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碳酸锂再暴漲,電車又要漲價?,歡迎閱讀。
導語
Introduction
新能源汽車發展大勢不改,碳酸锂不會成為限制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絆腳石。
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靳鵬輝
日前,碳酸锂價格暴跌企穩,後喜迎 10 連漲。錯愕之際,恐怕不少人會生出這樣的想法:原來動力電池的上遊原材料市場,還能這樣玩。
确實有點出乎意料,本來 " 牆倒眾人推 ",碳酸锂都要衝着 10 萬元 / 噸,呼嘯而去;誰曾想,其暴跌行情竟會懸崖勒馬,緊接着就是反彈 " 第二春 ",直至如今的 30 萬元 / 噸。
此番大起大落的背後,說沒有 " 貓膩 ",誰信?
回顧碳酸锂價格 " 崩掉 " 始末,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
其一,消費者對昂貴電車的需求減少,致使車企對動力電池的需求也有所減弱;
其二,今年特斯拉、比亞迪掀起價格戰,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迫切需要削減掉部分動力電池成本;
其三,動力電池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均,話語權不平衡,不穩定就會迎來變數。
冠冕堂皇的話不必說太多,總之就是電車太貴,沒人買。痛定思痛的車企,順藤摸瓜之下,發現整車成本 40%~60% 的消耗,來自動力電池,而如果只是在 " 為寧德時代打工 ",車企怎麼願意?
于是,矛盾激化之下,動力電池企業繼續向上追本溯源,将這口影響市場穩定的 " 鍋 ",進一步甩給了更上遊的原材料供應商,以及那些唯利是圖 " 炒作者 " 們。
可關鍵在于,當這一問題沿着產業鏈兜了一大圈,卻依舊沒有被解決,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只好開始充分發揮作用。
官方出手 " 宏觀調控 ",車企紛紛宣稱自研自造電池,鈉離子電池 " 上車 " 旁敲側擊,寧德時代 " 锂礦返利 " 計劃曝光,各個層面陸續發力,最終如嘗所願,使得碳酸锂價格一降再降。
事實說明,在市場大趨勢當前,不管是炒作者囤貨居奇也好,還是電池廠商在攫取大部分利益,再多的機關算計,都是 " 土雞瓦狗 "。
然而,現在慶賀成功卻好像有點為時尚早,碳酸锂價格正反常地逆勢反彈之中——一切,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誰在炒作,誰在挺價?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碳酸锂價格,已經成為動力電池市場,乃至新能源汽車市場穩定的方向标。所以在其價格趨于健康合理的同時,需要的還有穩定兩字。
但是,自古财帛動人心,利益永遠是不穩定的催化劑。現在碳酸锂價格的忽高忽低,其實也是一種利益的争奪。
贛鋒锂業董事長李良彬曾說,锂鹽有 60 萬元一噸的昨天,就可能有 10 萬元一噸的明天。當市場供大于求之時,碳酸锂價格内卷成為必然;而暴跌的出現,則是市場早已埋下的隐患。
不吹不黑,碳酸锂 60 萬 / 噸的價格,炒作意味真的太明顯了。
以至于,強如寧德時代,也不得不下場叫冤。曾毓群就曾公開表示:上遊原材料的資本炒作給動力電池產業鏈帶來了短期的困擾,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電池上遊材料均出現價格暴漲。
那麼事到如今,碳酸锂價格再次不合常理的飙升,是否依舊有人在炒作?在挺價?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回顧碳酸锂跌價前夕,有知情人士透露,國内某動力電池龍頭產能利用率嚴重下滑,開工率 40% 左右,而且排名前幾的電芯廠開工率都不高。連鎖反應下,動力電池產業鏈更上遊的正負極材料、電解液供應商們,也都面臨着產能過剩的問題。
而在碳酸锂跌價之後,不少上遊原材料供應商選擇停工減產,控制供應。有消息稱,江西宜春多家中小型锂礦煅燒廠已停工,以減少锂價暴跌帶來的影響。上市公司江特電機,也曾主動對雲母提锂產線進行減產。
