劇團隊在制作上相較海外有着明顯優勢,特别是當本地團隊仍然局限于霸總、狼人等固定題材,并且這種題材固化已經對海外市場的用戶增長帶來不良影響,國内優質產能的持續外溢,能夠進一步打開市場可能。
AI:效率仍是核心
在介紹麥芽的出海業務時,何雲長提到,為了更快搶奪市場,麥芽的翻譯劇一般是 AI 快速翻譯 + 人工快速審校。AI 譯制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是翻譯劇能夠批量上線的技術前提,「AI 在處理短劇的快節奏和情感轉折時,表現相當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工。」
因為 AI 的參與,熱門短劇在海内外的上線時間差在不斷縮短。春節檔爆款短劇《好一個乖乖女》在國内上線不到半個月後,其翻譯版本就在 YouTube 上線;3 月爆火的《家裡家外》的翻譯版也已經上線海外短劇平台。
快速發展中的 AI 轉繪有望成為翻譯劇到海外本土劇的跳板,通過轉繪生成不同版本的角色膚色、面孔、形象;此外,面對國内動漫短劇新趨勢的出現,批量轉繪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真人短劇,在降低市場測試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規模收益可能性。
今年 3 月以來,紅果上不斷有真人短劇轉繪的漫劇上線。《武極天尊》由靈境 AI 轉繪,其 CEO 二仙在此前的采訪中提到,團隊目前有十幾部短劇在排隊,訂單已經排 5 月中下旬;4 月上線的《心動的信号》轉繪自真人短劇《喬秘書又辭職了》,技術支持來源于藍色遊標的 AI 短劇團隊。
這些都指向了對單一版權的更高效開發和分發,在 AI 支持下,單個作品的版權交易不僅可以是多平台的,也可以覆蓋多市場和多内容賽道。對效率的追逐沒有停止,只是在變化的市場格局下,換了方式。
小程式短劇曾經以幾乎野蠻的增長速度和驚人的商業效率吸引全行業的關注,和頭部從業者敏銳的機會捕捉能力和極強的行動力分不開。嘉書科技創始人王小書曾經評價,國内小程式短劇團隊大多擅長捕捉最新的商業模式和内容趨勢,老板們具有很強的創業精神和戰鬥力,無論是從無到有地在國内開展短劇業務,還是在海外拓展市場,都展現出這種特質。
現在,他們正以同樣急切的姿态湧入新的浪潮中搏擊,這裡從來沒有小而美的生意,規模和效率永遠是第一競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