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理想動刀銷售體系,終于看懂激勵設計…,歡迎閱讀。
文 | 穆勝
據媒體報道,從 4 月初開始,理想汽車進行了大範圍的組織調整,涉及品牌部、產品部、商業部、戰略部、供應部等部門,調整範圍大概為 500 餘人。而在這次的調整中,理想汽車将零售和交付總部的職能合并為銷售。
在造車新勢力中,理想汽車對于組織的研究是相對深入的,其之前曾深度對标華為,力圖打造出華為的 " 集成式流程 "" 項目制管理 ",讓組織變得敏捷高效。從業績上看,理想也算是造車新勢力中的優等生。
但此番的調整糾偏,卻顯示出其在組織和激勵的設計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集成 " 的精髓,可能尚未觸及。
01 問題——分工分家,各管一段?
在理想的銷售體系中,有兩個主要的部門——零售和交付。客戶先是在體驗店體驗、下單,再到交付中心提車。這種零售和交付分開的模式是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後引入的,蔚來、極氪等新勢力也采用了這套體系。
表面上看,這種分工是清晰,但事實上,由于零售團隊和交付團隊的業績指标不同,卻會造成雙方 " 各管一段 ",不僅内耗,還可能損害客戶體驗。
銷售團隊的職責是向客戶詳細介紹產品特性,并安排試駕體驗,對" 核定銷量 "負責。一旦消費者決定購買并在 24 小時内未提出退款,訂單将被系統鎖定,核定為銷售人員的 " 銷量 "。銷售人員的相應薪資或獎金将在當月發放,與消費者實際提車的時間無關。
對于負責交付的團隊來說,需要對" 交付率 "負責。如果消費者因自身資金周轉、等待優惠政策等原因推遲提車,這将會影響交付團隊的業績。為了維持業績,交付團隊可能會建議一些消費者先取消訂單,然後在能夠提車的月份重新下單。然而,這種做法可能會對零售團隊的 " 核定銷量 " 產生負面影響。
理想内部人士的說法是,零售和交付團隊合并之後,目标趨于一致,更利于整體的銷量增長。這顯然是一次糾偏,好處顯而易見。
但問題是,把兩個部門合成一個,就沒有部門牆了嗎?在這個新的大部門内部,就不存在 " 各管一段 " 的問題了嗎?顯然,需要理想去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02 趨勢——以客戶為中心分錢
組織變革往往與激勵機制綁在一起,但凡進行組織調整的企業,必然涉及到考核指标的重新調整,這就會影響激勵機制。所以,一般的組織變革項目,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考慮激勵機制變革的模塊。
現代組織設計和激勵機制的趨勢,其實很明顯——以客戶為中心分錢。這句話很簡單,但内容卻不簡單,這裡,我們嘗試拆解為兩條鐵律:
鐵律 1 ——應該統一客戶界面,不應該讓客戶同時與幾個部門打交道。
因為部門之間的分工和考核不一樣,一定會讓客戶體驗形成撕裂。這種組織設計下,客戶聽到最多的話可能是 " 對不起,我們部門負責的是…… " 這句話最讓人讨厭,因為客戶對的不是幾個部門,客戶對的是企業這個整體。客戶心想:" 你們的分工關我什麼事?我買輛車難道還要學習你們的組織結構圖、部門職責檔案和 KPI 指标?算了算了,這麼麻煩的話,我去别家…… "
鐵律 2 ——應該分一個獎金包," 薪源 " 應該來自客戶而不是預算。
所謂 " 薪源 ",是指這個錢是從哪裡來的,究竟是 " 預算付薪 " 還是 " 客戶付薪 "。
傳統的激勵機制是 " 預算付薪 ",企業用自己的預算,按不同部門完成 KPI 的情況發放薪酬。這裡問題就來了,很多部門的任務不能換算成經營業績(賺到的錢),但企業卻必須劃撥一筆預算,按人家的表現把錢發出去。這樣的結果就是,很多部門可能會用無效業績換取獎金,或者說,兩個部門的業績都是有效的,但放到一起會打架,但企業卻不得不按照績效考核的約定把錢發給人家。理想汽車的銷售體系裡遇到的問題,顯然就是這種情況。
新興的激勵機制是 " 客戶付薪 "。各個能夠創造經營價值的部門派出節點,對賭投入(相當于歃血為盟),形成一個個經營單元,他們共同創造客戶買單,再獲得獎金包,而後内部按貢獻進行分配。員工和企業相當于共擔風險、共創價值、共享收益。華為的鐵三角(CC3)、集成產品研發團隊(PDT),海爾的小微生态圈、鏈群等都是類似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