相對應的另外一條線,進口锂輝石生產碳酸锂的成本仍然居高,進口貨商 " 持貨惜售 " 心理較強,致使市場端流通量不增反減。根據銀河期貨的測算,澳洲進口锂輝石精礦(6%)均價為 3920 美元 / 噸,折算碳酸锂成本約為 29 萬元 / 噸。
損失利益的一方,必然會利用供需關系,反過來影響價格,以減少損失,甚至是卷土重來。而在這其中,不僅僅包括追求利益的炒作者、囤貨居奇者,還有上遊原材料供應商,以及國外的锂礦主們。
不過,不會改變的一點在于,此時的動力電池市場,已經不再允許 " 無序 " 的炒作。而且大多數專家形成的共識:最終碳酸锂的價格,會穩定在 15~25 萬 / 噸。
價格總會圍繞價值波動,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給予了動力電池炒作的契機。然而當實際情況不足以支撐預期,再多的炒作,都會回歸理性。大勢所趨之下,碳酸锂乃至整個動力電池行業,都需要為新能源汽車的穩中向好,發揮作用。
動力電池不是 " 絆腳石 "
碳酸锂漲價,動力電池成本上升,電車是不是要漲價?亦或者換個問法,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電動車漲價,還有活路嗎?
看如今的汽車市場,盡管傳統燃油車依舊占據不少的市場份額,但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然達到了一個不低的高度。
最新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4 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 33.9%,國内零售滲透率則達到 32.3%。而這也就意味着,國内每賣出 100 台車,就有 33 台是新能源。
退一步講,盡管其中混動車型不在少數,但純電車型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所謂裡程焦慮、補能焦慮等限制因素,随着充電樁、換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大範圍鋪設,以及電池技術的不斷提升,正在不斷弱化。
只不過依舊不容忽略的一點,價格戰的後續影響愈演愈烈,電車的價格,反而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曾幾何時,想要用 15 萬買一台說得過去的電車,艱難無比。當蔚來、小鵬都在口口聲聲表示 " 虧錢賣車 " 之時,特斯拉、比亞迪 " 降價促銷 " 的連番動作,将這一托詞,打得粉碎。
降本也好,減配也罷,如果電車繼續高價,無疑會逼迫更多的消費者,轉向混動車型。到了那時,不僅動力電池的需求會進一步減少,就連智能電車時代的到來,也會被往後拖延 4~5 年。
換句話說,造車新勢力們想要活下來," 電車平價 ",就是大勢所趨。
零跑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判斷出市場發展趨勢之後,便破釜沉舟,将 C11、C01 的定價直接拉到了 15 萬區間。而現在,零跑 5 月份的銷量逐周出爐,已經連續 3 次排名第二,至于 5 月交付量重新破萬,指日可待。
那麼問題來了:當碳酸锂價格再次上漲,動力電池成本增加,剛剛有所好轉的零跑,會加價賣車嗎?
可想而知的是,不止零跑,其它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也不敢在此時此刻,冒 " 天下之大不韪 ",逆着民意做事。
一方面是消費者需求薄弱,市場環境不允許電車漲價,除非不想賣車和口碑;另一方面,大部分玩家都在等着對方犯錯,死道友不死貧道,活下來就是勝利者。
也正是因為如此多的主、客觀原因,碳酸锂乃至動力電池的成本價格,才不會成為限制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絆腳石。因為消費者不答應,各家新能源汽車廠商也不會答應。所以,即使碳酸锂反彈,也不會長久。
只不過,話又說回來,如今碳酸锂漲價是事實,動力電池成本增加也是事實。這樣的情況下,新能源車企們又該如何應對?亦或者說,車企們需要咬牙堅持,挺過這一段時間?可是,萬一碳酸锂一直漲下去呢?
博弈還在繼續,這個市場變得越來越有意思了。
|張之棟|
多偉大的作家,
也不過是在書寫自己的片面。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
>